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架动物王国
地处鄂西的神农架不仅多奇景,出产的动物也别具特色,这里拥有大量白色动物和红色动物,还有一些连专家也叫不上名字的怪异动物,这些动物为科学界设置了一个个难解之谜。
第一,白色动物之谜。
神农架里的白色动物之多,堪称世界森林之首。人们已经在这里发现了白熊、白蛇、白金丝猴、白松鼠等20多种白色奇异动物。这些动物在其他地方并不是白色的,可是到了这里就都变成白色了。
部分专家认为,白色动物其实是一种病态的白化,发生病变的原因与神农架里特殊的地质、水貌、气候与环境有关。至于具体是怎么发生这种病变的,专家们也没有找到答案。
第二,红色动物之谜
神农架里还生活着大量的红色动物。这里盛产金丝猴,据说共有2000多只。目前已经被发现的红色动物还有红毛飞鼠、红毛马、红色蝙蝠、红色青蛙、红蛇等10多种。这些动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而且更值得我们去做一些科学的研究。
第三,怪兽之谜(后有专门章节涉及)。
第四,怪蛇之谜。
20世纪70年代,一考察员发现了一件离奇的怪事。一天,他在神农架森林中发现一条蛇静静地趴在一块石头上。他折了根树枝去捅了那“蛇”一下,结果那“蛇”立刻变成许多小虫子,足有好几百条,满满地爬在石块上。可过了一会儿,这些小虫竟慢慢地合拢在一起,重新组成一条蛇,然后慢慢地爬走了。
后来,该考察员又和同事一起发现,有一条蛇,突然“摔断”了,分成了四五节,但随后这几节都向一处靠拢,重新组合,居然又成为一条活灵活现的蛇,并飞快地钻入草丛中,颇为恐怖。
专家称,这种动物是蛇,可又像虫,具有神奇的分解组合能力,分解后成虫,组合后又成为蛇,很可能是一种未被人们所认识的动物。
特殊信号——动物语言
动物之间是怎样进行联络的?它们是以什么作为联络的信号呢?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已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几种联络方式。
有些动物会发音,它们以声音作为自己的语言。
马嘶、虎啸、狼嚎、狮吼、猿啼、犬吠,都是兽类的语言。在休息或睡眠的猴群,听到在树下放哨的猴发出的声音,就会马上跑得无影无踪。
有些动物是以气味语言进行联络的。
如被人抓住的老鼠会撒出尿来,如果你以为这是老鼠被吓得“屁滚尿流”,那就错了。其实这是老鼠向伙伴发出的信号:此地危险,尽快逃离!
有些动物则用色彩语言进行联络。
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及昆虫都有自己的色彩语言。雄孔雀常在春末夏初开屏,以迷人的尾羽向雌孔雀“求爱”。刺背鱼平时身体呈青灰色,在*前,雄鱼腹部出现红色,以警告别的雄鱼,赶快回避;当它追求雌鱼时,则腹部泛红,背呈蓝色,煞是好看;*、产卵和鱼卵孵化后,腹部又呈现红色,体色又恢复为青灰色。
有些动物以动作作为联络信号,它们有一套自己的语言。
有一种黇鹿,它的尾巴里面是白色的,当尾巴竖起来的时候,*的白色区域显得更大。它的尾巴每一动作,都是向别的鹿表示一种特殊的信号。例如平安无事时,尾巴就垂下不动;表示警戒时,尾巴半抬起来;有危险时,尾巴就完全竖起来。
蝙蝠、海豚等却是用超声波进行联系,它们有自己的超声语言。
萤火虫还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闪光语言。
动物的“语言”绝不止以上介绍的几种,肯定还有其他的语言形式。应该说,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人类对动物语言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的未知世界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动物尾巴的妙用
动物身后大都长有一条尾巴。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尾巴可有可无。实际上,动物一旦失去了尾巴,就会给它们生活带来麻烦。动物的尾巴形状万千,妙用无穷。下面就谈谈动物尾巴的功能。
尾巴是游泳器
夏天,站在澄清的鱼池旁,你可以看到鱼的游泳动作:倏忽远逝,或骤然停游,或跳跃腾空,或返身转向……真是游姿多变,十分自在。鱼儿究竟靠什么游泳呢?根据科学家试验证明,鱼儿是靠鳍来运动的。如果断其胸鳍,鱼就前沉;若把背鳍切除,鱼便后沉;假如把尾巴(即尾鳍)割去,鱼就失去方向,不能前进。这一试验证明,尾巴才是主要推进鱼体和使鱼儿转向的器官。
