庄子译注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知北游(2/2)

    (38)油然漻(liáo)然:形容变化消失之状。

    (39)生物哀之:人之外的动物,为其同类之死而悲哀。

    (40)天韬:天然的弓袋。韬,弓袋。

    (41)堕:毁坏。韬■:都有束缚、约束之义。认为死亡就是对这些天然约束的破除。■(zhì),剑袋。

    (42)纷乎宛乎:纷坛宛转,形容散失之状。

    (43)大归:最大的复归,即死亡。

    (44)不形之形:从没有形体达到有形体。形之下形:从有形体变为没有形体。

    (45)将至:将至于道之人。务:从事。

    (46)至则不议:达于道之人不议论,议则不至:议论之人未至于道。

    (47)明见无值:用聪明智慧去识见大道就不得相遇。必须闭智塞聪,无知无虑,才能与道冥台。值,遇。

    [译文]

    孔子问老聃说:“今日安闲无事,请问您至道是什么?”老聃说:“你要进行斋戒,疏通你的心灵,清洗干净你的精神,打破你的智慧。道是深远莫测难以言说的呀!我将为你讲说其大概轮廓。凡昭明显著之物都生于暗昧浑沌,有形之物生于无形,精气从道生出,形体生于精气,而万物以形体相生。所以具有九窍之生物都是胎生,具有八窍之生物都是卵生。它来的时候没有形迹,它去的时候不见边际,没有固定的通道和居处,广大无际而四通八达。顺应于它,就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聪目明,用心不疲劳,应接外物不执滞成法而与时变通。天得不到它不会高,地得不到它不会广,日月得不到它不能运行,万物得不到它不能昌盛,这就是道呀!况且,博学之人不一定真知,善辩之人不一定有智慧,圣人是断弃这些的。如那想增加也无法增加,想减少也不能减少之道,是圣人之所信守的。渊深啊它就象大海,高大巍峨啊它在终而复始地运行,运用计量万物而不穷竭,然而君子遵行之道,岂能自外于它啊!万物都前往资取,它也不匾乏,这就是道啊!国中有这样的人,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住在天地之间,只是暂且把他称作人,他将要返回他的本根去。从本始观察,所谓生,不过是气之聚集而已。虽然有长寿和夭折,相差又有多少呢!只是片刻之间的一种说法,怎么能够以它来确定尧和桀的是非呀?瓜果各有其条理,人间伦理关系虽然复杂,也可以排成伦序的。圣人遭遇此类事不逃避,过去了也不留恋。调和顺应这一切,便是德;无心偶合于这一切,便是道。帝王兴起之道理即在于此。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象骏马驰过缝隙一样短暂,忽然之间而已。生长兴起,无不发生出来;变化消逝,无不趋于消亡。已经变化生出,又变化而死去,生物为其同类之死而悲哀,人类为其亲人之死而伤悲,解开自然弓袋,毁坏天然的剑囊,纷坛宛转,魂魄将归去,身体也随之消亡;这就是最大的复归呀!从没有形体达到有形体,又从有形体变为没有形体,这是人所共知的,不是将至于大道之人所从事的,这是众人所共同议论的。那些达于道之人不议论,议论之人则未至于道。用聪明智慧去识见大道就不能相遇,善辩不如沉默。道是不能闻知的,闻听不如闭塞,这就叫最大获得。”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1):“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2)。”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3)。”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瓷(4)。”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5)。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6),每下愈况(7)。汝唯莫必(8),无乎逃物(9)。至道若是,大言亦然(10)。周遍咸三者(11),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12),同合而论(13),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14)!漠而清乎(15)!调而闲乎(16)!寥已吾志(17),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18),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19),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20)。物物者与物无际(21),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22)。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23)。谓盈虚衰杀(24),彼为盈虚非盈虚(25),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注释]

