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的小精灵
1992年底,南非军备局宣布,南非自行研制的一种中型武装直升机csh-2“茶隼”试飞成功,即将投入生产。并随之公布了“茶隼”武装直升机的若干资料照片,立时在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南非发展武装直升机的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6年在与纳米比亚武装冲突中,南非几架经改装的法制“云雀”直升机被对方地面炮火击落,使南非军方深切感受到修修补补的“武装直升机”已不能担当战时近距支援的重任。必须制造一种专用的武装直升机,以应付周边国家武器日渐先进的客观现实。据此,南非空军为研制武装直升机设定了四项任务:
1配合、支援地面部队,担任高机动性防御或攻击任务;
2配合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担任纵深渗透任务;
3担任有限制空任务,即具有对抗敌直升机的空战攻击能力。
4进行反坦克、反装甲作战。
在提出自行研制武装直升机设想的同时,南非空军还要求对现有装备进行改进。1986年,南非军备局公布以法制云雀Ⅲ型为蓝本所发展的xh-1轻型武装直升机;1987年(1986年试飞成功)又展示了法制美洲山狮Ⅱ型改装的xtp-1型武装直升机。这两种直升机都没有大量生产,但它们的研制为“茶隼”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乍一看“茶隼”直升机与美国的ah-*和意大利的a-129武装直升机很相像,其实“茶隼”在设计思想和发展方向上颇受上述两机的影响。
“茶隼”是一种最大起飞重量超过8吨的双涡轮发动机武装直升机,在设计上虽借鉴了ah-*和a-129的成功经验,但更强调*纵与维修和灵活性及部件的通用性,据此做了某些改进,如在座舱设计上采用了独立分离式设计,并加大两座舱的高度差,座舱内的多种复合材料及纤维制隔板、座垫,大幅度提高了飞行员的安全系数。不仅改良了驾驶员前向、下视及水平视野,改善了直升机超低空飞行性能,而且提高了其作战效能,增强了生存率。当一名飞行员伤亡时,另一名飞行员可完全接替全部飞行、作战职能。同时,加大机身结构和动力系统的防护强度,也是提高“茶隼”直升机生存率的关键所在。据称,“茶隼”在基本防护和适航性两方面已达到美军军用直升机标准。
“茶隼”的目标搜寻及锁定系统主要装置于机鼻旋转塔内,与ah-*几乎别无二致。鉴于美军在发展此类系统时所花的时间与金钱,而前苏联业已公开承认在发展类似系统上遭受重大挫折,同时法德合作之“虎”式直升机也难攻克此一技术障碍等事实,不禁令人惊讶,以南非这样一个财源有限且技术转让困难的国家居然能够自制如此尖端的产品,真让人有点疑惑不解。“茶隼”机鼻旋转塔可由驾驶员及炮手的头盔瞄准器控制,并可显示于抬头显示屏上;雷达搜索及武器管制系统具备自动追踪性能;塔内装有一套激光测距仪和一套配有前视红外观测仪的电视系统用作目标搜寻及追踪锁定;反坦克导弹的制导系统可能也装置于旋转塔内。
“茶隼”在设计上也追随了当今武装直升机的隐身潮流,但在这项技术上并无多大突破,只是以外型上尽可能减少雷达反射波为折衷设计。它的正视面积仅为128米(宽)×4米(高)并以平面式座舱罩来减少表面反射,发动机排气口装有红外线过滤器,并配备有箔片光热诱弹发射器及电子干扰系统。
“茶隼”对付地面装甲目标的武器主要是改进型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在1987年曾用于同安哥拉的武装冲突,对3000米~5000米的t54、55坦克均可贯穿击毁,命中率在80%以上。由于南非的灌木地形对于使用线控导弹多有不便,因此“茶隼”使用的改进型导弹,可能采用了无线电或雷达波制导。
对敌方步兵或工事类(软式或半软式)地面目标,“茶隼”的20毫米机炮和火箭弹就可应付自如,同时,对付空中目标,也极具杀伤力。机炮系统为法制gal-0毫米的改进型(也可选用单管或双管25毫米或30毫米机炮),是一种设计精巧的低后坐力机炮。炮弹可从左、右两侧装填,由后坐力驱动炮栓进弹击发,所有20毫米炮弹均可使用。虽然炮口初速仅为720米/秒,但仍具有很强的装甲穿透力。
“茶隼”装备了两具18枚68毫米火箭吊舱,火箭弹最高速度为450米/秒,在160米~3000米都有极高的准确性。同时南非军备局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火箭弹,据传可能为127毫米大口径火箭弹。
“茶隼”主要空对空攻击武器为二枚类似美国“响尾蛇”的红外线导弹,即“弯刀”和“海鲫”导弹,导弹的控制程序为:目标为飞行员的头盔瞄准器截获,由飞行员将目标输入机上武器控制计算机,然后适时发射。导弹射程为300米~4000米,以500米/秒速度飞行,不仅可尾追攻击,还可正面迎头寻热攻击,具有目标自动搜寻及锁定功能,并装有自动近爆引信,具有较远的射程和较佳的灵活性。
举世瞩目的苏-27“侧卫”
