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总裁任正非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一章 生于忧患(4)
    第十一章  生于忧患(4)

    港湾几乎符合所有资本所青睐的种子公司的特征:高科技概念、高管团队出身华为、收益快速增长、总股本不大、所处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尤其是李一男和他的团队的技术背景和市场表现。他们聪明,有经验,对市场了如指掌。凭借李一男的号召力,港湾很快就在2001年拿到了1900万美元风险投资,随后还不断增加,总计将近一亿美元。港湾的注册资本从2000万港元逐渐增加到最后的5亿港元。

    创办港湾网络时李一男向追随者们描绘了激动人心的未来:三年让一毛钱变一块钱。2003年港湾开始筹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高层都持有大量的股票,普通的员工也都有数以万计的期权。如果上市成功,将会培养出一大批的千万富翁。

    朝气蓬勃的港湾和李一男吸引了众多的华为员工上门投奔。最多时员工超过1800人,多数均来自华为。当时华为员工数量已经达到2万人,许多员工无法迅速获得升迁或者被认可的机会。而李一男在华为拥有极高的个人魅力,港湾也提供了初创公司所能提供的期权和研发尖端产品机会,更多的华为员工纷纷转投港湾,华为原负责对外合作的副总裁、负责产品开发的副总裁和华为北京研究所的一批骨干力量先后加入。港湾从管理模式、研发体系到员工做派都是明显的华为风格,一时间业内“小华为”的说法不胫而走。

    此时的华为却正在经历公司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危机。任正非后来在与港湾高层的谈话中承认,2001~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李一男离开后华为的研发体系出现了很多问题,产品的研发周期拉长,很多新项目议而不决,两三年之内有近4000人离开华为。雪上加霜的是不少人带走了核心技术机密进行仿制,这种零成本的仿制在市场上形成了对华为的正面竞争,几乎造成华为的灭顶之灾。华为培养出的强壮有力的狼仔们已不安于安心听从使唤,选择了出走并与老东家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华为诉员工、原员工诉华为的事件接二连三。

    当华为与思科的官司正在吸引业界的眼球的时候,国家科委将863计划的高端路由器项目给了港湾,这无疑给了华为重要打击,因为这个领域华为一度领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