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对身体周围的水施以压力,得到水的反作用力,使自身向前行进。根据鱼在水中摇尾前进的原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仿造出船橹。鱼的尾巴不能起航的作用,在游泳时能够控制方向。据说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观察到鱼儿在水里是用尾巴拐弯的,他们经过反复实践之后,终于发明了船舵。从此,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船只也能似鱼儿一样地运行自如了。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鸭嘴兽,虽然属于哺乳动物,却同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的。它的四肢健壮,向外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很像爬行动物。同时,它的嘴巴形状很像鸭子,故名鸭嘴兽。鸭嘴兽的前后肢的各趾间有蹼,游泳时起“桨”的作用;其尾巴扁平而宽阔,几乎为体宽的三分之二,游泳时当“舵”用。所以它不愧为“游泳能手”。
此外,鲸类和海牛类尾末都有一个宽大的水平尾鳍,这既是它们的有力推进器,又是它们极妙的升降舵。
尾巴是飞行舵
鸟儿是靠翅膀在空中飞行的。鸟儿的尾椎愈合形成了尾综骨,藏在体内脊柱末端。在短短的鸟儿尾巴上,丛生着又长又宽的羽毛,这些羽毛展开时好似扇子,能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飞行方向,所以鸟尾在飞行时起到舵的作用。
在人们的概念里:鸟儿是在天空飞的,鱼儿是在水里游的。但是,我国南海和东海有一种飞鱼却能跃出水面,作短暂的滑翔飞行。飞鱼在出水以前,先在水表面下迅速游泳,当它快要接近海面时,就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然后领先强有力的尾部急剧摆动,产生一股推力,使鱼体破水向上。一出水面,飞鱼就立即张开胸鳍,迎着海面上的气流而滑翔飞行。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要重新起飞,它就利用全身还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猛烈地拍打海浪,以求增加滑翔力量,重新跃出水面。
另外,爬行动物中的飞蜥,哺乳动物中的飞鼠和鼯鼠等,它们在空中滑翔飞行时,靠尾巴平衡身体和控制方向。
尾巴是平衡器
澳大利亚的袋鼠与非洲的长颈鹿享有同等声誉,并成为澳大利亚的一种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绘有一只跳跃的袋鼠。袋鼠的种类很多,其中红大袋鼠与人差不多高,后肢极为强大,约为前肢的5~6倍长,另有一条粗壮而有力的尾巴,长可达3米。平时,它的前肢不落地面,常用后肢与尾巴支撑身体,成为一只“三脚香炉”,以便休息。只有在吃草时,前肢才落地面。它不像马、牛、羊那样一步一步地行走,而是用后肢作跳跃式前进,往往一跳就有3~5米高、5米左右远;跳跃时,尾巴像“秤杆”一样,维持身体的平衡。我们常见的马、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也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尾巴末端还长着丛生的毛,当它们奔跑时,尾巴高高竖起,也起平衡身体的作用。此外,带毛的长尾巴,还担负着驱赶身上苍蝇、虻和蚊子等害虫的任务。
猫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尾椎骨相连,在运动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猫儿从高楼上跌落下来,总是脚先着地,安然无恙,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这全靠尾巴的作用。从电影慢镜头就可以看到这个全过程:当猫儿从空中往下跌落时,它的尾巴伸得笔直,并且不断地扭动着,直到它觉得尾巴成一条直线,落到地上正好是四脚着地。这似乎是猫儿的一个小小的生存技能,可是却启发了研究太空人失重问题的专家,解决了他们的大难题。科学家将猫儿落地这一技巧略加改进,让太空人利用自己的腿作方向舵,使之在失重状态下能正确行走。
动物也有“生物钟”
我国南方海边有一种蟹,这种蟹的雄性个体长着一只很大的螯,每当涨潮之前,它总是举起大螯,不停地挥动,因此,人们称这种蟹为“招潮蟹”。
“招潮蟹”有个怪现象:它的颜色一天要变好几次。白天颜色变深,晚上颜色变浅,黎明时颜色又变深。而且,它们每天颜色变得最深的时间,总是向后推迟50分钟——这恰恰跟涨潮、落潮时间每天向后推迟50分钟一样。
还有,燕子总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飞来;蛇、青蛙总是在萧条的冬天躲进洞穴冬眠;公鸡总是在黎明来临之际“一展歌喉”;猫、蝙蝠总是在夜幕降临之后,忙碌起来……
是谁向它们报告了时间?它们怎么知道潮水的涨落、季节的来临、黎明的将至……难道它们的身上有一个看不见的钟表在提醒它们吗?