19*年6月,第38届航空展在巴黎举行。
航空展开幕的第一天,天空碧蓝如洗,表演场上人们仰望天空,只见一个小黑点从远处飞来,这是前苏联的新型战斗机苏-27。很快,人们看清了苏-27的身影:在蓝天的映衬下,苏-27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箭一般地飞来。这时,机场上的高音喇叭传出了一个声音:“驾驶这架飞机的是苏联飞行员普加乔夫,他将要作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此时,苏-27已飞到了跑道的上空,只见它迅速拉起了机头,15°,30°,50°……机身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大,就像一条眼镜蛇在迅速地直立身体。机头还在不断地上拉,80°,90°,110°,120°,人们看见苏-27的机头在前,而尾部在后,形成了大仰角飞行状态,然后又压下机头,向远处飞去。
人们惊呆了!自从飞机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他们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飞行表演。高音喇叭又在广播:“刚才飞机以每小时420千米的速度飞来,机头拉起时,速度减小到每小时120千米左右。”有人计算了一下时间,苏-27从机头拉起到恢复常态,仅仅六七秒。苏-27的这种动作,被称为“眼镜蛇”机动。
苏-27战斗机在设计之初编号为t-10。在苏霍伊设计局对于飞机的设计编号有一个规定:t代表三角翼。那么t-10的含义就很清楚了:它代表苏霍伊设计局的第10种三角翼飞机。t-10的原型机一共制造了9架。t-10的试飞并不成功,很多设计指标没有达到。苏霍伊设计局没有放弃t-10的计划,他们在t-10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2架样机,并命名为t-10s-1和t-10s-2,s代表系列的意思。这两架飞机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飞后,双双坠毁。尽管如此,苏霍伊设计局仍就始终不渝地坚持t-10计划。
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苏-27终于起飞了。苏-27于1984年开始装备前苏联空军和防空军,苏联解体以前,在空军和防空军部队服役的苏-27战斗机有500余架。目前俄罗斯空军和防空军共装备350架。西方给苏-27的绰号叫“侧卫”(flanker)。
苏-27的外形很漂亮,它有一个微微向下的流线型机头,飞行员的座舱呈水滴形,给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中机身两侧是一对悬臂式的中单翼,平面形状为梯形,略有下反,前缘后掠角超过40°,后机身内并列装着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进气道位于翼根下部。两台发动机的尾喷口之间有一个大尾锥,这是减速伞舱。苏-27采用了双立尾,它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坚固异常,可在粗糙跑道上着陆。
苏-27的武器系统很强,它装有1门30毫米机关炮和10个外挂架,这些外挂架可以挂多种型号的空对空导弹、火箭、炸弹等,机关炮的备弹量为150发,所有这些武器都可在大仰角状态下发射。
苏-27的火控系统十分先进,该系统由脉冲多普勒雷达、红外搜索跟踪仪、平视显示仪、激光测距仪和头盔瞄准具组成。这些装置彼此独立,但又可以相互支援。与美国目前最先进的战斗机f-15相比,苏-27在近距格斗上占有明显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它的更好的气动布局,更大的推重比,还配备了测距仪和电传*纵系统。苏-27的另一优势是内部油量大,不必携带外挂油箱,这样就减小了雷达反射特征。
苏-27从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在战时它能在被破坏的跑道上起飞(主要是逃离),所以,它的起降性能很突出。
普加乔夫和苏-27在一夜之间同时成为世界航空展的“明星”。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有人称赞,有人提出了疑问:“眼镜蛇”机动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有的专家说:“在近距离格斗实战中处于被动情况下的战斗机,用‘眼镜蛇’机动突然减速,将会给追击的敌方造成困难,从而可能摆脱被攻击的处境。如果苏-27遭到导弹的攻击和追踪,‘眼镜蛇’机动同样可以使它摆脱。”也有的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空战中除非遇到极特殊的情况,飞行员一般不会轻易地把飞机的速度突然减小,因为速度太小很容易挨打,所以,“眼镜蛇”机动是无用的。另外,“眼镜蛇”机动要消耗大量能量,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常规动作的十几倍,一般情况下不能长时间维持,也不能连续做。因此,花费很大的代价使飞机获得这种能力是否值得,需要认真考虑。但不管怎么说,是“眼镜蛇”机动使苏-27名扬天下。
