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七章 哲学学说(2/2)

    亚里士多德很详细地分析目的因,在许多著作中讲目的因。他说,为了解释自然事物,就必须求助于“为了什么”,用目的因来解释。目的因不是理论思辨强加给事物的,而是被感觉到的。如他说鸭子有蹼足是为了游水。人为什么有手?“因为手是工具,而大自然,像一个明智的人一样,总是把每件东西赋予能使用它的某个动物……它总是用较轻微、轻低级的事物来装备较重大、较高级的事物,而不是用较珍贵、较重大的事物来装备较轻微的事物。如果这种安排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如果自然总是在各种情况下做最好的事情,那么人不是因为有手所以最有智慧,而是因为他是最有智慧的动物,所以才有手。①”亚里士多德的神学有时可概括为一句口号:“自然不做无益之事”,他把自然说成是有理智的设计师,“自然像一个精明的管家一样,不浪费任何有用之物”。当然这些不是亚里士多德神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主要的内容。主要的还是讲“善”。

    ①转引自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149页。

    亚里士多德说,目的因是表示某种存在,一种活动是由于它的善才完成的;这就是动作所要达到的那种东西。作为目的因,它是不动的,但是因为它被“爱”,别的事物想要达到它,才产生了运动。别的事物是因为被运动才运动的。作为一个自身不动的动者,作为完全现实存在的本体说,它是必然的,其他的存在都是偶然的。因为第一动者的存在是必然的,所以它的存在方式就必须是善,是最好的。这里,亚里士多德阐明了目的、必然与偶然,认为最后的目的因是善,它只能是必然的存在,因为是不动的、永恒的动者。

    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就是神。他说,神总是在善的状态中存在的,而我们却只能有时候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只能敬佩神,赞美神;神越好,我们就越加敬佩和赞美它。生命也是属于神的,因为理性的现实性就是生命,而神就是现实性。神的自我依存的现实性就是最善的、永恒的生命。所以我们说神是有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最善的存在,那永远延续的不朽的生命是属于神的,因为这就是神。神就是理性,就是最高的善,它是人们敬仰的对象,人们企望能达到这种善的状态,但只在有些时候可能达到它。因此,神就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目的;因为永远不能达到它,就得永远追求它。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神,不是宗教的神,而是哲学的神。这种“神”的思想,在柏拉图或更早的思想家那里就有了,但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用哲学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神——理性的内容。因此,这个“神”不具备宗教神明的那些属性,除了善、美之外,再想去追求别的东西,就会有损于神的完美性了。“它自身必定就是神圣的思想在思想着(因为它是万物中最优异的),而它的思想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形而上学》)这个神并不知道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亚里士多德说,尽管人们必须爱神,但是神要爱人却是不可能的①。

    ①参看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9-83页;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175页;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9-220页;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152页。

    4. 辩证法思想

    亚里士多德有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他们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就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②”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③”,“辩证法直到现在还只被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这两个思想家比较精密地研究过。④”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讨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空间和时间、有限和无限等辩证法的问题,在《形而上学》中讨论了矛盾对立等问题,在其他著作中也讲到了不少辩证法思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举了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辩证法观点。思想虽丰富,但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多。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页,4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页,44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页,446页。

    下面我们将汪子嵩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①,作为本节的主要内容。

    ①叶秀山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2卷,汪子嵩撰:《亚里士多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48页。