    (1)东郭子:住在东郭的某先生。

    (2)期:必。必指出具体所在方可。

    (3)稊稗:稗指稗草,稊与稗相似。

    (4)譬(pì),砖头。

    (5)固:本来。不及质:未接触道的实质。

    (6)正:古代管理市场的官名,名字叫获,监市:监管市场之人,为正获的助手们。豨为大猪。履,踩。意思是,管理市场的官员正获问他的助手,如何通过踩猪腿检验猪的肥瘦。

    (7)每下愈况,愈是往猪腿下面踩,愈能比况出猪的肥瘦程度,因为愈往腿的下部愈难长膘,如果下腿都很肥,猪的其他部位就更肥了。用以比喻在最卑下处也有道的存在,可见道是无所不在的。

    (8)汝唯莫必:你不必要求证实道在那个物上面。

    (9)无逃乎物:所有的物都未逃离道外。

    (10)至道:最高的道,大言:表达至道之言。

    (11)周遍咸,三个同义词。

    (12)无何有之宫:虚无之境,至道之乡,无所有而又无所不有。

    (13)合同而论:把你的言论合同于至道之言。

    (14)澹而静:淡漠而清静。

    (15)漠而清:寂寞而清虚。

    (16)调而闲:调和而安闲。

    (17)廖:空虚寂寥。

    (18)本无所往,故往而不知所至之处。无心而动,听其自然。

    (19)彷徨:逍遥自在的样子。冯闳(pínghóng),广阔空虚之境。

    (20)入焉:进入广阔虚空之境。穷:边际。

    (21)物物者:使物成为物的那个东西,指创生万物之道。与物无际:与具体有形之物没有分界。道创生万物又寓于万物之中。

    (22)物际:物与物之间的分界。

    (23)不际之际:由没有边际之道转成有形之物。际之不际:由有形之物复归无际之道。

    (24)盈虚衰杀,盈满、空虚、衰败、消杀。

    (25)彼:指大道。大道支配万物之盈虚转化,而其自身并无盈虚之别。

    [译文]

    东郭子问庄子说:“所谓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必指出具体所在才可以。”庄子说:“在蝼蛄蚂蚁之中。”问说:“为何在这样卑下处呀?”回答说:“在稊稗里面。”问说:“为什么更卑下呢?”回答说:“在砖头瓦片中。”问说:“怎么更甚于前呢?”回答说:“在屎尿中。”东郭子不再出声。庄子说:“先生所问的,本来就没有接触道的实质。管理市场之官正获问他的助手如何踩猪腿检验猪的肥瘦,告知他愈是往下面踩愈能比况清楚。你不必要求证实道在哪个物上,所有的物都未逃离道外。最高之道是这样,表达至道的大言也是这样。周、遍、咸三个同,名不同而实相同,它们所指之实是同一的。尝试相互夫游历至道虚无之境,把你的言论合同于至道之言,就不会有所穷尽了!试着相互顺任自然无为,淡漠而清静啊!寂寞而清虚啊!调和而安闲啊!吾心虚空寂寥,本无所往,故往而不知所至何处,去了又来不知止于哪里,我已在其间来来往往,而不知哪里是终点。逍遥自在于广漠空虚之中,大知之人进入此境也不知它的边际。创生万物者与物没有分界,而物是有分界的,就是物之界限。由没有分界之道转成有形之物,又由有形之物复归没有分界之道。所谓盈满、空虚、衰败、消杀,道使物发生盈虚变化,而自身却没有盈虚分别;道使物发生衰杀之变,而自身并不衰杀;道使物有本末之变,而自身无本末;道使物有积散变化,而自身无积散。”

    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1)。神农隐几阖户昼瞑(2),妸荷甘日中阖户而入(3),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4),嚗然放杖而笑(5),曰:“天知予僻陋慢訑(6),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7)!”弇■吊闻之(8),曰:“大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9)。今于道,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10):“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11)?”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12),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13)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14)”于是泰清中而叹曰(15):“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16)?”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17)道不当名(18)。”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19);无应应之,是无内也(20)。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21)。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22)。”

    [注释]