自苏-27飞机问世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了。在这期间,为了苏-27飞机的生存、发展,苏霍伊设计局在收集大量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一机多用,一机多型的方针,对苏-27进行了改进,使苏-27战斗机有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派生出了苏-30多用途战斗机、苏-32fn、苏-33舰载机、苏-34战斗轰炸机、苏-35制空战斗机、苏-37战斗机。使苏-27飞机家族变幻莫测,不断壮大,更富有生命力,成为2000年的主力战斗机。从苏-27衍生出来的这些战斗机,人们习惯上仍叫它们“侧卫”。
神秘的“蓝色02”
在1996年的珠海航空展上,两架机身涂着红、白、蓝三色的战斗机出现在机场上,人们看见机身上分别写着:596、597的机号。597号在进行飞行表演的时候,指挥员呼叫它的代号:蓝色02。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人们才知道,那架写着597机号,代号为“蓝色02”的战斗机是俄罗斯的苏-30战斗机。它的外形和苏-27非常接近。如果说苏-27战斗机是“七兄弟”中的大哥大,那么苏-30战斗机是苏-27“七兄弟”的*,也是“七兄弟”中很有特点的飞机。
苏-27诞生以后,俄罗斯军方就希望苏-27能够担负起保卫遥远的边疆,并能为俄罗斯海军提供空中保护,这样的任务苏-27很难承担起来。因为要进行一次长途飞行,至少要飞行10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个飞行员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苏霍伊设计局决定在双座苏-27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苏-30的座舱是串列双座,一般的双座战斗机,一个座舱是飞行员,另一个座舱是武器*纵员,而苏-30战斗机的两个座舱是一样的,都能控制*纵战斗机也都能*纵雷达和武器系统,也就是说,两个座舱是一模一样的。也许有人要问:战斗机本来就小,再设置两个同样的座舱有这个必要吗?当然有必要,如果进行长途飞行,两个人就可以轮流驾驶飞机。如果把它作为空中指挥机来使用,那么,一个人来驾驶,另一个人就可以在空中指挥飞机。
苏-30到底能飞多远呢?1992年6月6日苏-30进行了验证试飞,经3次空中加油,从莫斯科到北极往返飞行12小时。苏-30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主要用于飞行远距、空中巡逻警戒任务。经空中加油后可连续飞行10多个小时,可作为小型预警机使用,对其它作战飞机实施指挥。一架苏-30飞机可与4架苏-27飞机协同作战,为苏-27飞机指示目标。苏-30战斗机曾经参加1993年的巴黎航空展,但是它的后舱却不让人参观,多少给它增加了神秘感。
苏-30飞机的电传*纵系统和先进的驾驶导航综合系统,可在任一地面背景条件下实施飞行。苏-30机头左侧加装了一个空中受油探头,受油量为2000千克/分钟-2500千克/分钟,最大受油量为7500千克。实施4次空中加油,航程可达14000千米。发动机为2台推重比大于1的aji-31ф涡轮喷气发动机。武器系统为大功率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头盔瞄准系统,外挂可携带8吨载荷,12个挂点,其中10个用于挂制导武器。空空作战时使用带雷达和红外自导头的p-27、p-73或p-77全向导弹。空地作战时使用x-31ii反雷达导弹、x-25jit、x-2i和x-29t电视制导导弹、x-59m电视制导的巡航导弹,以及常规航空炸弹和tlli-301航炮。
苏-30之后又派生出苏-30m和出口型苏-30mk,这两种飞机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航程和续航时间比苏-27高出一倍,作战效能比苏-27高15倍。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苏-30编号为苏-30mki,印度一共购买了40架。
在航空母舰上安家