的确,在它们身上,有个看不见的“钟表”,科学家形象地称它为“生物钟”。
“生物钟”与钟表一样也是可以“调拨”的,只是“调拨”的方法是用改变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和黑暗的时间比例等。
科学家们还发现各种生物体的“生物钟”,它们的节奏规律似乎跟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及自转、月球绕地球公转等规律很有关系。
例如“招潮蟹”变得颜色最深的时间与潮水涨落相呼应,就是跟月球绕着地球公转而引起月球对地球海洋的引力不同有关系。
但长久以来,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科学家们只知道生物钟可以控制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睡眠和清醒的周期、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体温等多种*行为,但对生物钟的组成和其通过什么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一直未能搞清。
寻求了解生物钟构造的科学家们,近年来找到了与果蝇和真菌等简单生物的生物钟有关的基因,但在哺乳动物研究上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环境温度促使动物冬眠
动物的冬眠,一直以来都受到相关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人们研究动物冬眠,主要是针对热血动物。动物冬眠只是动物休眠的一种形式,此外还有夏眠、日眠和夜眠等。动物冬眠一般从当年10月或11月开始,直到次年3、4月份,其间每3天或3星期中断一次,以便能进食,排泄大小便,这叫休眠周期。
冬眠时,动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心脏:跳动缓慢,心脏的功能大大降低;肺:呼吸减慢,一次呼吸最长达10分钟;肾:产生的尿量很少;*:在冬眠前就完全停止,在冬眠沉睡时期又慢慢恢复。只有蝙蝠例外;脑:冬眠中骨髓仍在工作着,中脑代替间脑成为热调节器的变化中心。
动物的冬眠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外界刺激越多,内部本能的适应能力越强。首先,外界温度对动物冬眠有重要影响。当周围环境温度在5℃~10℃时,最宜引起冬眠。其次,食物的缺乏是促成冬眠的因素。对于鸟类,一般只要限制食物或者是让它饥饿,它就会立即*昏睡状态。再次,光也是引起冬眠的重要外界条件。如果光线时间减少或昏暗时,动物便很快开始冬眠。
从根本上说,动物要度过冬眠,取决其两种适应的能力。其一是适应物质变化的全部过程,能在温度极低下度过来,并能迅速地复苏。其二是必须有很高的制造热量能力。一种是抖动肌肉生热;另一种是通过化学热调节器发挥作用。
冬眠动物有一种特有的组织——褐色脂肪组织。它从颈部延至脊髓,具有产生热量、保护动物安全过冬的能力。这一组织在冬天会慢慢地被消耗掉,到第二年夏天和秋天时又重新制造出来。
大象的报复心里
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情感的。既然有情感,当然也会报复。
第一,金丝猴王的复仇。
在重庆动物园里,曾有一只金丝猴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抓咬饲养员。有一次,饲养员为了惩罚它,就拿起竹条,在它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几下。过了几天,这位饲养员调走了。半年以后,他回到动物园看望饲养过金丝猴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猴王从人群里认出了他,想报复又找不到东西,于是就拿下一个粪团,向饲养员的头上扔去。猴粪弄了他一脸,叫人哭笑不得,金丝猴王却得意极了。
第二,野生大象的复仇。
在云南西双版纳,一猎人正瞄准一猎物准备射击时,突然传来一声怒吼。回头一看,只见一头大象正向他走来。这头大象正是他前几天没打中的那头大象,它这是复仇来了。猎人慌忙调转枪口向大象射击,心里发慌,没有打中。大象愤怒地向他飞奔过来。猎人转身就跑,不料被野藤绊了个跟头,手里的猎枪也扔了出去。大象上去一脚就把猎枪踩断了,用鼻子卷起来抛得老远。最后,大象把猎人逼到了山崖边,然后扬起鼻子,将他卷起来抛了出去,猎人被摔死在悬崖底下。
第三,母象的复仇。
在西双版纳刮风寨,一头母象带着一头小象到河里洗澡时,被寨子里的几个猎人发现了,他们端起猎枪就打。可怜的小象刚爬上河岸,就被打倒了。母象被激怒了。两天后,这头母象带着十几头大象复仇来了。象群冲进刮风寨时,寨子里的青壮年人都到山上干活去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只好四处逃命,大象也不追赶,却把寨子里的竹楼拱了个天翻地覆,然后大摇大摆地走进森林。
