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一个人失去视力,成为盲人的时候,那么似乎他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一辈子了;当一个人不仅看不见世界,而且又失去了听力,成为聋人的时候,那么这世界上一切美妙的声音似乎都与他无缘了;当一个人又聋又瞎他将会怎样活在世上呢?然而,有人向这种命运发出了挑战,她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与拿破仑齐名的女人”,这便是海伦·凯勒,一个聋哑人,一个双目失明的美国著名女作家。
海伦·凯勒一生是一个谜。她在人生之初跟正常的女孩没什么两样。满周岁开始走路,呀呀学语,活泼天真,是个十分可爱的漂亮女孩。有一天,母亲抱着刚从浴盆里洗完澡的她,坐在阳光下的大树旁边。她看见光洁的地上,树影轻轻摇曳成一种舞蹈,她便从母亲腿上滑下地,向那种舞蹈扑去。突然,她摔倒在地……就这样,她患了一种怪病,叫胃脑急性充血。从此,她便成了聋盲人。
与此同时,另一个坚强执着、百折不挠的女性形象也开始诞生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福乃祸所倚,祸乃福所生。海伦从懂事时起,她就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要从黑暗走向伟大的光明。
沙利文小姐无私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海伦·凯勒。她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顽强地学习。她们俩人相依为命,从启蒙直到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她们之间的师生之情,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感情。在沙利文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不停地笔耕,硕果累累。在盲童时代,她写出了动人的书信;做少女时,她写出了奇妙的故事;青年时代她写出了自传,并在《妇女之家》杂志连载,产生了巨大影响。海伦声名远播,从此她不再孤独。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都关注她的成长,成千上万的书信、诗歌、奖品和鲜花涌向她的身边。她过着幸福快活的生活。
海伦·凯勒一生为贫苦的盲聋人奔走呼号。要是她触着的人因听到笑话而笑起来时,她就像自己听到了一样,也定会哈哈大笑;如果别人欣赏音乐时喜形于色,那么她的脸上也会闪烁着共鸣所引起的喜悦的光辉。音乐对于她来说,很可能只是意味着节拍和节奏的震动。
海伦·凯勒嗅觉灵敏的程度是惊人的。当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她只要嗅一嗅某个地方的每件东西便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她根据不同的气味就知道去的是哪家邻居的房子。关于特殊的第六官能问题,仍然是一个微妙的问题。哲学家们力图查明,在她学会语言之前,她对抽象事物的概念是什么样的。比如她对于时间的感觉是非常准确的。这是否作为一种特殊官能而具有的特征之一?
海伦·凯勒热爱高尚的事物、高尚的思想和高尚的人的品德。一次,她穿上了一件她很引以为自豪的短上衣,可母亲对她说,有一个可怜的小姑娘,她没有罩衫穿,觉得很冷,你愿意把你的罩衫给她吗?凯勒小姐听罢,二话没说,便动手脱她的上衣,边脱边说:“我应该把它送给一个我不认识的可怜的小女孩。”她说话时,表情十分丰富生动,能表达她的全部思维方式,她的种种表情使她的面部具有雄辩的力量,表达言语本身的一半含义。可是,对方谈话时的表情她是不知道的。当她与亲密的朋友交谈时,她的手会马上伸到他们的脸上去摸他们嘴的动作。她的识记人的能力更是异乎寻常。她记得握手时别人手指的动作,甚至记得与不同人握手时,每个人所具有的互不相同的肌肉紧张的程度。她是一个十分幽默风趣的人,警句妙语随对脱口而出。她那富于幻想而又爱冒险的精神激励她奋发图强,使她成了心理学家难以解释的研究对象。
哀莫大于心死。海伦从孩童时代就立下远大志向,她热爱学习,喜好猎奇探险,周游世界。她的一生都是一个谜。她没有了听力和视力,但她走遍了天涯海角,到过日本、意大利。她参与了世界性的盲人社会福利事业的领导工作。她精力充沛,意志坚定,充满热情,心地善良。她现身说法,在沙利文帮助下,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说,向许多好奇人表明:聋盲人也会思维,哑人也会说话,她们一样地会参加争取妇女解放、参加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她是美国盲人基金会领导人之一。她能够流利地使用8国语言。她曾出席世界名人大会,并接受当年的人道主义奖。这是她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时间是1961年4月。她是这个大会组织者中惟一的一位女性。
已故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曾请她到白宫做客。他们像老朋友一样地交谈良久。当她去白宫之前,一位记者问她:“您曾会见过多少次总统?”她含笑回答:“我没有统计过。”
海伦·凯勒虽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生,但她走过的路是何等坎坷、何等曲折。她所付出的努力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将她与拿破仑并列。他说:“19世纪两个最使人感兴趣的人物就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而海伦的聋盲人的领袖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拿破仑又怎能相比呢?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困难、挫折、打击可能会接踵而至。亲爱的读者朋友,您能像海伦·凯勒那样英勇顽强地奋斗下去、义无返顾地勇往直前吗?一个聋盲哑人能做到的一个正常人难道做不到吗?