前苏联海军的航空母舰不多,但是他们曾经有一个雄心**的建造4艘航空母舰的计划,这就需要生产能够在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战斗机。苏-27飞机诞生后,设计者们就在考虑让它能在航空母舰上起降。经过几年的努力,苏-27摇身一变,舰载型苏-27k出世了,这就是后来正式命名的苏-33舰载战斗攻击机。苏-33的外形更接近苏-27,不过它的前机身比苏-27多出了一对鸭翼,通俗地说,它长出了一对“小翅膀”。这使它的*纵更加灵活,便于在航空母舰上起降。苏-33可以说是“七兄弟”中的老三。
苏-33舰载机首次试飞是在1985年5月,4年后,它在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号上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着舰试飞。苏-33加强了机身和起落架的强度,前起落架由单轮改为双轮,机翼的外段和尾翼可以向上折叠,以利于在航空母舰上停放。原来苏-27战斗机座舱的正前方有一个红外线搜索装置,苏-33将它改在了座舱的右前方。苏-33装有空中加油装置,可以在空中加油。它的机尾的尾锥比苏-27短了许多,机尾下有一个着舰用的粗大的钩子。俄罗斯海军已经装备了48架苏-33舰载机。
苏-33飞机作为一种多用途战斗攻击机,具有带弹量大,突出对舰攻击的特点。武器装备有:12个外挂,可携带aa-10“杨树”、aa-ll“射手”等型号的空空导弹、kh-41“蚊”式空舰导弹,这种导弹的杀伤力比“飞鱼”的两倍还要大,也可以挂常规炸弹,最大外挂为65吨。
设计“奢侈”的战斗轰炸机
苏-27出世以后,苏霍伊设计局就在考虑:能不能将苏-27改装成能执行对地攻击的任务的战斗轰炸机?
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最初设计苏-33时,曾准备用苏-27改进一种用于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教练机,这种教练机的座舱设计布局为双座并排排列,这样能使教员和受训飞行员在飞行中很好配合,着舰时向前和向下的视线好。后来由于经费缩减,该计划受阻。这个时候正好空军需要一种双座,能替代苏-24m前线轰炸机的飞机,苏霍伊设计局的双座教练机计划被选中,作为战斗轰炸机的研制计划。
苏-34战斗轰炸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代号为t-10b,由苏-27战斗教练机改进而来,早期称为苏-27hb(战斗轰炸机)和苏-27ky,1990年4月13日进行了首飞。为保密起见,首次试飞是在“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进行的,然后又到“第比利斯”号航空母舰上试飞,给外界造成舰载教练机试飞的假象。当时的新闻媒体也以舰载教练机报道。苏-34作为战斗轰炸机公开报道,是在1992年明斯克独联体首脑会议期间,并在1992年和1993年连续参加国际航展,展示其性能。西方称为苏-27ib。1994年初,在西伯利亚制造厂又研制出2架优于原型试验机的试验样机,正式命名为苏-34。苏-34飞机设计用于取代苏-17和苏-24战斗轰炸机,所以突出了对地攻击能力。该机装有空中加油设备,不实施空中加油的作战半径为1000千米。苏-34飞机第一架预生产型飞机于1993年12月18日上天,1995年交付部队使用,到2002年全部取代苏-24战斗轰炸机。
苏-34战斗轰炸机与苏-27飞机的主要区别:一是座舱设计为并列双座,右座飞行员主要负责领航和武器*纵使用,但也有一套称为第二*纵系统的*纵系统。座舱仪表板装有平显和下显,飞行员还可戴头盔瞄准具;二是在前起落架减震支柱上安装了登机梯,方便了飞行员*座舱,也便于飞机的维护,飞机运行时收入前起落架舱内。到目前为止,这种设计在世界上是独此一家;三是机头呈宽扁平状,增大了机翼的前缘翼根边条,为此,俄罗斯人也称苏-34为“鸭嘴兽”;四是座舱改为两名驾驶员座舱并排设置,机头加宽,座舱后部隆起,增大了宽度,飞行员座椅后的一小块空地,设计师们充分利用,为飞行员设了一个厕所和食品加热柜,飞行员长时间执行飞行任务时可加餐,或方便一下。座舱后面还设有一个休息舱,飞行员在长途飞行中可离开座椅到后面的休息舱站立休息调节一下。另外,在左右座座椅之间还留有一块空地,飞行员可轮流躺下休息。据说,飞行员可以在10000米高空“只穿衬衣”的条件下飞行。这种设计真是有点“奢侈”了;五是在机身下部的关键部位装有17毫米的钛合金装甲,用于对地攻击时防御地面炮火攻击,生存能力较强。加大了尾锥,平尾面积加大,取消了腹鳍。
苏-34飞行作为一种对地攻击任务的战斗轰炸机,共有11个武器挂点,可挂电视制导导弹、反雷达导弹、激光制导导弹,近距、中距空空导弹,以及电视/红外/激光制导炸弹,有人说苏-34可以挂载俄罗斯所有的空对地武器。
苏-34上装有惯性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可实现误差不超过1米的精确导航。机载雷达可保证自动进行地形跟踪飞行。尾部装有一部后视雷达,该雷达即可给出受攻击的告警,又可控制向后发射的导弹截击敌机或导弹。
“超眼镜蛇”
