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秦始皇(2/2)
    原齐国人,本姓“庆”,后来迁徙入卫,改姓“贺”,最后入燕,姓“荆”。

    荆轲喜好读书和剑术,但在卫国没有得到任用。他想与盖聂讨论剑术,遭到了拒绝。后来与鲁句践发生争执,被鲁句践喝了两句便逃跑了。最后荆轲来到了燕国,结识了当地卖狗肉的屠户和击筑的乐人高渐离。终rì与他们饮酒作乐,旁若无人。虽然荆轲是个酒鬼,但也有一些文化知识,所以他与当地的处士田光也有一定的交情。

    当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后,便立心刺杀秦王。在鞠武的引见下,太子丹会见了田光,田光便为太子丹选出了刺杀秦王的人选——荆轲。在田光的劝说下,荆轲同意了当刺客,后,田光自尽以保守秘密。太子丹厚待荆轲,有求必应。如让他“以金瓦投龟”、杀千里马取马肝供他品尝;一rì酒会,荆轲见到一个侍女的双手长得很美,便称赞了一句。谁知酒席散后,太子丹却叫人把那侍女的双手砍下,送给荆轲。

    荆轲不入秦,太子丹也不敢催促。只是后来王翦大军压境,太子丹才不得不劝他行动。荆轲迫于无奈,要了督亢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备上徐夫人匕首(姓徐名夫人),带上秦舞阳,以奉献樊於期首级为名,出使秦国。行至易水,高渐离为他击筑送行,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去到秦国后,荆轲以进奉地图为名,亲近秦王嬴政,并取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或许他一开始的不成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尽管如此,秦王还是慌张地跑来跑去,样子十分狼狈,经过一位大臣的提醒后,三次才把剑拔出,一剑就把荆轲的脚砍断了,因此,荆轲反而被秦王砍杀。此为成语“图穷匕现”的典故出处。

    #8226;尉缭

    魏国大梁人。姓氏不详,只因曾为秦国国尉(主管军事),后人称其为“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游说家。

    秦王政十年(前7年)入秦游说,为秦所用。收买六国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来的。嬴政对尉缭的才智十分赏识,甚至在服装饮食等方面,让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并不高,他对嬴政的评价是“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尉缭著有《尉缭子》一书,共24篇。表述了他对战争的各种看法。

    【秦始皇陵兵马俑有什么艺术特sè】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恢宏大度、气壮山河的磅礴气势吸引着今天的艺术家、艺术史家及广大的群众。它的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使人不得不敬佩古代那些天才的艺术设计家和技艺jīng湛的工匠艺术家们。

    兵马俑的规模空前,令人惊叹不已。这些俑被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过去它们只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陪葬的近卫军,直到1974年才被发现。之后,1976年又再次发掘。目前发掘的有一、二、三号坑。一号坑是规模最大的,它深5米,东西长0米,南北宽60米,是一个位于陕西临潼秦如皇陵东侧15公里向东延伸的坑穴。在一万三千余平方米的范围内,隔墙与巷道互相间隔,陶俑整齐有序地排列成一个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军阵东端为三列横队,第列有武士俑六十八件,总计二百零四件,似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是排成三十八路纵队的步兵,中间还夹有马拉的战车,是军阵的主体部分。主体的左、右、后三面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西面的横队,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陶俑陶马总计有六千余件。二号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织的混合编队。三号坑似是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两坑规模都较小,但陶俑仍有近千余件。

    俑的高度一般为,18米,最高的有2米,与真人等身或稍高。从其衣着冠戴和姿态看,全部是武士,只是年龄、身份有所不同,没有文职官员。大部分武士头部都束发勒带,穿交领右衽过膝短袄,下穿短裤,裹腿,脚穿方口齐头翘尖鞋。一部分武士身披铠甲,有的穿前后护胸甲,有的加披肩甲。有年长的,头戴长冠,身穿两件短袄,外面披甲,似是久战沙场的军官,也有年轻刚刚入伍的战士。这些俑都携带着实用的武器,如佩剑、弓弩、戈、矛、戟等都是金属的,甚至装箭的矢箙也是实物。