    第一,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形式和质料是任何事物都不可缺少的两种因素,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质料是构成事物最基本的东西,是事物的基础。但单有质料还不能构成一个事物,它还必须有形式,这才能使事物区别开来。例如砖是建筑用的质料,但用砖来建筑房屋,还是砌成围墙,则是由于形式不同而使它们区别开来。他接着指出,质料与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又是相对的,一种质料对较高一级的形式而言是质料,对较低一级的质料而言又是形式。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来说是质料,但对于构成它的泥沙来说就是形式。以此类推,便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质料形式关系的不同层次的系统,整个世界成为一个一层一层不断发展的系列。质料和形式的关系,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当质料还没有成为一个个体的时候,也就是还没有获得形式的时候,它只是以潜在的状态存在着,他称做“潜能”;而当它具有一定形式的时候,它就成为现实的个体了。可见,质料是潜在的形式,形式是实现了的质料。质料仅是一种被动的能,是潜在的能力,是可能性;它要努力使自己得到实现,获得形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形式是运动,是主动的能力,它要实现自己,完成自己的目的。因此,潜能总是趋向现实,现实也总是在潜能中完成。二者不能相互离开,又相互区别。潜能不断向现实转移,从潜能到现实,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用潜能和现实这样本身是流动的范畴来构筑哲学体系,对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凡是接受和运用类似这样的流动的范畴的哲学,辩证法因素就比较多。

    亚里士多德在质料与形式关系问题上,虽然表现了辩证法思想,但他进一步论述时又离开了辩证法。他设置了最后的终极,肯定最后有一个没有质料的纯形式、不带任何潜能的纯现实,即“不动的动者”。窒息了辩证法,又被以后的经院哲学加以利用,去为宗教服务。

    第二,对立与矛盾。古希腊从一开始就在“对立”和“矛盾”的问题上产生种种疑难和困惑。翻开希腊哲学家的残篇和著作,可以发现,关于对立的问题一直是他们探讨的中心问题之一。不过没有人对“对立”这个范畴本身进行研究。亚里士多德对当时经常使用的范畴逐个进行分析,分析每一范畴的各种不同的含义。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多次讨论关于“对立”的问题。他认为“对立”有四种不同的意义:

    (一)相关的(相对的)。如半与倍,半是倍的半,倍是半的倍,它们是彼此相对地存在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感觉和被感觉者、知识和被知识者也都是彼此相关而存在的,离开了这一个便无所谓那一个,离开了那一个也无所谓这一个。

    (二)“有”和“缺失”。“缺失”是亚里士多德常用的术语,它指原来(自然地)应有的东西,现在却没有了。如“能看”和“盲”,“盲”就是视觉的缺失。这和相关的不同。“有”是自然有的,“缺失”乃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才丧失的,并不是每一个“有”都必然和“缺失”相联系。

    (三)相反的。如善与恶、冷与热等。

    (四)矛盾的。如“这是白的”和“这不是白的”,“他坐着”和“他不坐着”。他指出:相反的和矛盾的二者的区别,在于相反的二极之间可以存在有中间的状态。如善与恶可以有程度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善不恶的东西;而在矛盾的二者之间,却只能是非此即彼,不能有中间的东西。事物如果不是白的,就是非白的,不是存在的就是非存在的。当亚里士多德将后者概括为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时,他又给它加上许多限制:对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方面,不能说它是存在又非存在的。

    关于“对立”的几种含义,以及这些含义是如何区别的,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说法在各处说法也不同的,可见对这个问题他也还在探索之中,所以经常修改他自己的看法。他将对立的思想运用于他的哲学体系中,他所说的形式和质料、现实和潜能等都是对立面。但后来他认为质料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因而是没有内在的对立的东西,这就使他脱离了辩证法。

    第三,研究方法中的辩证法。亚里士多德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尊重事实,寻求、探索、排除简单化的独断论。他经常分析名词、范畴的各种含义,为的是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这个范畴,说明的是什么意义。如他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必须解决的十几个问题,就是他从以前和当时的思想史中总结出来的。他以自己的思辨方法提出这些问题,无论提法还是解答方法,都是辩证的。

    第四,著作中的辩证法形式。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讨论了许多辩证法的范畴。它以运动变化着的现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离开了事物,就无所谓运动。运动的形式有:本体的生灭、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变化就是从存在到非存在,或者从非存在到存在,这不是从有到绝对的无,或者从绝对的无到有,而只是从潜能的存在到现实的存在。他给运动下的定义是:运动是从潜能到现实的变化,也就是作为潜能事物的实现。能够生成的东西在生成,能够变换性质、数量、位置的东西在变换,这就是运动。所以,运动是一种实现,是尚未完成的实现;而当它完全实现时,运动也就结束了。

