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庆历民言·防蔽》,《李觏集》卷二十一,第231 页。
① 《庆历民言·谨听》,《李觏集》卷二十一,第232-233 页。
观",以此使君子进,小人退。
李觏深知,政治形势的发展,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天下的祸患都是渐渐发展、积累而成的,同时也是由客观形势所决定的。亡国之君,即使是像桀、纣之类的暴君,其所以使国家灭亡,亦并非完全因为其本人之恶而造成的,而是由客观形势的渐渐发展、积累的结果而促成的。微时不注意防微,一旦发展形成了"天下之势",就如"决河堤使东流"一样,"一往而不反",无法挽回。由此出发,李觏告诫明君贤主要"舍近而谋远",不仅仅要考虑自己一世无患,而且要考虑子孙之世无患,要"为万世计,不可溺苟且之议。祸不在身而在子孙,既足动其心矣,而况仓卒之可虞哉!"②只有深谋远虑,才不致祸及自身和子孙。
在这里,我们看到,李觏的"救弊之术"是以"通变"为理论根据的。
他认识到,社会事物同自然万物一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由渐变积累到突变成势的历史演进过程。所以说:"亡国之君不皆恶,非桀非纣,则所由渐矣。渐者何也?基祸于彼,而受祸于此也。天下之势,一往而不反,若决河堤使东流也。"①这显然是历史决定论,而不是个人决定论;历史是渐进演化到突变飞跃,而不是偶然事件决定历史发展的,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历史观点。
在李觏看来,"通变救弊",要以《周易》的变易思想为指导,要掌握"常"与"权"、"中"与"偏"、"妄"与"怠"、"明"与"昧"的对立统一关系,做到因时制宜,不偏不倚,伺机而动,明而不昧,以权执常,这样就可以使国泰民安,康国阜民。
李觏的这些"通变救弊之术",既有其正确的理论根据,又是切中时弊之言,所以是科学而中肯的智者卓见。
② 《庆历民言·虑永》,《李觏集》卷二十一,第232 页。
① 《庆历民言·虑永》,《李觏集》卷二十一,第232 页。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