动物的报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的报复行为又怎么解释呢?对此,现在还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还有待于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和探讨。
海绵是再生之王
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因其身体比较柔软,所以称为海绵。它们象泡沫塑料一样,全身千“窗”百孔,所以又称之为多孔动物。每一个小孔都是它们的“嘴巴”,海水从这些孔洞*海绵,水在流经海绵体内时给海绵带来了丰富的食物和氧气,海绵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随水流冲出体外。
使人惊讶的是海绵的再生能力。众所周知,海参为了御敌把肚肠吐出之后,不久能重新生出新的肚肠。海星被人撕成碎块抛入海中后,不久每个碎块又能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形成若干个完整的海星。它们的再生本领可算是很强的了。但是海绵的再生本领还要胜过它们一筹。若把海绵切成许许多多的块,抛入海中,非但不能损伤它们的生命,相反它们中的每一块都能独立生活,并逐渐长大形成一个新海绵。这还不算,即使把海绵捣烂过筛,再混合起来,在良好的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时间就可重新组成小海绵个体。
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
唐山大地震爆发前,有很多动物表现异常的现象:
成百只黄鼠狼倾巢而出,大范围转移;10多只黄鼠狼围着一棵核桃树打转,当场被打死5只;黄鼠狼不停地嚎叫;大老鼠叼着小老鼠跑,小老鼠依次咬着尾巴,排成一串跟着;地震前一两小时,一农户家的二三百只鸽子全部飞出窝;当夜临震前,有户人家养的狗,就是不让主人睡觉,主人睡它就去咬,主人把它打跑后刚躺下,它又进去咬,如此反复直至大地震就发生……
专家学者通过对这些动物异常现象的分析发现,动物有异常表现的区域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譬如,在地震断裂带的交叉点、两端和某些地下通道的出口处,动物的异常表现特别强烈。
其实,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73年,人们就注意到在希腊何卡伊地震前5天,该地区成群的家鼠、黄鼠狼等动物纷纷逃离洞穴,四处流窜。
那么,地震前动物为什么会有异常反应呢?
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十分圆满的答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临震前,岩石发生剧烈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同时发出声、光、电、磁和热等物理现象,而动物具有接受某种信号的感觉器官,于是收到这些异常信号,并作出异常的反应。
既然震前动物会有异常反应,那么就可以利用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来预报地震。
据记载,1739年,我国宁夏居民曾根据狗狂吠及井水变浑等现象,成功地预报了一次地震。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根据动物异常现象预报地震的实例。
当然,由于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环境变化、饲养方式不当、体内*变化以及疾病等,都可能引起动物的异常反应。
因此,利用动物异常表现来预报地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综合了各种情况,对动物的异常表现作深入的分析,才可能得出比较确切的结论。
天气“晴雨”动物先知晓
1787年,法国拿破仑的军队攻破荷军防线,长驱直入。面对势不可挡的敌军,荷兰人开启了各条运河的水闸,掘开水坝,用洪水阻挡法军的进攻。汹涌的洪水将法军围困在一个“孤岛”上,使拿破仑的军队陷入困境。这时,一名法国士兵发现一只蜘蛛在不停地往自己身上缠丝。面对这一奇特现象,这位士兵认为:蜘蛛肯定是因为怕冷才往自己身上缠丝的,说明寒潮很快就要来临。指挥官听说后,立即向法军统帅皮舍格柳(拿破仑的老师)报告。皮舍格柳当机立断,立即下达停止撤退的命令。不久,寒潮果然来临,一夜之间,江河封冻。法军绝处逢生,士气大振,迅速踏冰越过瓦尔河,经过激战,终于古领了荷兰军事要塞乌德勒支城。从此,蜘蛛具有预测天气的本领为人所知。
为什么许多动物会预报天气呢?这是因为自然环境非常严酷,动物为了求得生存繁衍,在几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对天气变化逐步形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能在天气发生变化之前便有所感觉并采取保护措施。而人类正是通过对动物的长期观察才认识到:动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各种表现,预示着某种天气将会出现。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能对未来的天气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据不完全统计,具有这种“特异功能”的动物有600多种。