苏-35新型制空战斗机是苏-27战斗型的直接后继机,是一种在苏-27飞机基础上改动较大的多用途战斗机。*人宣称:苏-35和美国的f-22、欧洲的ef2000属于同一个等级。苏-35战斗机于1988年6月28日首次试飞,俄称为苏-27m,西方称为苏-27“超侧卫”。1992年9月,苏-35飞机的5号原型机参加了英国范堡罗航展,苏霍伊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称:苏-35飞机具有与欧洲下一代先进战斗机和美国f-22a战斗机相匹敌的能力。空口无凭,我们先来看一看它的表现吧!
1993年11月初,国际航空博览会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举行。这一天,迪拜上空天气格外晴朗,天幕上没有一丝云彩,碧蓝如洗。参观展览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身材魁梧的俄罗斯飞行员,他就是普加乔夫。只见他迈进了一架苏-35战斗机的座舱,他要驾驶这架战斗机与一架苏-30战斗机进行模拟空战表演。只见两架战斗机相继从跑道上腾空而起,冲上蓝天。人们手搭凉棚,紧盯着蓝天。只见两架战斗机相互追逐,都想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打得难舍难分。突然,苏-35作了一个水平方向的“眼镜蛇”机动,将机头对准苏-30进行“急射”,苏-30被击中。这是普加乔夫向世人展示他的另一个飞行绝技“超眼镜蛇”机动。“超眼镜蛇”机动和“眼镜蛇”机动基本是同一性质的机动,只是飞行的姿态不同,难度更大。“超眼镜蛇”的诞生说明,现代空战已经不是过去的从尾后攻击的传*法,而是多方向攻击。
苏-35飞机采用翼身融合气动布局和放宽静安定度技术,有一对小的全动鸭翼,是一种现代化三翼布局(正常布局加上前翼)飞行。水平前翼包括在飞机电传*纵系统中,偏转范围为-15°到10°。前翼除能改善飞机在大迎角条件下的安定性和*纵性外,还能降低机身和机翼根部所承受的空气动力载荷,有助于使稳定过载达10g。动力装置为两台带控制推力矢量系统的aji35涡轮风扇发动机,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和起降性能。新型机载电子设备,如多功能多普勒雷达,具有空空、空地双重功能抗干扰能力,在各方向上的探测范围达90°战斗机这类目标的发现距离为165千米~245千米;对轰炸机、预警机或大型运输机的发现距离可达400千米,200千米距离上发现地面目标。同时可跟踪15个空中目标,用导弹可同时攻击6个目标。
苏-35飞机还首次采用了后视火控雷达技术,装在尾锥内,可引导俄专门研制的p-73后射型近距空空导弹,苏-35战斗机的机翼下装有能水平转动180°的转动发射装置,它可自动转动,也可按飞行员的指令转动。也就是说,苏-35发射的导弹可以向后半球发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肩发射”,这是苏-35最为独特的设计。苏-35除装一门30毫米航炮外,还有12个外挂点,可携带12枚远距、中距导弹和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装有主动、半主动和被动雷达自导头和红外自导头)。如p-77中距导弹,能摧毁70千米处的敌机。另一种增大射程的导弹,能摧毁110千米处的空中目标。空地武器有包括射程150千米的战术巡航导弹、激光或电视制导的近距导弹、反雷达导弹、反舰导弹,以及激光或电视制导炸弹。苏-35飞机武器系统的一个特点是能在完成“吊钩”、“眼镜蛇”、“超眼镜蛇”等特技飞行中发射导弹。苏-35飞机飞行员,只要进行短时间的“眼镜蛇”和“超眼镜蛇”机动,使飞机竖起90°~120°,这时雷达和光电瞄准系统就能自动截获目标,同时系统发出指令,可发射出两枚导弹。座舱为全新设计,采用了平视显示器、下视显示器和头盔显示器。苏-35飞机不仅用于夺取制空优势,而且还可用于对地面、海上目标实施远距离、高精度、有效地打击。
苏-35的外形与苏-27非常相似,但是苏-35的超视距攻击能力是苏-27所不具备的。当前在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中流行一个笑谈,有飞行员问:“苏-27和苏-35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有人回答说:“如果发生了空战,在你看见它之后它把你击落了,那么它就是苏-27。如果你还没有看见它,它就把你击落了,它一定是苏-35。”这个笑谈形象地说明了“七兄弟”中的老六苏-35的“超视距攻击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苏-35飞机的隐身能力差,也不能作超音速巡航飞行,这对于最新一代的战斗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七兄弟”中的“*”苏-37
