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太(达陡):又名犹太(犹达),是小雅各的弟弟,耶稣的表弟。为人平易谦和,善于联系群众。据说《新约圣经》中的《犹大书》可能就是他写的。
西门(西满):加利利人,奋锐党成员,勇武剽悍,富有武装斗争经验,通过他可以了解奋锐党等犹太激进派的动态并对他们施加影响。
加略人犹太(犹达斯依斯加略):是十二门徒中惟一的一个非加利利人,聪明能干,足智多谋,善于管理,对犹太民族复兴运动极为热心,耶稣让他掌管钱袋,负责他们这个小团体的经济;只是他锋芒毕露,爱表现自己,名利之心过重,最终堕落成出卖耶稣的叛徒。①
①学者们对“加略”一词的解释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加略”是犹太南部的一个地名;有人认为是指以萨迦支派;有人认为是犹大的姓氏;有人认为在希腊文中“加略”一词与“匕首党”的发音近似,因此,“加略人”可能是“匕首党”之误,犹大可能是奋锐党中最激进的匕首党人;有人认为无法考证。
耶稣把这十二个人团结在自己身边,成为他们这个新兴教派的领导核心,并经常派他们到各地去宣传天国的福音,扩大本教派的影响。
6. 医疗传教
你的信救了你。(《马太福音》九22)
当时,犹太下层平民不仅要为起码的温饱生活苦苦挣扎,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除了异族压迫的痛苦外,还要忍受撒都该派、法利赛派等宗教贵族的歧视,因为他们不懂《律法》,很难严格遵守那些繁琐的宗教礼仪而被视为“罪人”。因此,背负着生活压迫和精神压迫双重重担的犹太下层平民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不少人为生活所迫而身患重病,不少人因忍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而悲观失望,甚至精神崩溃成为精神病患者(即所谓“被鬼附着的人”)。由于医学不发达,人们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只好求助于宗教,认为疾病的根源在于人本身有罪,这罪使恶鬼附体,从而产生了疾病,治病就是把附在病人身上的鬼赶出去并使罪得赦。
耶稣长期生活在民间,以其超人的聪慧学习、积累了不少医药知识,对下层平民的心理状态更有深刻的了解与体会。他不同意巫医驱魔的办法,但他认为不少疾病其实是沉重的精神负担而引起的错觉,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只要用一种正确的不可抗拒的精神因素“驱逐”了这种错觉,病人就会痊愈。作为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耶稣认为这种不可抗拒的精神因素就是对上帝的信仰,信仰能够产生力量,力量又可产生奇迹,可以医治百病,可以起死回生。他坚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马可福音》九23),信心甚至可以移山倒海(《马太福音》十七20),信心是解除人们精神枷锁的惟一力量,是医治和拯救人类的惟一力量,唤起人们的信心不仅是解除人们疾病的手段,也是实现天国运动的有效手段。
耶稣在开展天国运动的同时,出于对病人的怜悯,使用这种“信心疗法”治好了不少病人,人们把这些事作为耶稣所行的神迹来广为传扬。不过耶稣从来不把治病赶鬼作为自己事业的目的,也从不用这种方法使人们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是弥赛亚。他每治好一个病人,就告诉那病人说:“你的信心救了你!”这种做法在人们心中增添了启发信心的积极作用,不少病人诚心诚意地来找耶稣求他治疗,于是耶稣也就根据需要使用这种医疗传教的作法。他曾使瞎子看见,聋子听见,哑巴说话,瘸子行走,麻风病人洁净,精神病人清醒,甚至使“死人”复活。不过,这些“神迹”都是行在有信心的人身上,对没有信心的人耶稣从来不使用这种方法。例如,拿撒勒人没有信心,耶稣就不在拿撒勒行“神迹”(《马可福音》六1~6),希律·安提帕为了好奇而要求耶稣行神迹,就被耶稣拒绝(《路加福音》二十三8~9)。
有一次,耶稣在迦百农的犹太人会堂里讲道。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使他们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时,会堂里有一个被认为是污鬼附体的人突然挤进了人群,冲到耶稣面前大声喊叫说:
“拿撒勒人耶稣,我们并没有得罪你,你为什么要毁灭我们呢?我们知道你是谁,你是上帝的圣者!”