    陶马通高172米,身长2米,与真马相似。四腿直立,张口昂首,直竖双耳,两眼圆睁。威风凛凛。

    陶塑的六千兵马组成的肃穆严整的军阵,显示了秦军千军万马横扫**勇不可挡的气势。在整体的动静和谐统一中,蕴含着无穷的威力,流露出艺术设计者对秦王军威的仰慕和崇敬。作为雕塑个体,形象的具体化,尤其是面部个xìng化的特点增加了军阵的勃勃生气。陶俑在制做上采用模制和手捏结合的方法。工匠艺术家们在捏塑过程中运用贴塑、刻、划等技法,根据长期对不同人物的观察尽情地发挥个人的想象。俑的脸型、神情多种多样:有的脸长方、宽额,有的圆浑、两颧隆起;有的骠悍,有的清秀;有的憨厚朴实,有的jīng明干练。须发的样式也别具一格。蓄须的有呈牛犄角上翘,面颊浓髭相连,有的几缕长须;有的只留短髭。发型也奇异多变:长发绾髭,髭有锥形有圆型,位置有偏有正。脑后发辫或盘成十字形、大字形,或盘成枝丫形。姿态除少数立shè、跪shè俑和驭手外,大部都呈立势,右手握武器,左手下垂,身体多为模制。军阵这一主题要求武士姿态挺直,整齐划一的排列自然形成军阵整体肃穆的布局。艺术家在有限的zì yóu创作中,塑造着一个个武士,倾心灌注了他们对普通人家子弟的爱。在整体和个体的统一变化的和谐中,完成了巨大的艺术构想,它既体现了统治者的所要的军威,又表现了普通人的活力。

    陶俑最初是着sè的,如铠甲俑身穿绿sè或红sè短袄、领口袖口镶紫sè或粉蓝sè花边,深蓝sè短裤,黑鞋,铠甲有黑sè、褐sè两种,甲钉及连甲线都sè划得很具体。可以想象六千兵马俑,一片鲜丽夺目的sè彩,今天,虽然不能再睹当年的绚丽,但肤sè的灰黑陶俑军阵更加富有历史的气氛。

    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地下七米深处又发挖出两乘铜车马。两乘都是四马驾驭的单辕车。前一乘,车为伞盖,驭手站立;后一乘为蓬盖,驭手跪坐。两车铸造极为jīng致,通体彩绘,华丽异常。在蓬盖车的金属辔绳末端刻有“安车”二字,可能是仿秦皇出巡的御乘设计的。车通高104厘米,通长328厘米,铜马高92厘米,重约一千二百公斤。铜车结构jīng密,车窗启闭自如并镂成菱形纹窗格。车马挽具齐全,铜马饰以大量金银构件。秦代铸造工艺在传统基础由更加jīng湛。

    秦俑是伟大的艺术品,它以宏伟的规模和整体的和谐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与不死药】

    关于秦始皇不死药的考证

    徐福渡海为秦始皇寻找不死药的传说,由来已久。rì本方面有研究说,不死药名叫“千岁”,就出产在地处濑户内海的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正在进行人工种植。

    在中国和rì本流传着一个同样的故事,那就是徐福为秦始皇求不死药而东渡的传奇。我在rì本期间,兴趣使然,对此做了一点儿考察,包括到和歌山“徐福登陆处”现场考证和收集rì本有关的论文。

    徐福,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大约还是个早期化学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王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第一次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长生之药,他告诉始皇,东方的确有神药,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拦路,他要强弓劲弩shè退大鱼。秦始皇全盘答应条件,助他再次东渡。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在东方“平原广泽之地”自立为王,再也不回来复命了。根据考证,徐福并非传说人物,1982年,更考证他的故乡正是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郊外的徐阜村。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生疑,秦始皇何许人也?荆轲那样的职业刺客都死在他的手里,怎么会上徐福的大当?除非……除非他能让秦始皇相信东方真的有仙山,仙山上真的有不死药。

    传说中的仙岛,倒并不全是虚妄,仙没有,岛是有的。按照rì本的记载,徐福所说的就是rì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三岛。rì本的文字史料中,对徐福的记载含糊不清。这也不能责怪rì本人,因为徐福登陆的时代,rì本还在蒙昧之中,还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呢!但是按照部分rì本史学界人士的观点,徐福,就是rì本古代著名君主———神武天皇,他登陆rì本的地点,便在rì本的关西平原。“神武东征”横扫rì本的传说就是基于徐福登陆rì本,南征北战的事迹。

    rì本人的思维比较独特,因此他们在考证徐福问题的时候,想法也一样富有个xìng。他们根据考古发现,分析古代墓葬遗骨证明,徐福东渡时期,rì本关西近畿地区的居民平均身高骤然升高了5厘米,由此推断,这很可能是徐福和他的部属登陆后造成的局部人种改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rì本科学家发现rì本人的基因里,有1%来自中国云南地区,而rì语训读发音(土语发音)也和云南纳西族的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怎么回事呢?从徐福东渡,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根据中国方面的史籍记载,徐福要求的三千童男童女,秦始皇也没法一下子凑齐,这个时候,秦军刚巧征服了西南夷,于是秦始皇就下令这些被征服的部族提供所需要的童男童女。西南夷,就是现代云南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如果这些西南夷的后代借徐福东渡融入rì本人种,带给rì本人1%的云南基因便有据可循了。