1996年9月2日,在英国的范堡罗航展上,俄罗斯空军向世人展示了苏-27家族的最新成员也是苏-27家族中的*,这就是苏-37多用途战斗机。
苏-37是在苏-35的基础上加装矢量喷管改进而成的,它是一种单座多用途全天候超机动战斗机,苏-37的最大特点是它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这种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前沿技术之一。通俗地说,推力矢量技术是指飞机发动机的尾喷口的方向可以上下或左右变化,这样也就改变了发动机推力的方向。苏-37安装的是三维推力矢量喷口,这种喷口的方向可以上下左右变化,所以苏-37的机动性十分强。据军事专家们说,安装了推力矢量喷口发动机的苏-37,比没有安装这种发动机的战斗机空战能力提高了10倍。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的f-22和苏-37采用了这种技术。
1996年9月,苏-37在英国的航空展上第一次公开露面,俄罗斯著名的试飞员佛罗洛夫驾驶着苏-37进行了360°翻转的高特技飞行动作,轰动了整个航空展,这个飞行动作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战斗机能作出来。这个飞行动作被命名为“佛罗洛夫*”。“*”这个词是印度教中力量与神圣的代名词,*人用这个词来命名特技动作,这还是第一次。
苏-37能执行空对空、空对地、空对舰作战任务。它能挂载12枚空对空导弹,其中包括“发射后不管”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它还能携带反辐射导弹、反舰导弹、制导炸弹、集束炸弹等。它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攻击8个目标。
苏-37的头部装有一部相控阵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干扰和光电监视、瞄准能力,机尾安装了一部后视雷达,并且装有向后发射的导弹。更值一提的是它能有效对付美国的巡航导弹和隐身飞机的威胁。
苏-37的最大飞行速度25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000米,作战航程4000千米,经一次空中加油可达6500千米。
苏霍伊设计局对苏-37进行了一个性能对比测试,测试的结果:苏-37在执行制空任务时,空战效能是苏-27的10倍,对地攻击能力是苏-27的39倍。总体性能比西方的ef2000、“狂风”战斗机要好。
在2000年前后,苏-37*俄罗斯空军服役。
美、伊争购的米格-29
在世界战斗机的大家庭中,俄罗斯的米格系列战斗机是十分有名的“战斗机家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米格战斗机就在蓝天上翱翔。20世纪50年代以后,前苏联先后研制了米格-19、米格-2l、米格-、米格-25、米格-27、米格-29、米格-31等战斗机,而且这些战斗机都是同时期世界战斗机的佼佼者。米格战斗机常常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目标,它们经常成为新闻里的飞行器。
1997年11月初,世界军火市场爆出一个新闻:美国抢购了21架米格-29战斗机。据透露,目前,这21架米格-29战斗机已经全部秘密运抵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空军基地。真是奇怪,美国怎么会看上俄罗斯的战斗机呢?美国国防部长科思一语道破天机,他说:“美国从摩尔多瓦购买了21架米格-29战斗机,其中14架具备挂载核武器的能力,美国之所以购买这些飞机是为了防止伊朗将它们买走。”
美国国防部长说的是实情,就在美国买走这些飞机之前,摩尔多瓦停放这些米格-29战斗机的空军基地,来了一些伊朗商人,他们仔细地看过这些飞机。美国中央情报局很快掌握了伊朗打算购买这些飞机的情况,美国当即决定买下这些飞机。摩尔多瓦方面要求美国不要公开购买这批飞机的价格。这话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证明:美国不惜花高价购买这些飞机。
米格-29到底有什么本领,引得美国和伊朗去抢购它呢?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米格-29的表现并不出色,伊拉克的米格-29战斗机曾经被美军的战斗机击落过。米格-29是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动机高机动性制空战斗机,它有一个绰号叫“支点”。米格-29是1985年*前苏联的部队开始服役,开始它主要用来进行空战,对地攻击能力并不强,后来几经改进,它可以挂载各种炸弹、火箭弹、空对地导弹和战术核武器。这样一改进,立即吸引了许多国家的目光,伊拉克、叙利亚、古巴、印度等10多个国家先后购买了米格-29战斗机,摩尔多瓦购买的米格-29就是改进后的新机型。