“蜘蛛收网,有雨不过晌;蜘蛛织网,天气变晴朗。”蜘蛛忙于织网,预示天气晴好;蜘蛛若躲在角落里不动,表明12小时内将有大风雨出现。原来,蜘蛛腹部的后端有6个吐丝器,吐丝有1000多个小孔。降雨前,空气湿度增大,潮湿的空气将吐丝器“堵住”,吐丝器就会发出警报:“天要下雨!”于是,蜘蛛就躲藏起来。当天气转晴时,空气湿度缓缓下降,吐丝器会及时通知蜘蛛:“天要晴了,快醒醒吧!”这时,蜘蛛会伸伸懒腰,然后又开始编织新网捕捉食物。
“蜜蜂出巢天气晴”;“蜜蜂不出工,大雨要降临。”在晴朗的天气里,花蕊易散发出香气,分泌出甜汁。蜜蜂便起早贪黑,忙碌于百花丛中。蜜蜂若集体呆在巢中歇息,就意味着气压降低,空气湿度增大,天气将要变坏。蜜蜂还能准确地估算出几分钟后将有大雨,而抓紧时间采蜜,并及时安全地返回蜂巢。秋天,蜂巢入口如果开得很大,预示暖冬将要来临。
“蚂蚁垒窝要落雨。”蚂蚁在雷雨来临前要封闭蚁穴入口;蚂蚁若将蚁穴搬迁到树上,预示将有大暴雨出现。秋天,蚂蚁若将蚁穴造得很高,便是寒冬即将到来的征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蝉声长鸣转晴,短鸣有雨”;“知了鸣,天放晴”。蝉的胸和第一腹节之间有发声器。有人把蝉鸣声录音复制并绘制出音频曲线,再与气象站的毛发湿度计自动记录曲线相比较,发现蝉对湿度的变化十分敏感。烈日当午,群蝉齐鸣,那悠扬的蝉声跃上高频区,此时正是空气湿度下降时段;当湿度增大时,蝉的声音会变得低沉,鸣叫次数明显减少。
蟋蟀在晚间高歌,第二天肯定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蜻蜓飞得高而平稳,则预示着晴天;若是上下翻飞、成群乱窜,甚至闯入室内,几小时后暴雨就会来临。
青蛙是人们熟知的“晴雨表”。青蛙总是趴在岸上高处捕食昆虫,说明天气晴朗干燥,近日无雨;青蛙如果钻进水中不出来,或者隐蔽在植物下面,预示将有阴雨天气。这是因为昆虫晴天时高飞、阴天时则贴近水面飞行的缘故。“青蛙哑叫,雷雨前兆。”青蛙是用振动声带鸣叫的动物。雄蛙除振动声带外,在咽喉两侧还有一对外声囊鸣鸣叫时鼓出两个大气囊,使得声音更加洪亮。晴天时,青蛙一连要“咯!咯!咯!”地叫3声以上,稍停几秒钟以后再叫,声音洪亮而清晰。但在雷雨来临之前,青蛙叫声就显得有些嘶哑,而且一般叫两声就停下来,休息几秒钟后再叫。音量很不均匀,第一声大,第二声小。
“雨蛙叫,大雨到。”雨蛙大多数为绿色,脚趾上有圆形吸盘,能爬到树上和玉米、高梁等高秆作物上捕食。晴天,雨蛙一般躲在树下阴凉的草丛中或潮湿的土穴里。只有在大雨、暴雨将要来临,空气湿度增大时,它才出来捕食,并且会发出小鸡一般的叫声。
“癞*出洞,下雨靠得住。”癞*是两栖动物,它的肺呼吸功能弱,还要靠皮肤来帮助呼吸,因此需要经常保持皮肤湿润。癞*很怕阳光和干燥天气,喜欢阴凉和潮湿的环境,所以,天晴时总是躲藏在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晚上才出来活动。只有在天空阴云密布快要下雨时,癞*才会在白天爬出来寻找食物。
泥鳅若在水中上下翻腾,焦躁不安,使水面冒出很多气泡时,则表明气压低,预示不久将下雨或刮偏北风;反之,泥鳅若静栖水底,则说明水中氧气充足。气压较高,未来天气晴好。
当乌龟把脖子伸得长长的露出水面时,说明气压低,水中含氧少,第二天有雨;若乌龟把脖子缩进体内并栖息在水底,则次日无雨。
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同观赏奇花异草一样,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丰富我们的知识、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还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
有魔力画图本领的貂熊
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深处,生活着一种既像紫貂又像黑熊的动物,这就是貂熊。貂熊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当它饥饿时,会用自己的尿在地上画一个大圈,凡是被圈入圈中的小动物,竟如中魔法一般,不敢逃出圈外半步,乖乖地呆在圈中,等着貂熊前来捕食。更为奇怪的是,其它的豺狼虎豹等野兽,也不敢擅入圈中,貂熊的尿中究竟含有什么成分,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科学家们观察发现,从脊椎动物鱼、鸟到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甚至某些无脊椎动物都有画圈的本领。