哀莫大于心残。身残不可怕,只要意志坚。
1. 瑞士人后裔
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镇,名叫塔斯堪毕亚镇。镇上长着许多草莓,还有玫瑰,四处洋溢着芳香。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在这个小镇上。
海伦·凯勒的父亲,是一个定居于马里兰州的瑞士人。他名叫亚瑟·h.凯勒。他是拉斐特将军府上的一个幕僚之女的儿子,在美国南部邦联军中当一名上尉军官。海伦·凯勒的母亲,已经是他的第二个夫人了。
她母亲既年轻又漂亮。据海伦·凯勒自己介绍,她母亲家世也相当不错。母亲的祖父伯明杰·亚当斯与美人苏姗娜·伊·古德亨结婚,在麻萨诸塞州的纽伯里住了许多年。他们的儿子,即海伦的外祖父,就出生在这里,后来移居阿肯色州的赫勒纳。
外祖父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后参军,他为南方而战,战功显赫,因而成了一名准将。他与路丝·海伦·爱维利特结婚。战后,外祖父全家迁往田纳西州的孟菲斯。
海伦的曾祖父,卡斯帕·凯勒,一个瑞士人,是苏黎世第一位聋哑人教师。他写过一本关于聋哑人教育的书。她祖父是卡斯帕·凯勒的儿子。他占据了亚拉巴马州一大片土地,最后定居在此,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豪。她祖父每年都要骑马从塔斯堪毕亚到费城去为他的农庄采购物资。祖父文采飞扬,写过许多词藻华丽的信,绘声绘色地描述他当年的旅途生活。
她的祖母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乃是弗吉尼亚州首任州长的孙女。
总之,海伦家族中的这些人,都曾经有些来历。这给海伦后来的成功至少铺垫了殷实的基础。海伦有良好的条件受到教育,这是与她殷实的家底分不开的。
她是一个瑞士人的后裔。
2. 突遭病祸
海伦·凯勒一家住在一幢别墅式的小屋里。此屋分为两间,一大一小,主人住在大间,佣人住在小间里。这栋小屋建于南北战争之后。海伦·凯勒父亲和她的母亲就在这里结的婚,并生下了她。这里风景优美,屋外爬满了葡萄藤,还有漂亮的爬壁蔷薇,以及好看的金银花藤蔓。还有一个小小花园。门廊掩映在黄玫瑰、牛尾草结成的屏风里,蜂鸟和蜜蜂常来常往,给人一种幽静恬淡的田园生活感受。
在海伦·凯勒未失明之前,小屋给她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蔷薇凉亭,老式花园,爬满英国青藤的栅栏,小屋……恍惚在梦中。
她祖父母的住宅就在她家附近,那是座富有古典气息庭院式建筑,花园中满是花草树木,围墙上则爬满了常春藤,因此,附近的人都称她祖父的住屋为“常春藤之家”。
祖父的花园里有茉莉花,还有花瓣像蝴蝶的蝴蝶百合花,以及许多散发出浓郁香味的花草。每当百花盛开的时节,许多花中,最诱人的是玫瑰花,这是种有枝蔓的玫瑰花,是玫瑰花中最美的一种,这种玫瑰花由于有枝蔓,可以由大门上垂挂下来,每当微风吹拂,附近都弥漫着清淡高雅的花香,尤其是在清晨,那种沾着露水的清香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好像走入了神仙的花圃。
她祖父刚迁来此地时,美国还处于拓荒时代,别说没有汽车,连个像样的城市也没有,这个小镇离费城有760英里,她祖父每一年都有一次骑马到费城去,采购些农场上所需的用品,而他在路途上的所见所闻,与今天的美国西部电影中的情景差不多。
海伦生下来,就成了家中最受宠的人儿。给孩子取个什么样的名字?为此,家中人争论许久。父亲说,她应该叫米尔德丽德·坎贝尔,这是父亲十分敬重的一个祖先的名字。母亲则不同意。她觉得这名字太别扭了,最后还是由母亲来定名。母亲说,要根据外祖母婚前的名字海伦·爱维利特来取名。父亲抱着小小的她去教堂正式定名,但是在路上他就把母亲给取的名字忘得干干净净。到了教堂,牧师问他:“您这女孩叫什么名字?”他恍然大悟,方记起祖母的名字,他说女孩的祖母名叫海伦·亚当斯。
