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芹集-周汝昌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定庵笔下见红楼
    西子湖边,钱塘江畔,地灵人杰,时出异才。诗人龚定庵,至今仍为无数读者倾倒。光焰不没,膏馥犹能沾溉后来,亦湖山灵秀之所钟毓欤。

    定庵诗,奇芬逸想,应接者如在山上行;我以为,奇芬匪罕,逸想最难。何谓逸想?以今语表之,即“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是。故我常说大诗人必然同时是一位大思想家。非不爱其文词,特文词之“背后”,有思想在耳。

    曹雪芹,即是一例。

    一提曹龚,就又不免想起一个问题:像定庵这样的“才子诗人”,他读没读过“才子诗人”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若说未曾读过,情理难通。若说读过,证据安在?

    “拿证据来!”——是考证家争论文章撰者的“拿”手的一着,而且那证据几乎是指像“证件”一样才行。但龚定庵显然不会准备下一张条子,上面书明:某年月日龚某确曾读过《红楼梦》,下面并有“签章”。现在我要硬说他读过,必然又有“证据不足”之讥了。

    不过,请你读读定庵的这首《世上光阴好》吧——

    世上光阴好,无如绣阁中:静原生智慧,愁亦破鸿濛。万绪含淳待,三生设想工。高情尘不滓,小影泪能红。玉茁心苗嫩,珠穿耳性聪。芳香笺艺谱,曲盝数窗棂。远树当山看,行云入抱空。枕停如愿月,扇避不情风。昼漏长千刻,宵缸梦几通。德容师窈窕,字体记玲珑。朱户春晖别,蓬门淑晷同。百年辛苦始,何用嫁英雄?

    试看这首五言排律,这个主题和这种内容,在古今诗集中,堪称独绝。它从何处得想?来自《红楼》,深受雪芹影响者也。

    人世之间哪里的“光阴”最好?定庵拟之曰:少女的绣房中实为第一。这所谓光阴,核其实际,即谓心境者是。古今文学,谁最善经此境?舍雪芹之外,实无第二人。不见《红楼梦》写到太虚幻境的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时,脂砚即批云:

    “女儿之心,儿童之境。”

    取此八个字,以题定庵此诗,确切不移之论,无论雪芹、脂砚、定庵,都会“相视微笑”的。定庵此诗,揣摩女儿心境,可谓入微。他不读《红楼》,如何体会至此?静生智慧,愁破鸿濛——“开辟鸿濛”,是雪芹的曲子;“排荡万古愁,茫茫鸿濛开”,是曹寅的诗句。这种联想,痕迹宛然。“三生设想工”,“小影泪能红”,都可于《红楼》寻见根苗。——其实,说这通篇都是摹写红楼少女的,也极恰合之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