雄性棘鱼平时是成群生活的,但到春天繁殖的时候,一条雄棘鱼就会赶走附近的其它雄棘鱼,把周围适当的场所圈占,并在其中筑巢,若有其它不知趣的雄棘鱼游进时,圈内的雄棘鱼就会迎上去战斗,捍卫自己的范围。战斗总是在圈占的边界附近进行,圈内的主人很少游过边界进行追击。有趣的是,画圈的雄棘鱼只是攻击外来的雄鱼,而对外来的雌鱼却是特别欢迎,还能友好的相处。
在我国湖南,有人曾见过一条1米多长的蛇,遭遇一只黄鼠狼,黄鼠狼迅速绕蛇一周,然后离去,蛇却呆在了圈里,直吐舌头,几分钟后,先前的那只黄鼠狼又领来了几只同伴,各咬一块蛇肉跑了。田螺也有如此神功,水田中的田螺绕着螃蟹画个圈,螃蟹便呆住不动了,几天后,螃蟹死去,就成了田螺的美食。
动物画图的神奇本领,究竟靠的是什么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去认识的探究。
四川的“恐龙公墓”
在我国“恐龙之乡”四川省自贡市,埋藏在中侏罗纪下沙庙粗浅灰绿色砂岩之中的恐龙化石,其数量之多,门类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和埋藏之集中,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恐龙公墓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看法不一,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是原地埋藏论。
这种意见认为,在1亿6千万年前的中侏罗纪,大山铺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广,气候温和,是恐龙生存繁衍的好场所。由于大批恐龙食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而中毒突然暴死,被迅速埋藏于较平静的低能沙质浅滩环境中,属未搬运的原地埋藏。
但是,这种说法又使人感到证据不足。因为当时大山铺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致使恐龙暴死的砷含量又是多少?取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如能将这些质疑阐述清楚,这一理论必定是很理想而独特的。
第二种是异地埋藏论。
这种意见认为,恐龙是在异地死亡之后被搬运到本区埋藏下来的。主要证据是,本区恐龙化石已发掘采集100多个个体,其中完整或较完整的仅有30多个,约占总数的1/5;如果是原地埋藏,无疑应大都是完整或较完整的个体,而事实恰好相反。
第三种是综合论。
目前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这种意见,他们认为,大山铺恐龙公墓中大部分系被搬运后埋藏下来的,也有少部分为原地埋藏的,是综合形成的恐龙公墓。
大熊猫会绝种吗
目前,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种群正日益衰落,它们的命运岌岌可危。
大熊猫的栖息地正大面积向西退缩,且彼此分割,植被单一,一旦遇到竹类开花等天灾,它们便无回旋的余地,饥饿、疾病的袭扰使熊猫的死亡率大幅度提高,苟活的幸存者也多因发育不良而导致幼体延缓生长,成体不育。这便是现今大熊猫面临的严酷现实。
大熊猫种群的自然萎缩必然导致其趋于绝种。这是在国内外科学界流传的一种悲观论调。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专家认为,每一个古生物的小分支,体型都从小到大,达到最大体型后又逐渐缩小,在体型缩小的阶段中逐渐趋于绝灭。专家发现,大熊猫的体型在更新世早期很小,为原初种;至更新世中晚期逐渐增大;现代大熊猫的体型比更新世晚期要小一些,表现了大熊猫的体型由小到大,再缩小的发展史,说明大熊猫现存种的种群正处于演化过程中的自然衰亡阶段。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研究所的专家着重研究了大熊猫的种群年龄结构,他们估计目前熊猫种群中有35%的个体具有繁殖能力。但其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个特点,幼年个体、少年个体、青年个体的数量逐级递减,若干年后成年个体也会减少。繁殖群体的减少必然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大熊猫将处于更严重的濒危状态。
国家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认为,大熊猫种群正在步步逼近灭绝的深渊,如果人类的破坏活动进一步加剧,大熊猫必遭灭顶之灾。但若即时改善目前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状态,把点状连成岛状,把岛状连成片状,大熊猫的种群就能逐渐稳定并有所发展。
今天,大熊猫叵测的命运仍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牵动着大熊猫种群的兴衰。大熊猫会绝种吗?也许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一切。
“水”刺激母羊立产子