耶稣并不回答,只是默默地注视着他,眼睛里充满了怜悯与威严。人们都静了下来。那个“被鬼附着的人”手舞足蹈地乱嚷了一阵,在耶稣的目光逼视下逐渐安静下来,喊叫声越来越低,最后只剩下了喃喃低语。
耶稣严肃地对那个人说:
“住口吧,从他身上出来!”
这声音虽然不大,却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那个人突然摔倒在地上,过了一会儿竟然清醒过来像正常人一样了。人们纷纷议论说这是耶稣把污鬼从那个人身上赶出去了《马可福音》一21~28;《路加福音》四31~37)。
麻风病在《圣经》中又称癞病,是不是现在的麻风病,很难确定,但它肯定是一种很严重的皮肤病。《圣经》中记载,犹太人认为麻风病无药可治,患者极其不洁,必须隔离,不准进入人群,见到人的时候要大喊“不洁净!”好让人躲开他,以免沾染不洁,如果他不遵守这种规定,故意进入人群,就要被人用石头打死。(《利未记)十三1~十四57)有一个患麻风病的人冒死跑到耶稣跟前,俯伏在地恳求说:
“主啊,如果你肯,就必能使我洁净。”
耶稣十分了解麻风病人的可悲处境,不禁动了怜悯之心,顾不得污秽,伸出手来摸着他,说道:
“我肯,你洁净了吧!”
那个人的麻风病竟立刻痊愈了。耶稣严厉地吩咐他说:
“你千万不要把这事告诉别人。你去见祭司,请他按照《摩西律法》所规定的给你检查,并为你得洁净而献祭,好向大家作证。”(《马太福音》八1~4;《马可福音》一40~45;《路加福音》五12~16)。
耶稣在迦百农传教的时候,有一些法利赛人和犹太教经师从耶路撒冷等地来听他讲道,其中有些人是诚心诚意地来听道的,但也有些人是专门来吹毛求疵的。有一天,耶稣在西门彼得的家里讲道,听讲的人很多,屋里屋外都站满了人。
有一个卧床多年的瘫痪病人,听人说了耶稣的事迹,很想听听他的教诲,并求他给自己治病。这天,他请来四个朋友,把自己的愿望告诉了他们。他们说耶稣正在西门彼得家里讲道,正是个好机会。于是,四个朋友就用床抬着那个瘫子去见耶稣,走到西门彼得的家门口,见听讲的人太多,根本无法进去。其中一个人出了个主意:“看来我们从门里是进不去了。我想,干脆把他抬到房顶上去,把房顶揭开一个洞,把他连床一起缒下去好了。西门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给他把房顶修好,他不会生气的。”当时犹太人的房子很简陋,房顶只是在木板上面盖上一层泥就行了。朋友们一看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们就这样做了。
耶稣正在讲道,忽然听见房顶上一阵响动,只见一个瘫子连床一起从房顶上缒了下来放在自己面前。那瘫子的嘴动了几动却没有说出话来,只是用两只含着泪水的眼睛望着耶稣。耶稣见那人的眼里充满了乞求、希望与信赖,再一抬头,见房顶上也有四双充满期待与信心的眼睛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他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低下头对那瘫子说:
“朋友,你的罪得赦了!”
旁边有些法利赛人和犹太教经师一听这话就低声议论起来:“这个人竟敢如此放肆地说这种僭妄的话!除了上帝之外,谁有权柄赦免人的罪呢?”
耶稣看透了他们的心思,就对他们说:
“你们为什么议论呢?说‘你的罪得赦了’或者说‘起来,走吧!’哪一样容易呢?”
于是,耶稣俯身对那瘫子说:
“起来,拿起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那瘫子一听这话,一种难以名状的兴奋、愿望充满了他,驱使他忘掉了多年的瘫痪,忘掉了一切,只有一个念头:起来,起来!只见他用手撑着身子坐了起来,然后又慢慢地站起来,当着众人的面,拿起褥子回家去了。(《马太福音》九2~8;《马可福音》二1~12;《路加福音》五17~26)。
有一次,两个瞎子听说耶稣能够治病,就跟在耶稣后面大声喊着说:
“大卫的子孙,可怜可怜我们吧!”
耶稣问他们说:
“你们要我做什么?”
