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用世界眼光办教育(24)
曹云祥把儒家思想和巴哈伊理念相结合。他解释孔子的“三十而立”,就是求体、智、德方面之充分发育。而且他运用巴哈伊教的思想对人的教育进行具体分类。巴哈伊教把教育分成三种,物质的教育,人文的教育和灵性的教育。
体的教育是物质的教育,是最简单的教育,是关于人身体的生长与发育的,让人知道通过获取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及物质上的舒适与安逸,使身体健康成长。它侧重于开发智商,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物质教育在当代中国被严重忽视,是尤其必须加强的,因为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几辈人守着一个孩子,娇生惯养,在物质教育方面非常片面,往往一味迁就孩子,偏食、独霸一份好食品,不让别人,什么事情也懒得做……任意发挥人性中动物性的一面,发展下去,将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这方面,巴哈伊教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值得重视。巴哈伊思想强调灵性教育是道德价值观的源泉。灵性教育培育人类的心灵,而物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培育人的和人类社会。“教育者的目标是通过灵性教育使天国的教育能克服人类动物性的一面。” 上帝的最高诫命之一是教育人类的品行,其影响就如太阳普照树木果实一样。儿童必须是最得到关心,保护和教育的……否则,儿童会像杂草般野生,不知道对与错,分不清人类的最高品质来自于卑微还是邪恶,他们会在虚荣中长大。 为了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巴哈伊教在饮食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禁忌,认为凡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的食物都是可以食用的,因此,有些宗教中的饮食禁忌被取消。但巴哈伊教反对人们因健康和繁荣而沉浸在物质中,去追求兽性和魔鬼般生活的逸乐。在巴哈伊教看来,物质的世界是一个必朽的世界,是邪恶与黑暗的世界,是兽性与暴行的世界,是嗜血的世界,是野心与贪婪的世界,是自我崇拜的世界,是自私与的世界,是一个未开化的世界,因此,人需隔绝尘世的影响,必须牺牲那些属于外在的物质世界的习性。 只有摆脱尘世的品质,牺牲那凡俗的特性与欲念,才能表现出人的完美。过多,会造成痛苦,比方说,吃得太多,毫无节制,就容易得肠胃病;如果饮酒止渴,不死,也要害一场大病;如果嗜赌如命,最后便要倾家荡产,所以巴哈欧拉在物质的教育方面,告诫说:
人们啊,除非饿了,否则不要进食。睡觉时不要喝任何东西。
空着肚子运动是好的,这会使肌肉强壮。肚子饱了运动,则非常有害。
除非食物都消化了,否则不要再进食补充营养。食物要咀嚼透彻才吞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