    有限无限也反映了他的辩证思想。亚里士多德指出,要否认无限是有困难的。时间无始无终,数量也无限可分,事物的产生和灭亡也是无穷无尽。如果不是这样来认识问题,说事物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那么它由什么来限制呢?只能由事物本身来限制,不能由事物以外的别的东西来限制。这显然是不对的,所以只能承认无限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又讨论了时间。他认为,时间的一部分——“过去”——已经存在过,现在却已不再存在了;还有一部分——“将来”——有待产生,现在尚未存在。应该把时间当作一种运动和变化,但时间和运动变化又不同,变化总是有快有慢,而时间却没有快慢。快慢是用时间来衡量的,所谓快就是时间短而变化大,慢就是时间长而变化小。可是时间却不能用时间本身来衡量,可见时间和运动是有不同的。但时间和运动又不能脱离,任何一种运动发生以后,总有一段时间和它一起过去了。因此,亚里士多德说,时间不是运动,而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人们总是用时间来判断衡量运动的多和少。同时,人们又用运动来计量时间,即用天体的运动来计量,以年、月、日、时……为单位。所以,时间和运动是相互衡量的。一切存在都存在于时间里,万物都在时间里产生和消灭,不过不是被时间消灭掉,而是和时间一起发生的运动和变化消灭掉。亚里士多德这里已经发现了时间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时间是运动的存在方式,是计量运动的单位。

    从以上论述看,亚里士多德对运动、有限无限、时间空间等问题都作了辩证的分析,他的思辨达到了古希腊哲学的高峰。

    但当他探索运动的永恒性时,又抛弃了辩证法。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第一推动者——不动的动者。之所以陷入反辩证法泥潭,是因为他不懂运动的根源在事物的本身,而总是到事物之外去找原因。

    5. 哲学学说产生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就当时的科学和社会发展情况来说,其成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中许多理论、观点就是在今天看来仍有其一定的科学价值和认识论价值。他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指他博学多才,富于探索精神,这一点我们在第三、六章已做过说明。客观原因指当时的理论思想基础和自然科学条件。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继承了他以前哲学家的研究成果。他说,我们受益于前人,不但要感谢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同的人,就是对那些较浅薄的思想家,也不要忘记他们的好处;因为他们的片言只语正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先导,这对于后人仍是一个贡献。

    哲学并非与人类俱来,而是文明时代的产物,这表明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就人类思维的发展而言,哲学的产生是以人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世界形成整体的概念的认识为基础的。哲学的发展除了这个条件之外,继承前人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希腊哲学以面对外部世界,注重探索事物的本质,以求真为目的而著称古今。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海洋文明的影响,使得希腊哲学逐渐形成了注重人与自然的区分,崇拜外部世界,推崇力量,重视技术,进而导致对解释力量秘密的知识的崇拜。追求知识、重视智慧,探索事物的原因和内在本质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传统,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表现更突出,“我爱老师,更爱真理”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现。这种探索追求精神使古希腊哲学充满了怀疑、批判和超越精神,哲学家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不囿于传统,不慑于权威,而是推陈出新,独抒己见。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批判与超越精神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使古希腊哲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形成也起了很大作用。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学、医学、生物学、地理学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天文学计算出一年为365日8时57分,并编制了希腊的历法;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了原子论,用原子的不同结合说明物质的构造。数学家欧多克斯研究过比例论,创立了不可通约数关系式的理论;医学家希波革拉底研究了病理学、外科医术;恩培多克勒认为血液流向心脏,并由心脏流出,人们的健康有赖于人体中四种元素(土、水、气、火)的正确平衡,初步提出有机物起源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对一切领域都有兴趣,都有涉猎,并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对生物、天文、动物等收集了大量资料,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亚里士多德哲学在更高的基础上发展。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