    (1)妸(ē)荷甘、神农、老龙吉:都是虚拟之入名。

    (2)隐几:凭靠小几。阖户:关门。瞑:同眠。

    (3)奓(shē):推开。

    (4)拥杖:抱持手杖。指因过度震惊,突然抱杖而立。

    (5)嚗(bó)然:手杖掉地发出之声。笑:不哭而笑,言其已悟生死齐一之道。

    (6)天:指老龙吉,言其有自然之德。僻陋:孤陋寡闻。慢訑(dàn):怠慢荒唐。

    (7)夫子:先生,指老龙吉,发:启发。狂言:至言。常人不能理解,视之为狂妄之言,而不相信。

    (8)弇■(yǎngāng)吊:虚拟人名。

    (9)体道者:与道相合之人,系:凭依、归依。

    (10)泰清、无穷、无为、无始:皆为虚拟之人名。

    (11)数:道理,规律。

    (12)约,收敛。这句的意思是,道可处富贵,可处贫贱,可以收敛,可以分散,是变化不定的。

    (13)之言:此言,指无为讲说道数之语。

    (14)弗知内矣,知之外矣:对道无所知,才是真正内心体悟了遁;对道有所知,能用语言说出来,这只是见到道的外在形式。

    (15)中:《释文》引崔譔本作印,同仰。

    (16)不知之知:不用名言相状对道加以表述的知,这种知才是真正知道。

    (17)形形之下形:使形成为形的哪个东西,本身是无形的。即指道。

    (18)道不当名:道之实与名是不相应的,不相符的。庄子认为,道不可名,如果加给一个名,就被限定,而不同于真正的道。不管给它起个什么名,都不可能达到名实相符。

    (19)无问问之,是问穷:道是不可问的,不可问面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穷作空。

    (20)无内:没有内容。

    (21)大初:天地未分前的浑饨状态,万物之本始,即指大道。大,作大。

    (22)昆仑:地之极高处,比喻有形与无形的分界处。大虚,广漠的虚空。

    [译文]

    妸荷甘与神农一同就学于老龙吉。神农凭靠小几,关起门昼寝。中午时候间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死了!”神农凭几抱持手杖立起,嘭的一声放下手杖笑着说:“先生知道我孤陋寡闻怠慢荒唐,所以弃我而死。完了,先生没有留下启发我的至言而死去了!”弇■吊听后说:“与道相合的人,是天下君子所归依之人。现在他对于大道,连秋毫末端万分之一都未得到,还知道怀藏其至言而死去,又何况那些与道相合的人呐!道看起来无形,听起来无声,人们对它的种种议论,叫作暗昧不明,他们所论述之道并不是真道。”

    于是泰清问无穷说:“您知道吗?”无穷说:“我不知。”又问于无为,无为说:“我知道。”又问:“您所知之道,也有什么道理规律吗?”回答说:“有”。又问:“它的道理规律是什么?”无为说:“我知道可处富贵,可处贫贱,可以收敛,可以分散,这就是我所知道之道理规律。”泰清把这话来问无始,说:“如果是这样,则无穷之不知道与无为之知道,究竟谁是谁非呢?”无始说:“不知是对道知之甚深,知是对道所知极浅;不知是内心悟道,知是只了解一点道的外在形式。”于是泰清仰天而叹说:“不知就是知吗?知就是不知吗?谁能知道不用名言相状表述之知是什么?”无始说:“道不可闻知,所闻知的都不是道;道不可见,所见者都不是道;道不可言说,被言说出来的都不是道。需知创生有形万物的东西是无形的呀!道与它的名是不相应的。”无始说:“有人问道而给予应答的,就是不知道;就是那个问道之人,也是没听说过道。道是不能问的,有问也不应回答。本不可问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本不应回答而回答,这种回答是没有内容的。以没有真实内容的回答去对空问,如果这样,对外不能观察宇宙之无限,对内不能了解道之根本。因此他不能超越有形之界域,不能逍遥于广漠之虚空。”

    光曜问乎无有曰(1):“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2),窅然空然(3),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4)。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5)。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6)!”大马之捶钩者(7),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8)。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9)。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10),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11),以长得其用(12),而况乎无不用者乎(13)!物孰不资焉!