米格-29是前苏联为了与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对抗而研制的。它诞生之后,尽管具备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特点,比如,它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和超视距攻击的能力,但是,美国人并没有感到来自米格-29的挑战,因为米格-29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它留空时间短,耗油率很高。而且初期的米格-29设计的重点是它的高亚音速机动性,武器的挂载相比美军的第三代战斗机来说并不强。
前苏军很快就对米格-29进行了改进,首先是改进米格-29的电子设备,增加了数字式电子计算机,挂载武器的能力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可以携带6枚“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改进后的新机型编号为:米格-29s。
就在改进的米格-29s*部队服役不久,20世纪90年代初,米格-29又有了新的改进。这一回对米格-29进行了“不脱胎只换骨”的改造:从外形上看,取消了机翼上的百叶窗式的辅助进气道,在机身的上部设计了减速板,机体增加了铝锂合金的比例,机身的整体重量减轻了,在加长的机头部安装了新型雷达,这种雷达能探测100千米之外的飞行目标,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特别是它加强了对地攻击能力,在机冀和机身下设计了9个外挂点,可以挂载战术核武器。经过这样改进的米格-29编号为:米格-29m。改进后的米格-29m完全具备了与美军第三代战斗机抗衡的能力。
尽管没有透露摩尔多瓦购买的是哪一种米格-29战斗机,但是从上面的介绍中,读者不难判断这些飞机是哪一种型号。美国人对改进后的米格-29m是心存疑虑的,他们不希望伊朗这样与美国对抗的国家得到它的心情是不言自明的。
说完了“米格家族”的新闻,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米格家族”的一件旧闻。
米格-25破“热障”
尽管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是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事情发生在1976年9月6日,那天一架前苏联飞行员驾驶的米格-25战斗机突然光临日本,降落在北海道的民用机场的跑道上。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日本人和美国人欢喜如狂。多年来美国人千方百计想弄清这种绰号叫“狐蝠”的战斗机——米格-25的真面目,这一次终于有了机会。
早在1971年的年初,前苏联就把4架经过改装的侦察型米格-25偷偷地运进了埃及,随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这4架米格-25由前苏联飞行员驾驶,对以色列的海岸线和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进行了侦察飞行。以色列每次都出动战斗机进行拦截,有一次以色列的战斗机还发射了空空导弹,但是米格-25毛羽未损,以色列的战斗机无功而返。
米格-25实在太厉害了,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突破“热障”的战斗机。它能在24000米的高空以28倍音速持续飞行,它的最大速度可达3倍音速。它的作战半径为*0千米,航程达3000千米。米格-25于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在短短的几年里,它创造和打破了8项飞行速度的纪录、9项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和6项爬高时间的世界纪录。当时的美国空军部长说:米格-25是世界上最好的截击机。米格-25对美军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美国和日本的专家得到了米格-25,如获珍宝,他们立即将米格-25大卸八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原来,米格-25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好,它的发动机水平并不高,电子设备并不强。机体采用钢结构,钛合金的用量很少。但是米高扬设计局能在这种条件下,研制出了突破“热障”的战斗机是让人惊奇的。
什么叫“热障”呢?
