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权之道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张居正:刚柔相济,中兴之臣(6)
    张居正:刚柔相济,中兴之臣(6)

    二、整顿官府,拓宽财源

    为了有效地约束不法权贵,打击违法活动,张居正从吏治着手整顿官府机构。然而,外之豪强兼并与内部官府舞弊,这两股势力的勾结,是明王朝由来已久的积习。当事情触及大大小小官员的既得利益时,那就是捅了马蜂窝,遭到众多的抵制,甚至陷入孤立。但张居正敢于冒风险,以其非凡的魄力在为政不久后就取得了成功。主要办法有三条。

    首先,加强监察,提高行政运转的效率。明朝的中央机构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中又分设六科。六部和六科都直接向皇帝负责,部的最高长官是二品官,科的长官最高是七品,可这七品与二品却可以互相牵制,六部之事内阁不干预,这遇到昏聩的皇帝那就乱了套。张居正当政后改为六部由内阁总其成,颁行官员考成法,通过询事考言,以言核事,以事核效,以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防范玩忽职守的现象,使吏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其次,以理财作为考核官员的准则。当时官场不敢督缴正赋田税,因为逃税拖税的都是豪强权贵,追缴田税无异是在太岁头上动土,谁也不敢出这个头,通行的是增加赋税,向小民头上搜刮,弄得民不聊生,不堪重负。张居正毅然提出对官员“以钱谷为考成”的主张,凡是追缴欠税不足的官员,都要受到批评、调离或撤职的处分。以追索田粮评定政绩,迫使官员打击贪官及不法权贵,这样,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补足了国家亏损,这一举动不仅打击了豪强,而且安定了天下的百姓民生。

    再次,培植改革的中坚力量,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张居正在用人方面破除了论资排辈的偏见,认为立贤无方,唯才是用,即使贱为僧道皂隶,只要出类拔萃,可以位列九卿,作为国家的栋梁。他破格重用残疾小吏黄清为太仆卿高级官员,突破成规起用行伍出身的李成梁为镇边大将,重新起用被罢官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在以他为中心的内阁里,很快形成改革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树新政作出有益的贡献。在改革推向时,张居正还特许府、州、县的考生越级报考京师的国子监,把各地人才收罗到中央。这样,在张居正主朝时,政府网罗了天下的英才,一时间,明朝的吏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三、平均赋役,厚商利农

    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的赋税制度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按人头派差役,因此土地和户口是王朝财政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社会局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王公贵戚、勋臣和大地主倚仗特权,贿赂官府,兼并势力的发展、民间的土地和人口,瞒田偷税,逃避差役,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到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大批的土地、人力流进私人腰包,使国家的税源濒临衰竭。按照明朝初期制订的国家征收田赋的政策,田多的多征,田少的少征,按亩核算,从法制上说是公平的,可是,后来有的农户土地被豪强侵占,田赋却留在原田主的名下,造成产去税存,这就发生了赋税不均的社会问题,大量的瞒田逃税和税役不均亟需从赋役制度上加以整顿,这才能开辟理财安民的新途径。万历五年,张居正着手派员开始调查,次年通令清丈全国田地,详审细核,三年查出漏税土地八十余万顷,从严打击了违法的权贵地主,迫使他们守法,不敢轻易欺隐。小农免受赔累,国赋按时收纳,扭转了财政亏损。在整治赋税不均的现象后,张居正随即着手解决逃役问题。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是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役、均徭、力差、银差等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将力差归入田赋,简化手续,统一征收。并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这就扩大了货币流通的范围,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商贩和工匠获得了人身自由,很快带来了商业的空前繁荣,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加快,与此同时,张居正又把兴修水利作为发展生产的重要课题。历来治河的方针只顾漕运,为朝廷运粮,不顾民生,而张居正大力支持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治河方法,摒弃传统观念,采取漕运与民生兼顾的方针,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利用奔腾的河水,冲沙入海,自此多年没有大患,使得黄河两岸“十年弃地转为耕桑,河上万艘捷于运输”,既保障了生产,又稳定了政府的财源。

    通过改革,明王朝重新焕发出生机。嘉靖末年,国家粮仓不足一年之储,改革前财政空虚,入不敷出,赤字超过三分之一,改革后国家储粮可支十年,国库积银四百万两。这丰硕的成果已经载入史册,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编后闲话】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