    [注释]

    (1)光曜、无有:皆虚拟之名。

    (2)孰,通熟。熟视:仔细观察。

    (3)窅(yǎo)然:隐晦不明之状,亦为空寂之意。

    (4)搏:触摸。

    (5)有无:光曜无形体,听不到摸不着,故言有无。但还可以看见,未达绝无形迹之无无。

    (6)为无有:既不执着于无,也不执着于有,而是有无双遗,超越二者,达到一个更高境界。此种境界一般人是无从达到的。

    (7)大马:官名,指楚国之大司马。捶:锻造。钩:剑名。

    (8)豪芒:锋利有光芒。

    (9)守:持守,毕生专心持守于此。

    (10)于物无视:对别的东西部视而不见,一心只在造钧上。

    (11)用之者:指打造钩的技艺。假:借助、凭借。不用之者:指平时于物无视,专注于此道。

    (12)长:长期。

    (13)无不用:于物皆不用心,而至于无无之境,达于至道之域,则万物无不资取于他。

    [译文]

    光曜问无有说:“先生是有呢?还是无有呢?”光曜没有得到回答而仔细观察其状貌,隐晦空寂的样子,整天看它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着。光曜说:”达到极致了,谁能至于此境啊!我能达到无,而未能达到无无。及至超越有无之境。又从何达到呀!”楚国大司马有一位造剑的人,已经八十岁了,造出之剑仍然锋利有光芒。大司马说:“你是技艺高呢?还是其中有什么道理?”回答说:“臣有所持守。臣在二十岁时就喜好造剑,对他物视而不见,不是剑就不去察看。”这是造剑之技艺借助于平时的专注上,因此能长期得以熟练运用,何况于物皆不用心而达于至道的人呢!万物谁不资借于他呀!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1)。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2),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3);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4)?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5)?”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6)!不以生生死(7),不以死死生(8)。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9)。有先天地生者物邪(10)?物物者非物(11),物出不得先物也(12),犹其有物也(13)。犹其有物也,无已(14)。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己者,亦乃取于是者也(15)。”

    [注释]

    (1)失问:失去问意。心有所悟,不想再问。

    (2)昭然:明白。昧然:胡涂。

    (3)神者先受之:用空虚的心神先接受领会。

    (4)不神者求:不神者指外界事物及道理。向外界事物道理去寻求验证,所以变得胡涂了。

    (5)这句意思是,古有子孙,于是代代繁衍,今天才有子孙。如果古无子孙,今日也不会凭空生出子孙。由此推证,古代和今天相同,今天即是古代的继续。

    (6)未应:不要应答,待继续讲说下去。

    (7)不以生生死:死者自行死去,新生者并不是使已死者复生。

    (8)不以死死生:新生者自生,死去者也不是使新生者死去。

    (9)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之意。死与生并不相互依赖,它们各有自己的体系。

    (10)者:作之解。这句意思是:有先于天地就生成之物吗?

    (11)物物者非物: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自身,而是物之它体。

    (12)物不得先物:被生成之物不能先于生成它的物而存在。譬如生物由细胞生成,细胞由分子生成,分子由更小的东西生成等等,这样生物不能先于细胞,细胞不能先于构成它的分子,分子不能先于构成它的更小原素,这样追溯下去,以至于无穷。如《齐物论》所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是没有穷尽的。在这无穷系列中,后一环节之物下能先于前一环节之物存在,即是“物不得先物”。

    (13)犹其有物:生成此物的物,上面仍然还有它的生成者。犹,依然、仍然。

    (14)无已:没有止境。

    (15)取于是:圣人即是取法于自然之理,故其爱人类无止境。是,指上面所说自然之理。

    [译文]