我们知道:当飞机高速飞行时,飞机表面与空气产生摩擦,使空气产生阻滞和压缩,飞机速度大为降低,动能*为热能,使飞机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就是所谓的“热障”。根据理论估算,在高度超过11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当飞机的马赫数为2时,飞机头部的温度可能达到118摄氏度,当马赫数为25时,温度可达215摄氏度,当马赫数为3时,温度则达到335摄氏度。所以高速飞行时,由于气动加热,机内人员、设备以及材料的强度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和限制。现在,一般将马赫25以上看作是出现“热障”的飞行速度。在高速飞行时,“热障”的表现是:制造飞机外壳的合金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都会降低,出现变形、破损甚至局部熔融。飞机油箱的油也将达到沸腾的程度,无法正常供油,而且随时存在着因温度过高而骤然燃烧爆炸的危险。
美国是最早开始探索解决“热障”问题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贝尔公司生产的x-2研究机,进行了克服“热障”的试验。1954年5月,第一架x-2在母机b-50上发生爆炸,但是这并没有炸掉人们克服“热障”的决心。第二架x-2研究机由美国空军飞行员埃费雷斯特完成了首次飞行。随后,x-2又进行了7次飞行,并在1956年9月7日的飞行中达到36637米的高度。1956年9月27日,飞行员阿普特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热障”的飞行,这次飞行的速度达到马赫32。遗憾的是这架飞机在这次飞行之后的另一次飞行中失事坠毁。
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突破“热障”的战斗机,米格-25就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种突破产热障的战斗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国家研制出来突破“热障”的战斗机。只有美国研制了一种突破“热障”的高空侦察机。前苏联将米格-25战斗机先后出售给伊拉克、叙利亚、印度等国。
“酒醉蓝天”的米格-
“米格家族”的故事很多,有些故事是很有趣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一回米格飞机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故事,然而它真的发生了。19*年7月4日,前苏联驻波兰的一支空军部队正在进行紧张的飞行训练。一位前苏联的空军上校驾驶着一架米格-战斗机,从跑道上起飞了。当飞机起飞不久,这位上校突然听到他的战斗机进气道发出了爆炸的声音,同时他感到战斗机的发动机推力在下降,战斗机也开始有下降的感觉。这些信息都是危险的信号,空军上校立即向指挥塔台报告:发动机故障,飞机失去动力。地面指挥塔台听到他的报告,当即命令他:立即跳伞!空军上校听到命令后,马上拉下了跳伞手柄,此时,他的飞机的飞行高度只有100多米。空军上校被弹出座舱,他的降落伞很快就张开了。当降落伞徐徐下降的时候,空军上校看到自己驾驶的那架米格-战斗机,仍旧在空中飞行,它不由自主地朝着波罗的海方向飞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战斗机并没有向地面坠落,它像是有人驾驶一样,不断在升高,飘飘悠悠地继续向前飞行。就这样,这架米格-战斗机缓缓地飞越波兰上空,又横跨当时的*德国领空,飞入当时的联邦德国。北约部队发现了这架米格-战斗机,立即拉响了战斗警报,美国空军驻荷兰军事基地的两架f-15战斗机立即起飞准备战斗。
蓝天上的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战斗机,全然不管北约部队的警告,继续向前飞行,它又飞进了荷兰的领空。它像一个喝多了酒的醉汉,摇摇晃晃、大摇大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美国空军的两架f-15飞近米格-时,大吃一惊,他们看到这架米格-没有座舱盖,座舱里也没有飞行员。让美军飞行员感到宽慰的是,飞机上没有挂载导弹等进攻性武器。f-15紧跟在米格-的后面,看它到底要干什么?
米格-根本不去理会f-15战斗机,它仍旧我行我素,稳稳地飞过了荷兰领空,飞进了比利时的上空。这时,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它像一个喝得烂醉的醉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一样,一头向左下方坠落下去,栽倒在比利时首都西郊80多千米的一座小村庄里。这架无人驾驶的米格-,长途飞行了900余千米,飞越了5个国家的领空,飞行了79分钟,这真是一个奇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