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游记-童恩正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中国科学文艺应有自己的民族风格
    ——谈《西游新记》的创作

    《西游新记》在《智慧树》杂志上连载了两年多以后,最近已经登完。小说的内容,是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位中国人民熟悉的神话人物去美国留学,学习科学的故事。这三位习惯于小农经济社会的主角一旦处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之中,长期接受东方传统教育的“出家人”突然置于尖端科学的熏陶之下,其冲突、矛盾是可想而知的,无穷的笑料自然滚滚而来。

    然而追求笑料并非我的目的。我之所以采用了“准神话”(这个名称文学词典上找不到,也是我杜撰的)这一形式,其目的是想探索一下科学文艺所应具有的民族风格,我认为我们民族是具有这种传统的。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优美的神话,已经具备了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用文艺形式来解释自然现象的萌芽条件。《列子》里所记周穆王与机器人的故事,我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有关智能机器人的科学幻想小说。在以后的历史时代中,广大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或以情节见称,或以幽默取胜,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精华是我们今日创作科学文艺作品时可以借鉴的。

    现在有的科学文艺作品,往往洋味太重,书本气十足,情节简单,语言无味。我认为中国科学文艺如果要有自己的特点,要在世界文坛上争得应有的一席之地,应该注意植根于民族文学的肥沃土地之上。普遍性见于特殊性之中,国际性寓于地方性之内,这是一条辩证的道理,在从事科学文艺的创作中也是不应该忘记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