    在rì本,据我所知,流传有徐福传说的地方至少有20处,北到富士山所在的静冈,南到九州的熊野、鹿儿岛以及关西地区,它们都涉及两个主题:蓬莱和不死药。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世界,是不存在不死药的,别说两千两百年前了,但是,徐福的不死药,我倒相信它有一点儿影子,甚至,当徐福第一次东渡的时候,或许自己也相信它的存在呢。

    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若徐福全靠造谣生事,怎能骗得了这位jīng明过人的千古一帝?那可是囚母弑父,统一六国的一代枭雄啊。就算是求药心切,徐福第一次的失败,难道不会引起他的怀疑?而徐福也很奇怪,如果他从来没有到过rì本,他怎么知道一直往东航行就可以到达rì本?而且依靠几千人加强弓劲弩的高技术兵器就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他显然对rì本有一定的熟悉。

    假如rì本真的一直是传说中的仙药产地,而且徐福善于花言巧语鼓吹一番,骗取秦始皇信任,再得到所需要的人员和装备,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否则,在生土上种花,要想让秦始皇拿出血本来,只怕更大的可能是忽悠掉自己的脑袋。

    问题在于,rì本古代,真的有“不死药”存在吗?幸运的是,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rì本“徐福会”理事重村定夫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认为,这种神奇的不死药,不但存在,而且就出产在他的故乡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依然留下了孑遗。

    祝岛,地处濑户内海,在九州、本州、四国三岛环绕之间,人烟稀少。自古以来就流传,在它的深谷腹地有一种神奇的植物果实,俗名“窠窠”,rì本古书中名为“千岁”,大小如核桃,汁浓,味甘,据说食用可保千年不死,便闻一闻也可以增寿三年三个月。

    19世纪末,rì本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曾经慕名前往,经过艰苦工作,采到了“千岁”的标本,并欣喜若狂地给友人写信:“这是我最弥足珍贵的发现,它的价值无法形容。”在祝岛民间,还有用这种植物的枝条制作手杖的习惯,称为蓬莱杖。

    如果“千岁”的传说曾经在当年传入中土,徐福家住东海之滨,听到它应该不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传说,加以附会,通过其他途径传入秦始皇耳朵里并非不可能,那么此时徐福就会极有说服力了。甚至,祝岛的人至今相信徐福曾经光顾过他们的岛屿,因为在海湾的岩石上,留有一副石刻的棋盘,当地人讲就是徐福所留。

    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提出一个假说,那就是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的不死药,很可能就是出产在祝岛的神奇之果———“千岁”。但“千岁”究竟是什么呢?它现在是否还存在?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电话簿,和祝岛方面取得了联系。结论非常令人鼓舞,祝岛的一位公务员先生竟然给我寄来了照片,并证实千岁不但存在,而且正在进行人工种植。我把照片寄给了běi jīng农科院我的一位老同学,希望他能够给我一个鉴定xìng的结论,这真的是能够令人长生不死的灵药?

    一个星期以后,我的朋友回信,告诉我,这种“千岁”的确是一种稀有的植物,它学名actinidiachinensispianch。藤状灌木。以根和果实入药。具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活血消肿之功效。果肉绿sè,果皮软而带毛,今天已经存在人工栽培的品种,果实大小也增大了几倍,常吃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它还有个中国名字,叫做———野生猕猴桃。

    天,秦始皇倾天下之力寻找的,就是它?!

    鉴于秦始皇的老家,陕西秦岭一带就是野生猕猴桃的产地之一,这东西只怕皇上经常用它来开胃,难怪……难怪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归国了。

    【秦始皇于泰山封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总结】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秦始皇所受的冤屈:

    嬴政是中国历史上很冤的皇帝,统一中国后,知识阶层的谩骂、诅咒就开始了,他的坟墓成了最大的垃圾场,任何人都可以把个人的怨气和社会弊端倾倒在上面。

    帝制社会两千多年,对嬴政的控诉没什么创意,翻来覆去都是盗版贾谊的《过秦论》,士大夫们并非不了解嬴政的功过是非,为了杀鸡给猴看,让当政的皇帝更宽容更仁慈一些,就危言耸听,睁眼说瞎话。当政皇帝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贬低嬴政也就等于抬高自己,所以睁一眼闭一眼,乐得其果。君臣双方对嬴政的话语权是各打各的小九九。帝制社会结束后,向往mín zhǔ制度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海外的jīng英们又发明了一个新罪名:“**主义的祖师爷”。把中国十八世纪衰落的病根移植到嬴政身上,认为嬴政是限制中国mín zhǔ思想和mín zhǔ制度的大毒瘤。这个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被反马克思主义的人高举起来,怎么看都滑稽。

