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骑士》是普希金“彼得堡时期”的一部力作,同时也是普希金最后一部长诗。就内容而言,在这部作品中,历史和现实并存,颂扬与谴责共在,表现了诗人凝重的历史观和鲜明的现实感;就艺术而言,在这部长诗中,叙事与抒情相互交融、补充,淳朴的散文风格与庄严的颂歌格调相互交替、转换,展露了诗人炉火纯青的诗歌天才的最后一次“喷发”的奇光异彩。
长诗以1824年彼得堡洪水泛滥作为情节线索,在展开历史与现实的画面的同时,提出了彼得堡的主题。或者,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长诗的“真正主人公”就是彼得堡。
在作品的具体情节中出现两个人物,一是历史上的大人物彼得大帝,一是现实中的小人物叶甫盖尼。而他们的故事又都是和彼得堡紧密相连的。所以有的学者又说这部作品有三个主人公。
长诗开头的序诗以庄严明朗的音调颂扬彼得大帝的功勋,以绚丽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彼得堡的雄姿。历史上的大人物彼得大帝,为了俄罗斯的发展和繁荣,毅然决定在这海口浪尖上兴建彼得堡城。他站在大海边,心里“充满了伟大的思想”:
大自然在这里设好了窗口,
我们打开它便可通向欧洲。
而彼得堡城便是这一“伟大思想”的产物。诗人以充满热情的诗句表达了对这座“年轻的城”——这颗“北国的明珠”的爱: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
我爱你庄严整齐的容颜,
我爱涅瓦河雄伟的波涛
和它大理石铺就的两岸。
我爱你铁栏杆上的花纹,
爱你的没有月光的夜晚。
我爱你,俄罗斯的军事重镇,
我爱你的堡垒巨炮轰鸣。
……
巍然矗立吧,彼得的城,
像俄罗斯一样的屹立不动!
可是,和历史上的大人物彼得一世所想的不一样,现实中的小人物想的只是一些小事,如个人的生活和安逸,爱情和婚姻。当一场罕见的洪水袭击彼得堡时,小人物叶甫盖尼在想些什么呢?
……叶甫盖尼回到了家,
脱掉外套、衣服,上床去睡。
但在胡思乱想的激动中
他很久很久不能够入睡。
他到底想些什么?他在想,
他是贫寒的,他必须,他想,
用辛勤刻苦的劳力才能
给自己赚得独立和荣光;
他想,愿上帝给他增加些
智慧和金钱……
这些事情是他这个小人物经常在想的,还有许多和他一样的小人物也在天天想着这些事情。但在此时,叶甫盖尼最关心的还是外面的风和雨会不会停的问题:
他又想,风雨还没有停息,
河水在高涨,快达到河沿;
冲走了桥梁,使交通中断,
他又想,他恐怕同巴拉莎
两天或三天不能够见面……
巴拉莎是他的未婚妻,一个和他一样贫寒的姑娘,他们在准备结婚,结婚后好过日子。可是洪水在汹涌,淹没了街道,淹没了房屋:
盖着湿布的摊贩的木盘,
小房子的碎片、木块、屋顶、
商人囤集的各种什物杂件、
可怜的穷人的日用家具、
被雷雨冲坏的桥梁破片、
冲坏了的坟墓中的棺木,
都在大街上漂浮……
就连皇宫也“像一座孤岛一样被困在水中”,沙皇也面带惊慌的神色,说道:“沙皇没有办法管辖上帝不可抗拒的力量。”
后来,狂风渐息,暴雨渐停,叶甫盖尼乘船来到对岸,他来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巴拉莎的住处,但她的破旧的房子不知去向,只看见还剩下的一棵柳树。而四周尸体纵横,“就像战场上一样”。可怜的叶甫盖尼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精神有些错乱,他再也不回到自己租住的那间小屋,整天在街上流浪。
夏天就要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叶甫盖尼还在涅瓦河边流浪。一天晚上,又是大雨倾盆,他被惊醒后四处乱窜,不知不觉来到了参议院广场,面对着骑在马上的彼得大帝的铜像,叶甫盖尼不禁浑身发抖:
叶甫盖尼打了一个寒噤,
心中的思想异常地分明。
他认出:洪水曾在此奔淌,
这里汹涌的波涛曾在他的
身边怒不可遏、横冲直撞,
他认出石狮,认出广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