无父山羊,即是指母山羊不须同种羊*,只要用“水”刺激母羊,就可使母山羊受孕产子。这件生物史上的怪事,发生在我国江苏省溧阳、宜兴和安徽省郎溪、广德等县,当地人将这种奇特的*方式(即母山羊单性繁殖的方法)称为母山羊“水压窝”繁殖方法。
为了证实这种在群众中流传上百年的山羊繁殖方式,并揭开其中的一些奥秘,繁昌县科委在1980年11月制定了母山羊“水压窝”繁殖的试验方案。自1980年12月至1981年8月,在与外界雄性羊绝对隔离的条件下,科委对16头母山羊做了87次“水压窝”试验。结果,9号、12号、13号以及8号先后受孕,有的经剖腹取出了子胎,有的顺产子胎,从而宣告母山羊“水压窝”在人工试验条件下取得成功。
山羊孤雌繁殖的发现和研究,必将对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它的科学道理又是如何的呢?目前,这还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虽然世界上已经有哺乳动物单性繁殖的先例,但那都是在对卵细胞进行人工刺激的情况下成功的。像这种自然单性繁殖的情况,尚未见过。
那么,是不是水的刺激起到了人工刺激的作用,致使卵细胞分裂发育而获得单亲羊仔后代的呢?目前这还只是一种设想,真正要成为一种理论,还有待于取得进一步的证据。
另外,孤雌繁殖的后代所产生的变异,也是一个未解之谜。按照当代遗传学理论,山羊只存在一条x染色体,它的后代应该只能是雌性羊,而且外貌应与其母一致,但“水压窝”试验结果表明:繁殖的后代有雌有雄,而且毛色等外貌特点亦可能产生变异。
看来,要揭开母山羊单性繁殖之谜,还需要相关科学家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蜥蜴的“再生”本领
如果按住蜥蝎或者是草蜥的尾巴,它们就会把尾巴弄断,然后跑掉。所以在捕捉它们的时候,必须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后头部和脖子相连的部位,这样才能防止它们把尾巴弄断。
那么它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尾巴弄断呢?这并不是它们自己想出的一种防卫术,而是它们祖先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办法,是遗传给它们的特性。当被敌害追赶的时候,如果被对方咬住了尾巴,就可用弄断尾巴的办法来保全性命,使身体的其他重要部分不受损伤而逃走。它们的尾巴被弄断了之后,还能再长出来。这在动物学上叫做“再生”。构成动物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有的具有再生的能力,而有的则不能再生。蜥蜴一类的动物,这种再生的能力很强,即使尾巴被切断了,也能很快地再长出来,所以过不了多久又会变得和从前一样。
和蜥蜴之类的低等动物相比,高等动物的再生能力却是很弱的。
壁虎,在北京等地方人们叫它蝎虎子。一般居住在树上和古建筑物上,特别是年久失修的建筑物上壁虎很多。它是夜行性的动物,白天很少出来活动,夜晚外出觅食。它们一发现小昆虫停着或飞过,就张口吞食。一个晚上,一只壁虎能吃掉许多小虫。壁虎虽然居住在建设物上,但对建筑物并没有什么损害。
豹纹变色龙又叫地毯或宝石变色龙,是马达加斯加岛上特有的57种变色龙之一。雄体的体色不但极美而且色彩变化多端,通常在雄体侧面有一条从颈部延伸至尾巴基部的白色线条,体色的变化由绿到橘黄或红都有,其上分布一些呈现绿、蓝、红或橘色的纵向线条,眼窝通常呈现绿或红色,有些雄体的体色呈现亮绿色,还有的是令人目眩的天蓝色,因而可称是最美丽的变色龙之一,也是宠物爱好者的最爱之一。
能够爬树的动物很多,主要靠锐利的爪。树蛙、雨蛙爬树,是靠它们的指、趾尖端吸盘里的分泌物。壁虎却不同,它能在光滑的墙壁和玻璃上爬行,主要靠前肢和后肢的指、趾。它前后肢的每一个指、趾上,都有一褶一褶的瓣,形成一条条深沟。壁虎依靠这些瓣膜,能增加指、趾与光滑面之间的摩擦,同时它还有吸附的能力,足以吸附住物体,因而它能够在光滑的墙壁或屋顶上自由地跑来跑去,甚至在玻璃上也不会滑倒。但也不是绝对不会落下来的,不过,即使它跌落下来,也不会摔死。
变色龙又叫避役。变色龙是一种能根据环境改变体色的动物,这种动物属于爬行类的变色龙科。在热带地区,大约有80多个种。最小的仅有3厘米长,而最大的则长达60厘米。所有的种类都能根据环境变换体色。
变色龙随环境变换的体色,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色。因为它缺乏和敌人作战的武器,所以就形成了身体变成和环境一样的颜色的本领,从而躲避敌人的攻击。变色龙随环境而改变的体色,不仅能迷惑敌人,而且还有利于捕捉食物。当昆虫之类的东西没觉察而靠近它时,它就用长长的舌头迅速将其卷入口中吃掉。因此,变色龙的变换体色,具有两重性,既具有防御保护自己的作用,又具有进攻麻痹猎物的作用。
变色龙体色的迅速变化,在有些情况下是受光线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控制的,受外界的光和气温的制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受脑的控制。就是说,大脑中枢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后,通过神经把指令传到皮肤,体色突然改变过来。以改变肤色来逃避危险。