“把我们的眼睛治好,让我们能够看见东西!”他们回答。
“你们相信我能做这些事吗?”耶稣又问。
“我们信!”瞎子毫不怀疑地说。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是真诚的,就用手摸了摸他们的眼睛,对他们说:“照你们的信心为你们成就吧!”
他们的眼睛便看见了。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是我给你们治好的。”(《马太福音》九27~30)
有一个女人,患了血漏病,这是一种很难治疗的妇科病。十二年来,她找遍了当地的医生,花光了所有的财产,受了不少痛苦,但是她的病非但没有治好,反而更加沉重。她听说耶稣有治病的异能,就抱着很大的希望来求耶稣给她治病。当时耶稣正被一大群人簇拥着,她不敢公然去求耶稣,因为犹太教认为患这种病的人是不洁的,接触这种病人也是不洁的《利未记》十五25~28)。她只好偷偷地挤在人群中从后面尽力靠近耶稣,悄悄地摸了摸耶稣的衣服,心想:我只要摸摸他的衣服,病就能好了。果然,她一摸耶稣的衣服,就觉得身上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病就痊愈了。
耶稣正和门徒们边走边说话,忽然感到有一股力量从身体中放射出去,就转过身来问道:
“谁摸了我的衣服?”
“老师,你看这么多的人拥挤你,哪能不碰一下你的衣服?”门徒回答说。
“不!碰我和摸我不一样,肯定有人摸了我的衣服。”耶稣认真地说。
那女人见隐瞒不住,就战战兢兢地挤到耶稣面前,俯伏在地把摸他衣服的缘故和病已痊愈的经过说了一遍。
耶稣听完,和蔼地对她说:
“你的信心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你的病完全好了。”(《马太福音》九20~22;《马可福音》五25~34;《路加福音》八43~48)
耶稣医疗传教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其治病本身,而在于其社会意义。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douglas)曾指出:“人体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只有我们的社会条件是各异的。建立在人体基础上的种种象征被用来表达不同的社会体验。”①这就是说,我们对耶稣医病的“神迹”应该扩大到对当时社会的宏观世界的角度去观察,即把身体当做缩小了的社会,把社会当做放大了的身体。对耶稣医疗活动的态度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在那时,一些因疾病原因而被排斥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与其说他(她)还活着,但对社会来说,其实他(她)已经死了。对这类人采取什么态度是对人们的一种考验。例如对麻风病患者②,耶稣医治的麻风病人患的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麻风病,也许只是某种严重的皮肤病。他(她)被认为是患了麻风病,他(她)也自认为是患了麻风病,从而被社会抛弃(其实,“病态”并不等于“疾病”,“医治病态”也不等于“治疗疾病”。当然我们不应该苛求那时的人有这种概念)。如果承认这种社会现象,这个患者的“病态”就会因绝望而加重,从而也加重了“疾病”,终于死亡;反之,如果拒绝这种社会现象,对患者表示同情,不抛弃他(她),他(她)的“病态”(或“病感”)就会减轻或解除,从而使“疾病”有转机。这两种态度代表两种对人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表现了上帝的慈爱与人为的律法的矛盾,其社会意义不在于是否真的治好了患者的疾病,而在于尊重患者的人格,他(她)也是上帝的儿女。这是向传统律法的冲击,对一切患者来说,耶稣给他们带来了人的尊严,带来了生命,不是在来生,而是在今世。
①转引自约翰·克罗桑《耶稣传》,第100页。
②《福音书》中的麻风病笼统地指一切严重的皮肤病,包括牛皮癣、湿疹等,并不一定是现代标准的麻风病。
7. 施洗约翰之死
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路加福音》七28)
约公元28年夏,加利利和庇里亚的统治者希律·安提帕见施洗约翰号召的犹太人越来越多,深怕他们以宗教活动为掩护进行政治暴乱,就借口施洗约翰公开抨击他娶弟媳希罗底为妻而把他逮捕入狱。当年冬,希律·安提帕见犹太人武装暴动的风声越来越紧,便想用杀一儆百的办法暂时稳定一下局势,于是就把施洗约翰杀了,而且编造了一个故事来转移人们的视线:
