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宝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所谓正派人物。封建思想并不是外加在他身上的东西,他本能地反对与此相抵触的事物。"我请陈斋长教书,要他拘束身心"(《诘病》)。他认为自己完全正确,不感到丝毫不安。一听见女儿"白日眠睡",就责备老夫人"纵容女孩儿闲眠,是何家教?"他深信只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标准,即封建的道德标准。说他不关心女儿不免是皮相之论,问题是他完全不相信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
由太守到安抚使以至同平章军国大事,杜宝的性格在不断改变。如果当初还残留着比较迂腐的书獃子的味道,后来就逐渐由封建的官僚习气所代替了,等到他升为同平章军国大事,他的封建头脑就和石块一样硬化了。还魂的虽然是亲生独养的女儿,但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竟不惜将她打死。到真的无法否认时,他坚持要女儿离异了她心爱的丈夫才肯相认。爬上统治集团的高级地位,他的封建性就表现得更为顽强和丑恶了。
《牡丹亭》对杜宝归根到底是批判、揭露的态度,但没有对他作简单化的或者丑化的描写。他忠君爱民,清正自持,不徇私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作者甚至把他自己在遂昌知县任上的一些美好记忆移植在他的身上。如第八出《劝农》。这样一个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优秀人士竟然成为害死自己爱女的凶手。如果他不是这样知书知礼,风流儒雅,问题就不会提得这么尖锐了。
如果说杜宝是享有高官厚禄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陈最良则是非常可怜的小人物。三年一考,考了十五次还是一个秀才。几十年的"诗云"、"子曰"使他对现实生活一窍不通。他书读得很少,不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范围。精神空虚是他的第一个特点。如果瞎子没有拐杖还可以走路,陈最良不依靠封建教条简直不能开口说话。顽固不化是他的第二个特点,也是精神空虚的必然结果。不过他的地位是那么低微,决不可能像杜宝一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头上。他信奉封建礼教不及杜宝那样顽固,他之所以如此,不过除封建礼教外,确实一无所知而已。
《牡丹亭》对陈最良的描写几乎是定型的,这个人物没有什么发展。他在戏曲中不是重要人物,不可能有比较详尽的描写。但是关于他的几个片段,如《腐叹》、《闺塾》、《旅寄》、《骇变》都很生动。在那个时代的现实社会里,《牡丹亭》里的人物最常常出现的就数陈最良了。作为青春被科举制度所吞噬,思想被封建教条所僵化的老学究的典型,他使人联想到后来《儒林外史》的某些人物形象。
如果说汤显祖的讽刺才能在陈最良身上得到最好的表现,当他描写石道姑时,幽默就降低为刻薄。在《牡丹亭》里,讽刺和恶谑常常纠缠在一起。我们说陈最良的讽刺形象很生动,但是当作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使陈最良居然在杜丽娘面前说出"君子抽一抽"之类的下流话(《诊祟》),陈最良的形象就被歪曲了。描写石道姑的《道观》这出戏充塞了猥亵的双关语,使人难以卒读。
汤显祖写了五本戏,只有在《壮丹亭》里特别描写了陈最良、石道姑、癫头鼋、郭橐驼四个在精神或生理上有残疾的人物。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中,人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麻木不仁,人的生理状况是何等丑陋不全,由于作家对他们的描写还不够认真严肃,因此也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败笔。
胡判官是《牡丹亭》里最独特的一个人物。和他同时出现的是那么阴森凄惨的地府,刀山剑树是他的律令。只要他的笔头轻轻一动,鬼魂就打入"一百四十二重无间地狱",备受挫、烧、舂、磨各种肉刑。作家再次提醒读者阴世地府也和阳世的"金州判、银府判、铜司判、铁院判"一样贪赃枉法,被玉帝看作"正直聪明"的胡判官也照样"要润笔,十锭金,十贯钞,纸陌钱财"。这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嘲弄。
胡判官对真正爱情的敌意也和阳世一样,他无法想象女孩儿竟会"一梦而亡",和杜宝唱的"一个娃儿甚七情"是一个调子。在他看来,连春天里万紫千红、百花开放也是败坏人心的。在《后庭花滚》这支曲子里,花神一口气举了三十九种鲜花,一一遭到判官的指斥。他的迂腐和固执也只有杜宝和陈最良可以和他并比。
这座鬼哭神号的地府是十分现实的阳世衙门和封建社会的缩影。作家还意味深长地写出阳世和阴司的差别。胡判官尽管和杜宝之流有共通之处,并且也是可厌的人物,他却比杜宝之流坦率,他有更多的风趣。难怪《圆驾》中杜丽娘说:"似这般狰狞汉(指近卫将军),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地狱还不及朝廷那样令人胆战心颤呢!只有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愤怒达到无法以一般描写来表达时,才有可能使作家采取这种光怪陆离的手法。
从杜宝、陈最良、石道姑到胡判官,从阳世到阴间,这就是杜丽娘所生活的整个世界。在广阔的画面上所展开的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相结合,这显示了《壮丹亭》在当时的进步倾向性。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