雌雄孔雀开屏有差异
孔雀,又叫蓝孔雀,生活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中国孔雀和印度孔雀的样子差不多,只是中国孔雀的外型稍小一点。但它们头上的羽冠不一样,中国孔雀的羽冠像一把*的镰刀,而印度孔雀的羽冠像一把展开的折扇。
从前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长着漂亮羽毛、会开屏的孔雀,一定是孔雀公主。事实却不是这样。
雌孔雀跟雄孔雀站在一块儿,很不相称。雌孔雀全身的羽毛是灰褐色的,点缀着不规则的暗色斑纹,像是个灰姑娘。而雄孔雀则像个漂亮的白马王子,它头上长着6~7厘米的羽冠,面部露出金黄色和天蓝色的色泽。在丰满的绿色羽毛上,镶嵌着黄褐色的横纹。特别让人喜爱的是它那像裙带一样整齐的尾羽,每枚尾羽上都有宝蓝色的眼斑依次散列着,两边分披着的小羽枝,像一根根金绿色的丝带,闪烁着古铜色的光泽,被人称作“天使的羽毛”,跟传说中的凤凰羽毛比起来,一点儿也不逊色。
凡是到动物园游玩的人,都会被雄孔雀华丽的羽毛所吸引,特别是雄孔雀开屏的时候,只见它展开漂亮的尾羽,如同一把巨大的碧纱宫扇,又像是一面锦缎般的屏风,更加吸引游人的注意。
那么,孔雀为什么要开屏呢?
有的动物学家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应该先了解孔雀在什么时候开屏最多。
每年的4~5月间,是孔雀开屏最多的时候,同时也是孔雀的繁殖季节。德国动物学家梅克肯定地断言,孔雀开屏是求偶的需要。通过对孔雀生活习性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他曾不止一次地发现,每到繁殖季节,雄孔雀的羽毛就会焕然一新,在山脚下开阔的草丛或者小溪,竖起美丽的尾羽,然后展开自己华丽的彩屏,紧紧跟随在雌孔雀的身后,得意扬扬地走来走去,而且还不时翩翩起舞,向雌孔雀求爱。我国的动物学家也认为,雄孔雀的这种动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动物本身*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结果。随着繁殖季节的过去,这种开屏现象就逐渐消失了。
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孔雀开屏以后,张开的尾羽上许多艳丽的“眼点”,是用来迷惑、吓唬敌人的,这样一来,孔雀就不容易被敌人捉住了。他们指出,孔雀开屏的目的,就是告诉要捉它的敌人:“我可不是一般的鸟,不要打我的主意!”如果敌害被它的形象迷惑住了,雄孔雀就趁这个机会逃走。
我国的动物学家也认为,游客鲜艳的服装和大声谈笑,也可以刺激孔雀,引起它们的警惕和戒备。这时候的孔雀开屏,也是一种示威、防御的动作。
鸟类迁徙不迷航
地球上已知的鸟类有8000多种,大多数鸟类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就由一个地方飞往另一个地方,过一段时间又飞回来,并且年年如此,代代相传,鸟类的这种移居活动,叫迁徙。
关于鸟类的迁徙,主要有两大谜:
第一,鸟类为什么要迁徙。
有的科学家认为,远在10多万年前,地球上曾发生多次冰川。冰川来临时,北半球广大地区冰天雪地,鸟儿找不到食物,失去生存的条件,就飞到温暖的地方。后来冰川慢慢融化,并向北方退却,许多鸟类又飞回来。由于冰川周期性的侵袭和退却,就形成了鸟类迁徙的习性。
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受体内一种物质的周期*导致的。这种刺激物质可能是性激素。有时候,由于这种物质的刺激导致的迁徙本能,可能超越母性的本能,因此,在这些鸟类中往往可以看到,当迁徙季节来临时,雌雄双亲可能抛弃晚出生的幼雏,而远走他乡了。
也有的科学家用生物钟来解释鸟类迁徙现象。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鸟类的迁徙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内在*的变化都有关系。
鸟类的迁徙要飞过漫长的路程,例如有一种鹬,从前苏联的最北部,一直飞到南美洲的南部去越冬,旅程15万公里,要飞行47天。
第二,鸟类迁徙为什么不会迷航。
鸟类的迁徙总是按固定不变的路线,从不迷航。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鸟类通过视觉,依据地形、地物和食物来辨认和确定迁徙路线。有的科学家则认为,鸟类在白天迁徙时是以太阳的位置来导航;夜晚则以星宿的位置来导航。有的科学家则认为鸟类的迁徙路线是靠鸟类对地球磁场的感觉确定的。
尽管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鸟类迁徙之谜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犀鸟筑怪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