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红楼梦》中,绝无闲笔——谈丫头们的名字
    <small>时间:2011-02-12 23:48    来源:未知    作者:<strong>不读书的书生</strong> </small>

    天下文学网邀您欣赏 :<strong>《红楼梦》中,绝无闲笔——谈丫头们的名字</strong>

    我以前看书总是潦草,一些和主线无关的细节总是被我故意&ldquo;忽略&rdquo;掉。后来才知道《红楼梦》根本没有什么主线,而是事事都是主线。博尔赫斯说的对。这就 是一本将故事隐在琐碎情节中的奇异小说。昨天图书馆里乱翻红书,书里刘心武提醒我应该注意一下第二十九回里出场的丫头们的名字。当时就很汗颜:自己读书确 实还不够仔细。于是昨晚睡前就重新翻了翻《红楼梦》的第二十九回&ldquo;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rdquo;,看到一大段&ldquo;琐碎&rdquo;的文字: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 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少时,贾母等出来。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 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 司棋,绣桔,探春的丫头侍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 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 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个说:&ldquo;我不同你在一处&rdquo;,那个说&ldquo;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rdquo;,那边车上 又说  &ldquo;蹭了我的花儿&rdquo;,这边又说&ldquo;碰折了我的扇子&rdquo;,咭咭呱呱,说笑不绝。周瑞家的走来过去的说道:&ldquo;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笑话。&rdquo;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 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 。宝玉骑着马,在贾母轿前。街上人都站在两边。

    这段各版本有些不同。我手头的这版脂本(题为《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的霍、紫校勘版,分不清哪段是甲戌本哪段是己卯本哪段是庚辰本,不推荐。还 是家里的那套红研所版好。)是这个样子的。通行本有的没有&ldquo;这个说&hellip;&hellip;那个说&hellip;&hellip;&rdquo;等等文字。但总体因为女眷们几乎全体出动,写得煞是热闹,各人的丫头也 大都出来了。仔细看看,会发现有些丫头只在这里出来那么一次(如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香菱的丫头臻儿),别处再也找不到了。

    再细看,小丫头们的名字还真的没那么简单呢。作者所以在这里用大量笔墨写下这群丫头们的名字,在里面藏了一点玄机。丫头们的名字和各自主子颇有些关系。让我慢慢道来&mdash;&mdash;

    贾母:鸳鸯,鹦鹉,琥珀,珍珠。

    鹦鹉?珍珠?这个有点奇怪唉。鹦鹉应该就是给了黛玉后来改名紫鹃的鹦哥吧。珍珠不就是花袭人的本名么。这里偏偏又来了&ldquo;鹦鹉&rdquo;和&ldquo;珍珠&rdquo;,而 且鹦鹉还和紫鹃同台登场&hellip;&hellip;遂又想起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来了。扯远了。或许是作者写着写着忘了,或许是贾母偏好这个名字,又安排给了新提拔的丫头 也未可知。不过这四个名字,不用多说,就能看出来,繁华庄重,五光十色,和贾母的地位非常符合。而且鸟类和鸟类对举,珠宝和珠宝对举,形式上也非常对称工 整。

    黛玉:紫鹃,雪雁,春纤。

    看完贾母的丫头们的名字,在看黛玉的三个丫头,顿时觉得冷了许多。紫鹃是啼血思归的痴情鸟,雪雁则让人联想到是来不及南飞的雁,只好呆在雪地 里。&ldquo;春纤&rdquo; 一名,似乎在书中别处也不曾见到。大约是个小丫鬟。张孝祥一首《满江红&middot;思归寄柳州》(一题《转调二郎神》)里说:

    秋满离源,瘴云净、晓山如簇。动远思、空江小艇,高丘乔木。策策西风双鬓底,晖晖斜日朱栏曲。试侧身、回首望京华,迷南北。

    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想一年好处,砌红堆绿。罗帕分柑霜落齿,冰盘剥芡珠盈掬。倩春纤、缕鲙捣香齑,新篘熟。

    看见&ldquo;蕉中鹿&rdquo;,想起来&ldquo;秋爽斋偶结海棠社&rdquo;里黛玉拿探春设想的&ldquo;蕉下客&rdquo;开的玩笑(&ldquo;&lsquo;古人曾云&ldquo;蕉叶覆鹿&rdquo;,他自称&ldquo;蕉下客&rdquo;,可不是一 只鹿了?  &rsquo;&rdquo;),看来作者大约曾想到张孝祥这首词吧,&ldquo;春纤&rdquo;&ldquo;蕉叶覆鹿&rdquo;的典故遂能信手拈来。只是揣测。但看这首词,又是一首伤感的词。黛玉的丫头们也绕不出伤 感二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