“就叫海伦·凯勒吧。”父亲最后说。
幼儿时期,海伦就显示出好学而自信的个性。才6个月,她就能尖着嗓子说:“你……好……”
她是满周岁那天才开始走路的。据海伦自己回忆说,那天她妈妈把她从浴盆里抱出来,让她坐在大腿上。她突然被阳光映在光洁地板上轻轻摇曳着的树叶的影子吸引住了。她急忙从妈妈腿上滑下来,连跑带颠地扑向树影。但是,不一会儿,她那种兴奋感就消失了。她摔倒在地上,哭喊着要妈妈把她抱起来①。
① 详见海伦·凯勒自传《我的一生》,第一章 。
她开始感受着美妙的春夏秋冬。
春天来临,花开花落,处处鸟鸣,林木欣荣,景象万千,令她兴奋;夏日到了,满园硕果,玫瑰飘香,令她心旷神怡;秋天时光,四处都有金黄的景象,红枫飘落,令她活泼乱跳;还有,冬日……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就在次年2月,海伦·凯勒病倒了。
先是发高烧,接着几近昏迷。急得母亲和一家人团团转。可恶的病魔完全剥夺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使她变成了又聋又瞎的小孩。
医生说,她患的是一种怪病,叫做胃和脑的急性充血。
医生判断:她活不成了。
一家人哭得死去活来。他们是多么喜欢这个活泼的女童啊!
然而,奇怪的是她的病在一个大清早突然好了,高烧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全家人为此转哀为喜,万分高兴!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从此海伦再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了。
关于这次生病的情况,海伦·凯勒本人有一段详细的论述:
我对那次生病的情况,似乎还模糊地记得一些。我特别记得,在我清醒的时候,我感到烦躁和痛苦,妈妈体贴入微地安慰我;我还记得,当我翻来覆去地从半睡状态中苏醒过来时,我感到极度悲痛和茫然不知所措。我把自己这双干热的眼睛避开光亮,转向墙壁;这光亮是我曾经十分喜爱的,可是现在却变得暗淡了,而且一天天越来越暗淡了。除了这些飞逝的记忆——如果它们确实是记忆的话——其余的一切似乎都是非常不真实的,就像一场噩梦一样。
3. 盲女童年
在海伦·凯勒19个月的光明的日子里,她印象颇深地瞥见过碧绿的田野,无垠的草地,清清的河水,明朗的天空,葱翠的树木,鲜艳的花朵。后来,她渐渐习惯了黑暗,习惯了沉默。
最初明白她的“语言”的是母亲。比如她要吃冰淇淋,就做开冰箱的手势;要吃面包,就会做切面包的动作。她的母亲对此都能心领神会。母亲的慈爱和智慧,使她在茫茫黑夜中获得了一点光明和喜悦。
有时候,她动着嘴唇,发疯似地做着各种手势,可别人并不懂得她要干什么。于是,她就会大发脾气,又踢又蹦,大声叫嚷,直闹得精疲力竭。那时候,海伦·凯勒十分顽皮。她发脾气的时候,使劲地踢过她的保姆爱娜,而一旦安静下来,她又十分后悔。
5岁之前,她学会了折叠和收藏干净的衣服,并能认出哪些衣服是自己的,哪些衣服是别人的。她还能从母亲和姑妈梳洗更衣的情况中,判断出她们准备出门的信息。她总是要跟脚,要她们带她去。家中来了客人,她常像是新闻人物那样,被喊出来见客。她常常受到客人的称赞。那是因为她的天生聪明伶俐。客人走时,她会扬起小手,向客人表示告别。
一日,几位男人前来拜访母亲。她已经感到关上前门的响动,也知道客人已到客厅。她灵机一动,就跑到楼上去,穿上了她最喜欢的衣服,学着别人的样子,站在镜子前,涂上头油,在脸上扑香粉,然后戴上面纱,遮住脸,又在腰间系一条很大的腰垫,那垫子太大,悬在她的身后,几乎拖到裙子边上。她下楼去招待客人,结果,逗得客人们哈哈大笑。
她经常沿着方形的、坚硬的黄杨树篱笆摸索而行。
沁人肺腑的花香引导着她找到初放的紫罗兰和百合花。在她发了脾气之后,她常常会到此来寻找解脱和安慰。
她把灼热的脸颊埋在清凉的绿叶和青草丛中。她在一片花海中,就像一个迷了路的女孩,她四处周游,惬意极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