公元28年冬,希律·安提帕过生日,当天晚上,他在王宫里大摆筵席接受宾客及下属们的祝贺。正当他们兴高采烈地开怀畅饮的时候,随着一阵欢快的音乐声,一个盛装的美丽少女蒙着薄薄的面纱出现在大厅里,她就是希罗底与前夫腓力生的女儿莎乐美。莎乐美向希律·安提帕祝寿,在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她身轻如叶,忽而像彩蝶飞舞,忽而像飞燕穿林,使宾客们目不暇接,不住地拍手称赞。希律·安提帕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忽然,乐队奏起了高亢快速的调子,莎乐美随着乐曲的节奏旋舞起来。她越转越快,在烛影中简直成了一团彩雾。在场的人无不看得目瞪口呆。突然,乐曲戛然而止,莎乐美立即像一尊希腊女神一般容光焕发地亭亭玉立在大厅中央。大厅里寂静无声,过了一会儿人们才从欢乐的沉醉中清醒过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莎乐美的敬意并向希律·安提帕祝贺。莎乐美飞也似地扑向希律·安提帕,俯伏在他脚下。酩酊大醉的希律·安提帕忘乎所以地拉起莎乐美,对她说:“孩子,你的舞跳得真好!我要奖励奖励你。你喜欢我送你什么礼物?我起誓,不管你向我要什么,我都给你,就是向我要国土的一半,我也给你。”莎乐美也很高兴,但她不知道该向希律·安提帕要什么礼物,就快步跑进后厅去问母亲希罗底。希罗底因施洗约翰公开抨击她而怀恨在心,早就伺机进行报复。这时,她见希律·安提帕起誓奖励莎乐美,就告诉莎乐美说:“去向你父亲要施洗约翰的头!”莎乐美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政治谋杀,果然跑出去对希律·安提帕说:“父王,求你立刻把施洗约翰的头赐给我!”希律·安提帕吃了一惊,但他立刻就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就装作已经在众人面前起了誓,不能反悔的样子,命令卫兵到监狱里去把施洗约翰斩首并把他的头放在盘子里端来赐给了莎乐美。这样,他就把杀害施洗约翰的罪责轻易地推到希罗底母女身上了,而善良的犹太人民竟相信了他这套骗人的鬼话。
约瑟弗斯在《古犹太史》中曾记述说:“希律(指希律·安提帕——引者注)处死了他(施洗约翰),尽管他是个义人……”“当其他人因他的说教激发起高昂的热情并加入了他周围的人群时,希律王变得恐慌起来。对人具有如此之大影响的口才可以导致某种形式的暴乱,因为看来他们每做一件事情都会得到约翰的引导。因此,希律王决定在约翰的作为引起造反之前,最好先抓住并且除掉他,这比等待暴乱、陷入困境和看见他的误导要好得多……由于希律王的猜疑,约翰被带到了马克路斯监牢并在那里被处死。”①
①转引自约翰·克罗桑《耶稣传》第47、48页。
希律·安提帕为娶弟媳(也是他的侄女)希罗底为妻而与自己的正式妻子邻国纳巴提亚国王阿勒达的公主离婚,从而破坏了两国的政治同盟。过了几年,希律·安提帕被阿勒达战败,不得不请求罗马人帮助他维持自己的王位与封地,直到公元39年。②
②参见上书第47页;阿·诺兰《基督教之前的耶稣》第16页。
8. 派遣门徒
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路加福音》十2)
耶稣听到施洗约翰遇害的消息,立刻就明白了这项事件的政治含意。他意识到这很可能是罗马—犹太当局对犹太人民进行镇压的前奏。天国运动虽然不是政治运动,但是追随他的群众对天国运动的意义还不十分理解,他们中间有不少奋锐党人,不能排除他们利用自己的声望来进行武装起义的可能。为了避免与罗马—犹太当局发生正面冲突,耶稣决定当年冬天不再举行大规模的公开传教活动。他以十二门徒为骨干挑选了70个门徒,两个人为一组分别到他们熟悉的村镇、家庭中去宣传天国的福音,因为这个时期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活动。
耶稣倡导的天国运动带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抗、改革性质。自从初进耶路撒冷第一次洁净圣殿之后,他在某些人眼里就成了“危险”人物,因此他们的活动似乎是处于公开与隐蔽之间,既不搞大张旗鼓的公开抗议示威,也不搞秘密暗杀。他们总是默默地用实际行动,如医疗、讲道、交友、共餐等,向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发起冲击,同时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因此,农村家庭布道是最合适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耶稣吩咐他们说:
“我现在派你们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向他们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信福音。’要收的庄稼很多,做工的人却太少,所以你们要努力工作。你们出去,身上不要带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带两件衣服。你们无论进哪一个城或哪一个村,要先打听那地方谁是好人,就住在他的家里直到离开那地方,并且吃喝要由他供给的,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你们进入他们的家的时候要祝福他们平安。他们的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他们的家。