    看来哲学也好,历史也罢,在功利主义者手里都是随意掀动的门帘。

    先说焚书,按司马迁的“《诗》、《书》、百家语非博士官所职皆烧之”记载,嬴政不是把《诗》《书》百家语等竹简全部烧掉,而是烧毁非博士以外的人拥有的这些书籍;事实也应该如此,倘若全部烧毁,今天的《诗》《书》以及百家语从何而来?很多学者认为今天的《诗》《书》是汉初文人凭记忆或口传再创作的,学术上不应过分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几次大考古证明,汉代的《诗》《书》与先秦的《诗》《书》是一脉相承的。这等于直接否定了所谓“焚书”造成了文明断代的猜疑。司马迁在《六国年表》中叹息:“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rì月,其文略不具。”把埋葬六国历史的罪名指向了嬴政,问题是谁能否定这些失踪的六国史籍不是楚霸王这个纵火犯的杰作呢?再看看嬴政保护的“医药、卜筮、种树等技术书籍”命运,有几部流传到今天?一部没有,最早的技术类典籍是《汉书艺文志》。为什么嬴政焚毁的书大多传承下来,而他保护的却一本也没发现。这说明文明传承与断裂并非嬴政一人之功过。

    再说坑儒,嬴政此前准李斯奏,颁布法规,严禁厚古薄今,严禁背后诽谤皇帝。而算卦先生侯生、方生行骗失败后大骂嬴政并相约逃跑,这不是藐视法律吗?活埋四百多名知识分子是事实,依法处罚也是事实,这与后来秦二世、朱元璋等皇帝罗织罪名迫害忠臣枉杀无辜完全是两种xìng质。再说被活埋的真是儒生吗?后世学者以扶苏劝诫嬴政“诸生皆诵法孔子”为儒生依据,怎么又忽视了司马迁“坑术士”的结论呢?嬴政聘用的儒学博士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谁被活埋了?

    与朱元璋、秦二世相比,嬴政是一个很君子的暴君,即使在敌视嬴政的史籍中,也只记载了嬴政两次随意杀人的经过。第一次是征服赵国后,他亲自赴邯郸将母亲的仇人全部活埋;第二次是他对李斯奢靡的不满言论被周围人泄密,嬴政将身边人处死。这两次以外的杀人事件都可以在秦律中找到处罚依据,第一被告应该是《秦律》。

    后人认为即使嬴政是有法可依,也是一个该上断头台的暴君,因为《秦律》本身就是暴政的工具和象征。姑且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是《秦律》不是秦统一后凭空捏造的,而是商鞅修改后的《法经》延续,是秦国实现民富国强统一中国的决定xìng因素。嬴政把秦国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全国,主观上错了吗?你指望他实行六个亡国的法律还是一千五百年后的英国《大宪章》?

