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伦塔诺先生虽然有着意大利人的强烈的嫉妒心,非常吃醋,但仍喜欢他,让他来访。(1774年1月29日)
但是好景不长。有一次歌德穿上夫人的朱红皮大衣滑冰滑过桥拱,当时夫人也在冰上。这件事被勃伦塔诺先生知道了,1774年2月底3月初夫妻俩发生争吵。从此勃伦塔诺先生不准歌德进他的家门。6月中旬歌德在一封信里写道:“我很少见到玛克斯(玛克西米利安妮的爱称——作者注)。即使遇见,也是偶然之事。”
1775年3月她生了第一个孩子,勃伦塔诺先生才表示愿意和解。歌德给她母亲写的信说道:“亲爱的妈妈,昨晚我们在玛克斯处胡乱地吹打弹唱了。”(1774年8月1日)。
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以后不久,他竟意外地在街头遇见了克斯特纳。两人又热烈地拥抱起来。歌德给他们俩又写了好几封信,告诉绿蒂,她的剪影仍挂在墙上,向绿蒂表示思念之情。他在信中责怪绿蒂“没有梦见我”(1772年9月25日)。两个月过去了,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他借口办事,在11月9日又拜访了他们,离别时吻了绿蒂。
克斯特纳不久同绿蒂结了婚,歌德买了结婚戒指送给他们。他附上一封信,写道:“你们不要到法兰克福来,这会令我心情舒畅;你们来,我就走。”(1773年3月底)直到1816年秋绿蒂才与67岁的歌德在魏玛重逢。歌德友好和有礼貌地接待了她,但双方都感到陌生和疏远了。
2. 耶路撒冷自杀“维特”诞生
正在歌德痛不欲生的时候,克斯特纳写信告诉他耶路撒冷自杀的消息。耶路撒冷(1747—1772)是歌德在莱比锡大学时的同学,“身材中等,身体健美,英俊可亲,长脸带圆,金发碧眼,穿着蓝色的常礼服,浅黄色的背心和裤子,以及褐色头的长靴。”他在布伦瑞克公使馆当秘书。据说他热恋一个朋友的妻子,但绝没有看见他跟这女人公开在一起。他爱好英国文学。性格有些孤僻内向。
耶路撒冷的自杀,歌德自身的体验和遭遇,使歌德不用费多大劲,就构思出完整的情节。甚至维特写书信的日期都与歌德给绿蒂的信相差无几。但是,歌德并不等于维特。维特死了,歌德却活着。
歌德花了4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这部书信体小说。在歌德离开绿蒂,回到法兰克福一年半以后莱比锡书店来信索稿。歌德将书稿寄去。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出现在书展上,立即引起轰动。这位25岁的青年人一下成为新闻人物。
一本很平常的描写三角恋爱的小说,为什么竟然轰动一时呢?
根据歌德自己的分析,这与当时的社会有关。当时德国还是一个封建社会。人性受到压抑,个性没有解放,恋爱没有自由,青年人受到各种封建观念的束缚。他们的种种热情得不到满足,根本不可能从外部受到鼓舞去干一番事业,只能在精神空虚的市民生活中彷徨,感伤,厌世。“当时的青年界已埋藏有厌世观的炸药”,一触即发。所以,这部小说受到有时代精神苦闷的青年的热烈欢迎。甚至与维特有同样遭遇的青年读者竟然步维特的后尘,穿上蓝上衣、黄背心,仿效维特而轻生自杀。
德国文坛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老一辈的诗人莱辛、魏兰特虽然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但都赞扬歌德的天才。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们都热烈赞扬这部作品的革命精神。伦茨(1751—1792)把维特称为“被绑在十字架上的普罗米修斯”。毕尔格尔写信告诉歌德,说他读了《维特》之后,夜里做梦,梦见自己在歌德的怀抱里大声恸哭。可见小说感人之深。
《维特》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封建卫道士们慌了手脚,不许让这本有伤风化的小书流行。“在莱比锡,书还没来得及印出来就受到禁止,每个持有它的人被课以10个塔勒的罚金”①。“第一个意大利文版的《维特》一出现,立即被教会全部购买加以烧毁②”。当时作家尼古拉为了对
①艾米尔·路德维希:《歌德传》,第9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高中甫:《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第40页,北京出版社出版。
抗歌德,竟写了一本214页的小说《少年维特之喜悦》,篡改结局,让维特用灌上鸡血的手枪自杀未遂,最后与绿蒂结婚。这使歌德大为恼怒。
鉴于有些青年仿效维特走上轻生之路,歌德深感自己的小说受到了误解。在1778年再版时,歌德在扉页上题了一首诗,这就是那首著名的诗《绿蒂与维特》。郭沫若在1922年首次翻译了这部小说,诗的译文如下: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之至圣至神;
啊,怎样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灵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吧,不要步我后尘。
这本小说已译成各国语言,中文译本已有20种以上,其印数之高,居世界第一。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