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就离开他们。离去的时候要把脚上的尘土也跺下去,并且对他们说:‘你们这里的尘土我们都跺掉了。虽然如此,你们应该知道天国近了。’你们要知道,我派你们出去,犹如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应当处处谨慎,在恶人中间要像蛇一样机警,在善良的人中间要像鸽子一样淳朴善良。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因为你们可能要为我的缘故而被人憎恶,甚至可能被抓到衙门里去受审问、遭鞭打。然而,坚忍到底的人必然得救。不要怕那些只能杀而不能杀灵魂的人;应该惧怕那位能把人的灵魂和都投到地狱去的神。凡在人面前承认我的,我在我天父面前也承认他;在人面前不承认我的,我在我天父面前也不承认他。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人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子女过于爱我的人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的人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凡顾惜自己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为我而丧失生命的,必将得着生命。凡接待你们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父。同样,凡弃绝你们的,就是弃绝我,凡弃绝我的,就是弃绝那差我来的父。你们要尽力与施洗约翰的门徒和睦相处共同合作,因为不反对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况且我们的目标原是一致的。”
耶稣这次派出了70位门徒,是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传教活动。直到第二年春天,门徒们才陆续回到耶稣身边来。
9. 增饼“奇迹”
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二十35)
公元29年春,被耶稣派遣出去宣传天国福音的门徒们陆续回来以后,耶稣见他们奔忙了一冬天,很是辛苦,就打算带他们到伯赛大附近的野地里去休整休整。但是,民众已经从四面八方聚集来了,这是门徒们冬天传教收到的效果,人们听了门徒们所讲述的天国的福音,更想听听耶稣亲口讲的福音。他们不约而同地跟在耶稣后面,有些人甚至跑到耶稣前面去等待他。耶稣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耶稣见有这么多的人等着听他的教诲,像是一群嗷嗷待哺的婴儿,又像一群没有牧人的羊一般,心中非常不安,就停下来找了一块合适的地方向他们讲起道来,一直讲到日落西山。
当时天气已经相当暖和,人们露天过夜问题不大,但吃饭却似乎是个大问题,因为听道的人太多了。门徒对耶稣说:
“老师,天快黑了,你也该休息休息了。让这些人各自去找吃住的地方去吧!”
“不要让他们散去,你们给他们晚饭吃吧。”耶稣回答说。
“人这么多,就是买20两银子的饼也远远不够他们吃的,再说到哪里去买这么多的饼呢!”门徒腓力说。
沉吟了一下,耶稣问门徒们说:
“你们有多少饼?”
“这里有一个孩子,他随身带着五个饼和两条鱼。”安得烈回答。
“够了!你们去让这些人在草地上坐好,等我分食物给他们吃。”耶稣说。
门徒们按照耶稣的吩咐让听道的人每50人一排或100人一排,在草地上坐好,安静地等着。
耶稣和十二门徒站在高处,让那个带着饼的孩子站在他身边。
“天已经晚了,我们应该吃晚饭了。这个孩子随身带着五个饼和两条鱼,他愿意拿出来让我分给大家吃。我感谢这个孩子,也请大家记住:施比受更为有福!耶稣大声说。
耶稣说完,就拿起饼和鱼来向天祈祷,感谢上帝的恩赐,然后把饼和鱼掰开,分放在十二个篮子里,让十二个门徒每人提着一个篮子向人们分发食物。
人们被这意外的情景感动了,纷纷把自己随身带着的食物拿出来放进篮子里。当时犹太人出门一般都随身带着些干粮,耶稣知道这一点,他相信自己的感召力。十二门徒提着篮子向人们分发食物,只见人们领到一份食物后却把更多的食物放进篮子里,篮子里的饼和鱼不但不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最后,不但所有的人都吃饱了,而且把剩下的饼和鱼收拾起来竟装满了十二个篮子。计算了一下,吃饭的人数竟有五千多人!①
①参见《耶稣传》,赵紫宸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第127页。
耶稣发现这次集会听道的人和往常大不相同。这五千多人中主要是青壮年犹太人,妇女和儿童并不多。从他们分排吃饭的情况看,他们似乎都很有纪律。这种情况引起了耶稣的注意: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同时聚集到这里来?