    万里长城、骊山墓、阿房宫是指证嬴政大兴土木奴役百姓的三大罪恶。大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嬴政动用了三百万人力大兴土木,其中戍边的扶苏、蒙恬大军三十万、建长城五十万,骊山墓和阿房宫一百五十万,凿灵渠五十万,加上其他杂役二十万,劳工总数占全国总人口15%。汉初的晁错更认为“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按比例推算,劳工占总人口40%。这个11=2的简单计算足以把嬴政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但是事实绝非如此。看看太史公的嬴政年表就会知道,这些并非同一年开工的土木工程以及戍边移民被史学家们重复计算了。比如始皇帝三十二年,北击匈奴,南凿灵渠。三十三年,蒙恬三十万大军打败匈奴后开始修建长城,建设者还是北击匈奴的三十万大军。《过秦论》说得很清楚,“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没说再动用其他劳工啊,司马迁也没说过。难道秦朝时期中**队已经职业化了?赶走匈奴后只负责站岗不搞建设?至于修建阿房宫和秦陵是嬴政三十五年的事情。长城虽然不会完工,三十四公里长的灵渠经过近五年建设应该竣工了,劳工们自然去转修骊山墓。骊山墓不假,阿房宫却是谎言堆积出来的奢华宫殿。最新的考古证明,文人墨客渲染的“蜀山兀,阿房出”充其量是一个一千四百多米长五百米宽的大土堆,一个只建设了广场和围墙的半拉子工程,被焚烧了三个月的宫殿不是阿房宫而是咸阳宫。司马迁叙述的阿房宫规模是嬴政的蓝图,后人却把它变成了事实。怎么连起码的判断都丧失了?不用说两千年前,就是在今天,四年时间建设的宫殿能豪华哪里?长安街上的大贝壳?再说贾谊、司马迁也没说过用七十多万劳工建阿房宫,更没说过楚霸王焚毁了阿房宫。司马迁的原话是“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历史大学者们怎么只记住了贾谊、司马迁控告嬴政的罪行,而忽视准确的记载去凭空想象呢?按《史记》叙述,即使在徭役最严重的嬴政去世当年,给嬴政干私活的劳工也没有超过八十万,加上长城等社会基础工程建设,劳工总数应该是一百二十万上下。晁错的意思应该这样理解:在秦朝十余年的统治期间,一个五口之家先后有两人服过劳役。按全国人口两千万计算,共有八百万民众服过劳役,平均每年六、七十万。这个数字大体吻合《秦律》中每个公民六十岁前要服徭役两年的规定,也符合“秦与汉初徭役大体相当”的结论。

    范文澜、翦伯赞、白寿彝这些学富五车的大师们之所以犯错,能够想到的原因是先入为主,主观先否定嬴政,然后把汉以后有关嬴政的罪恶拣出严重的进行重复。其中白寿彝更滑稽到把嬴政一千年后的杜牧诗赋做为严肃史料写进《中国通史》。这些严重的错误甚至罪恶愈演愈烈,200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一本历史垃圾把范文澜等人的错误又进行了剪刀加浆糊的加法计算,控诉嬴政八宗罪,嬴政成了比阎罗还可怕的魔鬼。这哪里是叙述历史,简直是天马行空,胡说八道。

    说一句不尊重的话,唯物主义的历史巨匠们在嬴政问题上连起码的道德都不及格。

    相对公正的司马迁对嬴政的评价也有商榷之处,行文前后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坑儒事件,前面借扶苏的劝谏,指出被坑杀的是孔子门生,后文又用“坑术”做结论,而且只记录了被坑杀的人数却没有提及任何人的名字。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不是太史公的治学jīng神。事实如果按司马迁描绘得那样严重,被坑杀的不可能都是无名之辈,嬴政为了“天下知之,以惩后。”怎么会不通告天下被坑杀者的姓名?如果百年后这些人的姓名遗失了,被坑杀的人数就准确吗?姑且是事实,这就说明嬴政坑杀四百六十人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罪行了。这个罪行与后来暴君枉杀成千上万相比哪个更严重?再有,司马迁认为嬴政心胸狭隘,残暴酷虐,但是列举的事实不充分且值得怀疑,比如为了泄愤调集三千刑徒砍光了湘山的树木。湘山大多?三千人可以砍光所有树木?相反司马迁的很多记录反而证明嬴政是一个礼贤下士、不计前嫌、知错就改的宽容皇帝,比如对客卿李斯的发现和使用,比如采纳修建郑国渠的水利工程师郑国的建议,比如对商鞅的谦恭,再比重用公开或私下反对过自己的尉缭、淳于越。有人分析司马迁之所以刻意贬低嬴政,是为了讥讽宫刑自己的汉武帝。在东扩西征、不惜民意这一点上,刘彻确实是嬴政的嫡传弟子,所以司马迁借古讽今之论也不是没有道理。

    嬴政在贾谊、司马迁、班固、妙笔生花的大文豪、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笔下一步步走上了断头台,他为后世开创的伟大福祉被唾液淹没,成了一个很冤的皇帝。

    注:据说秦王身高在1米95左右八尺六寸。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l0年)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在晒山营建他的陵墓,统=六国后,更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加陵的修建。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末完全竣工。据史籍记载∶陵丘高五十佘丈,周围五里有佘,墓内建有各式宫殿,陈列各式奇珍异宝,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秦兵马桶抗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l974~l977年在秦始皇陵东l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佣坑。-号坑在南,东西长2l6米,宽62米,面积l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佣800件,木质战车l8辆,陶马l00多匹。按兵马{甬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佣可能有7000件,战车l00辆,战马l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干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队的威武强大。陶佣身材高大,ˉ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开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之先河

    秦代以前,对先王的祭f巳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f巳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他建筑遗址。在寝殿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祖。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