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义诠释是语言学的,它和哲学释义相距甚远,由于旨在“以词(辞)通道”,从而使字义诠释归根到底联结着哲学释义。重要的是,戴震的语言解释哲学与近代西方早期的语言哲学很不一样,西方语言哲学往往把语言看作与世界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从而以语言解释代替对世界的认识,戴震的语言解释哲学则以语言文字解释为逻辑起点,通过书本知识,寻求道德哲学本体及其具体表现。在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上,西方是代替论,戴震是凭借论。
《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书,也是解决名实关系的一部名书。当时这样的书不止这一部,西晋太康年间有人从魏王墓(战国末年的魏襄王或安釐王)中发掘出《名》书三篇,据说这类书和《尔雅》相似②。名书和名学书不尽相同,后者是逻辑学书。而名书是正名的书,但由于正名是名辩逻辑中的最重要的内容,故名书实际上是逻辑学著作中的一种,胡适曾说:“中国的‘辩者’集团,一方面继承了诗人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或多或少具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如老子。”①名书,当然比“诗人传统”更接近名学,老子就是个重视“无名”、“有名”的人,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由同理可知,《尔雅》这部名书,也是一部正名逻辑的名学书。它列入十三经,是以语言文字之名书和和正名之逻辑学书的双重身分解经的,它的语言文字的解释作用和正名逻辑的解释作用甚明。
戴震以极大的兴趣重视这本名书和正名逻辑书。除了儿时求学取《尔雅》与《说文》参互比照,以求通十三经外,后来又著有《尔雅文字考》十卷,开有清一代雅学研究之首。该书立足于词义诠释,但处处强调词义诠释与通经明理的关系。据该书自序云,该书花了十年功夫写成。从书序中“姑俟诸异日”一话看,戴震对其著作还有不满意之处,等待日后再作修改。著述该书,可谓进一步奠定了学术根抵,但“俟诸异日”的指望并没有实现。著述该书,其目的是要“以词通道”,可谓语言解释哲学贯串其中,自序云:“古故训之书,其传者莫先于《尔雅》,六艺之赖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异言,然后能讽诵乎章句,以求适于至道。”又说:“余窃谓儒者治经,宜自《尔雅》始”。③作为语言文字的名书,后人可以“援《尔雅》以释《诗》、《书》,据《诗》、《书》以证《尔雅》,由是旁及先秦以上”,作为名学逻辑书,其作用又在于“凡古籍之存者综核条贯,而又本之六书音声,确然于故训之原,庶几可与于是学”。④综核条贯,觅其逻辑辞例和条例结构,探其故训之源,既是求其语源,又是索其名源,与正名之名辩逻辑密切关联。
乾隆三十一年(1766)春,任大椿曾以他的《尔雅注疏笺补》给戴震看,戴震读后很满意。七年后,任大椿在京出任国子监丞,仍孜孜于《尔雅》之学不倦,任重新以定稿本问序于戴,戴序除了申述《尔雅》的作用可与经同② 《晋书·束皙传》。
① 胡适《先秦名学史》第一编,学林出版社1983 年版,17 页。
② 《老子》第一章。
③ 《尔雅文字考序》,《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51 页。
④ 同上。
列,互相发明其意以外,对任大椿用《尔雅》释先秦诸子特别赞赏,他说:“为之旁摭百氏,下及汉代,凡载籍去古末遥者,咸资证实,亦势所必至。曩阅庄周书‘己而为之者,已而不知其然’,语意不可识。偶检《释故》(按:即《尔雅·释沽》)‘已,此也’,始豁然通乎其词。至若言近而异趣,往往虽读应《尔雅》而莫之或知。”①以《尔雅》解释经书和诸子百家,正是以语言解释显明经义和诸子哲学。
有趣的是,戴震对《尔雅》的成书还作了有益的揣测。现代学者证以天象记录和地下出土文物,推断《尔雅》成书于战国末期②。戴震从《尔雅》释经不能切合而推测说:“然或义具《尔雅》而不得其经,殆《尔雅》之作,其时六经未残阙欤。”③。意思是说用《尔雅》解释经义有时不能解决问题,明明《尔雅》具载某名目之义,但不合被释对象,推其原因,可能是《尔雅》编撰时,典籍还未遭残损而广遍收罗了他义。那只能说在秦代以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