为什么听道的人主要是青壮年?这是一次有组织的集会吗?组织者是谁?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耶稣悄悄地把十二门徒之一的奋锐党人西门叫过来,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他,问他说:
“你看这次集会是奋锐党组织的吗?他们想要干什么?”
“老师,我也觉得这次集会和往常不一样。人群中确实有不少奋锐党的朋友,不过我没有听他们提到过这件事。我只听到有些人议论要拥护你做他们的领袖,因为你是他们的弥赛亚,是犹太人的王。”西门回答说。
“你去找你的朋友了解一下。”耶稣吩咐他说。
耶稣又问加略人犹大,因为他发现犹大和人群中的一些人很熟识。
犹大很兴奋地告诉耶稣说:
“老师,我不知道这次集会是谁组织的,但我听不少人说他们要拥护你做犹太王,不管你同意不同意。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都是真心敬拜上帝的以色列人,他们甘愿为重建大卫的王国、实现上帝的恩许而赴汤蹈火!”
耶稣沉默不语。
“老师,人心可用啊,老师!”犹大有些迫不及待了。
门徒们全被刚才发生的“奇迹”感动得兴奋万分,他们把耶稣围在当中,似乎群众的要求也就是他们的要求。
耶稣觉得群众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门徒们也有这种想法却使他大为失望,同时也觉得目前的局势比较严重,应该在群众提出要求之前采取行动,万一处理不当,说不定会出现失控的局面。于是他果断地命令十二门徒马上乘小船离开那里,自己单独留下来处理善后。
门徒们走后,耶稣抚慰并遣散了人群,然后独自到山上去祷告并思考这次集会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今后的行动计划。
10. 受挫
你们也要去吗?(《约翰福音》六67)
耶稣使五千人吃饱的事被当做一件了不起的神迹很快传遍了加利利,许许多多的人从各地赶来寻找他。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天国运动的声势也越来越大。这种局势立刻引起了罗马—犹太当局的密切注意。他们派了不少人混在人群里监视耶稣的行动,准备一旦风吹草动就立即逮捕耶稣,镇压群众。
聚集在耶稣周围的人中有些人认为耶稣就是上帝恩许给以色列民族的复国救主——弥赛亚,酝酿着要拥立他作犹太王,以他为旗帜号召民众,准备大规模武装起义,推翻希律王朝,驱逐罗马人,重建以色列王国。其中以奋锐党最积极,他们通过十二门徒之一曾是奋锐党人的西门去说服耶稣答应他们的要求。
耶稣拒绝了奋锐党人的要求,明确地告诉他们:天国运动不是一场政治运动,他不是犹太人期望的传统意义的弥赛亚,他要建立的天国更不是传统的以色列王国;他并且告诫奋锐党人不要贸然举行武装暴动,因为从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犹太人绝不是罗马人的对手,武装暴动肯定会遭到罗马人的残酷镇压,以色列民族的处境将更加悲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毁的历史悲剧将会重演。
耶稣的态度使奋锐党人非常失望。他们也提醒耶稣:即使耶稣不反对罗马—犹太政权,恐怕他们也不会放过他,不如孤注一掷以图侥幸。耶稣回答说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处境,但是,如果只牺牲他一个人而能挽救整个以色列民族免遭毁灭,正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双方接触几次以后,奋锐党人见耶稣的信念和决心毫不动摇,就离开他走了;一部分群众见耶稣不是他们原来期望的犹太王,也离开他走了;一部分人发觉了罗马—犹太当局对他们的注意,害怕政治风险,也不来听道了。热情振奋的群众集会逐渐冷落下来。天国运动遇到了挫折。
公元29年夏,耶稣带领着十二门徒离开了加利利。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