    冉求问孔子说:“未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可以。古代和现今相同。”冉求不想再问而退去。第二天又来相见,说:“昨天我问‘没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先生说:‘可以。古代和今天相同。’昨天我还明白,今天我又胡涂了。请问这是为何呢?”孔子说:“昨天你明白,是用空虚之心神先加接受和领会它;今天又胡涂,则是向外界事物道理寻求验证之故啊!没有古也没有今,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如果说以前没有子孙而今天有了子孙,这样说可以吗?”冉求没有回答。孔子说:“算了,先不要应答!死者自死,新生者不是使已死者复生;生者自生,死者也不是使新生者死去,死生是相互依赖吗?它们并不依赖而各有体系。有先于天地就生成之物吗?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一定不是物自身,被生成之物不得先于生成它的物而存在,生成物上面仍然还有生成者,生成者上面仍然有生成者,是没有止境的呀!圣人的爱人类没有止境,也就是取法于此启然之理。”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1)。’回敢问其游(2)。”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3),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下化者也(4)。安化安不化(5),安与之相靡(6),必与之莫多(7)。豨韦氏之囿(8),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9)。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10),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11),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12)!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13),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14)。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15),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16)。齐知之所知(17),则浅矣。”

    [注释]

    (1)将:送。这句意思是,不送不迎,听其自然。

    (2)游:指精神之出入自在。

    (3)外化:随顺外物之变化而变化。内不化:内心平静安宁、恒定不变。

    (4)一不化,恒常保持淡漠无心,即是一下比,有此则可与物化。

    (5)安,习惯。这句意思是,不管化与不化,皆能习惯自处。

    (6)靡,顺。

    (7)莫多:不增益。循物之性,顺其自然,不予增减。

    (8)豨韦氏:远古之帝王,又见《大宗师》篇。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之园林。

    (9)囿、圃、宫、室:皆指帝王居处游息之所。圃比囿小、宫比囿小,室比宫小。居处之所愈小,精神愈狭隘,道德愈衰落。

    (10)■(jī):和。这句意思是,儒墨二家之师,是非对立最难调和,古之君之亦能顺应调和,何况今人之一般争论呢。

    (11)皋壤:平原。

    (12)直:但。逆旅:旅舍。

    (13)遇:遭遇,接触。这句意思是,遇到则知,不遇则不知。遇有限,知亦有限。

    (14)能能:能作到力所能及的。

    (15)人之所不免:人有所知所能,亦有不知不能,不知不能是人所不能避免的。庄子认为有的入却要强求避免,劳心弗力以自逞,为害生之道。

    (16)至言去言: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为去为:至道之为去掉有为。

    (17)齐:齐一。知之所知:靠主体与外界接触所得之知,是靠学习和教化所得有形迹之知,这种知是浅陋的。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听老师说:‘不要有所送,不要有所迎。’我请问如何能使精神出入自如。”孔子说:“古时之人随顺物化而内心安定不变,现今之人内心游移不定而又执滞外物不能顺应其变化。能随顺外物变化的,一定是内心淡漠安定之人。不管是变化还是不变,都能习惯自处,习惯与其相顺应,参与变化而不加增益。豨韦氏的园林,黄帝的园圃,虞舜之宫殿,汤武之宫室,居住愈狭小而道德愈低下。称得上君子之人,就是对儒墨老师那样对立,也能使其是非相互调和,何况是对待今人之争论呢!圣人与物相处而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人,物也不能伤害他,只有无所伤害的人,才能与人相交往。山林啊,平原啊,都能使我欣然快乐!快乐还没有完毕,悲哀又继之而来,悲哀与快乐的到来,我不能抗拒,其离去我也不能阻止。多么可悲,世人之心只是为悲哀欢乐提供之旅舍罢了!他们只知所遭遇到的,不知所未曾遭遇到的;只能作到力所能及的,不能作到力所不及的。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本来就是人所不能避免的。那些人强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方面,岂不也是可悲的公!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道之为去掉有为。想齐一人们所得之知,则是浅陋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