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巴顿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六章 跨越莱茵(2/2)
    巴顿意识到,良机是难得的,可遇而不可求。况且,蒙哥马利也正在做渡过莱茵河的准备,而且他已经准备向全世界宣布:英军首先渡过了这条伟大的河流。巴顿决心:立即渡河,决不迟疑。

    22日晚上11时,第5师的两个营开始渡河。出乎意料,一直被蒙哥马利吹嘘为“中欧天堑”的莱茵河并没有给部队造成什么麻烦,渡河部队进展之快不仅使敌人措手不及,而且使第3集团军的将士们也大吃一惊。到23日拂晓前,该师已有6个营抵达河对岸,而损失只不过死8人,伤20人。很快,全师顺利渡过了河。

    对于擅自渡河这件事,巴顿起初想不事声张,但他无法克制住自己的兴奋,还是告诉了布莱德雷。23日早晨,布莱德雷正在用早餐,突然电话铃响了,他拿起话筒,立即听到了一个急切而熟悉的高嗓门:“布雷德(布莱德雷的爱称——作者),我们已经渡过莱茵河了,但暂时不要声张。夜里我已经偷偷让了个师渡过莱茵河了,那里的德国鬼子少得很,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先保守秘密,看看情况的发展再说。”

    晚上,巴顿又打来了电话,他兴奋得大吼大嚷:“布雷德,愿上帝保佑,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过河了吧!德军想攻占我们的浮桥,让我们打死了33个。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第3集团军在蒙哥马利尚未渡河之前就渡过去了。”

    有意思的是,蒙哥马利原定于3月24日渡过莱茵河,夺取头功。为此,丘吉尔先生精心写了一篇演讲稿,祝贺蒙哥马利元帅发动现代史上第一次抢渡莱茵河的战斗。英国广播公司播放了这个讲话。实际上,这时第3集团军已经先于英军24小时渡过莱茵河了。

    3月24日早晨,一身戎装、神采奕奕的巴顿在埃迪、科德曼等人的陪同下,以胜利者的姿态跨过了莱茵河。当他的车开到渡桥中间时,他让车停下来,朝河里吐了一口唾沫,以这种方式表示他对德国守军的蔑视。然后,他大踏步走上对岸。上岸时,巴顿故意绊了一跤,摔在地上,就像当年大西庇阿和征服者威廉征服成功后拥抱非洲和英国的土地那样,他把德国的土壤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似乎预兆着:他将会永恒地与这块土地并存。

    比蒙哥马利早24小时渡过莱茵河是巴顿军事生涯的顶点。他所指挥的大规模的激烈战役就此结束了。接下来是蔚为壮观的大踏步推进,与其说是追击溃不成军的敌人,倒不如说是享受胜利进军的喜悦和骄傲。

    为了不给敌人留下喘息的时间,巴顿部队在渡过莱茵河后,迅速穿过美因兹一法兰克福一达姆施塔特三角地带,3月25日夺取了哈瑙和阿沙芬堡附近的美因河桥头阵地,并击败了德军的疯狂反扑。到28日,第4装甲师向北推进了30英里,与第1集团军会师。

    最后打败纳粹德国的计划是在3月下旬的莱因贝格会议上提出的。参加会议的有丘吉尔、布鲁克、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这个被称为“布莱德雷计划”的作战方案主要是由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共同提出的,得到了巴顿和霍奇斯的一致支持。

    在制订计划时,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首先是苏军的进展问题。1945年初,苏军在东线攻势凌厉,进展神速。他们的目标是一举拿下德国法西斯的心脏——柏林。为实现这一壮举,他们调集了10个集团军和两个空军集团,近80个师。到2月下旬,他们已经攻抵尼斯河,离柏林只有35英里。而盟军距柏林还有100多英里,且补给问题十分严峻,要想赶在苏军之前拿下柏林是不明智的。而且,盟国已经商定,战争结束后,德国将由美、英、法、苏共同占领,苏占区包括易北河以西90英里范围内的东部德国。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不愿意耗费巨大力量去夺取必须交给苏联人的土地,所以他们对越过易北河以后的战事和攻克柏林并不太关心。

    其次是防止希特勒可能退至德国南部深山负隅顽抗的问题。根据情报部门的消息,纳粹政府将撤至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建立所谓“全国防御堡垒”,准备顽抗到底。

    基于这些原因、“布莱德雷计划”主要考虑的是军事目的,其基本点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法西斯德国的武装力量,然后转入对日作战。该计划认为柏林是政治目标,把它放在了次要位置。根据这个计划,第3集团军的任务是迅速穿过德国中部,直抵易北河畔与苏军会师。

    在随后的日子里,巴顿部队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疾驶猛进,不让德军有建立防御阵地的机会。装甲部队沿韦拉河两岸向爱森纳赫推进,越过富尔达河,粉碎了德军在埃德河、富尔达河和韦拉河一线进行防御抵抗的企图,并攻占了米尔豪森、戈塔和苏尔。4月10日,巴顿命令部队向穆尔德河前进,在5天内,装甲部队推进了80英里,攻至克姆尼茨近郊。

    4月14日,在美因兹举行了莱茵桥的通车典礼仪式,巴顿应邀前去剪彩。当别人为他拿来一把剪彩的大剪刀时,他轻蔑地拒绝了,嘴里嘟嘟囔囔地说:“他妈的,给我拿刺刀来!”

    正当巴顿按照原定进军路线全速向前推进的时候,艾森豪威尔交给第3集团军一个新任务,改变进攻方向,全力打击所谓“全国防御堡垒”。根据事后的调查,所谓“全国防御堡垒”完全是一个虚构的骗局,德军想方设法大肆宣传它,目的旨在打乱盟军的作战部署。希特勒的这一招达到了目的,“全国防御堡垒”成了盟军精神上的一个沉重负担,艾森豪威尔把它作为巴顿攻击的下一个目标。

    巴顿虽然早就怀疑这个“堡垒”只不过是人们想象中的海市蜃楼,但他还是坚决执行了命令。他花费了几天时间,亲自去情报部门了解情况,派小股部队进行侦察,很快就拿出充分的证据向艾森豪威尔说明:这个被大肆渲染的阿尔卑斯堡垒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空中楼阁。

    就在巴顿奉命改变进军路线期间,他偶然获悉,他被授予四星上将军衔,这使他颇感欣慰。但是,他对部下说:“如果早在第一批提拔我的话,我会更高兴。”

    4月20日,巴顿在耽搁了几天之后,开始转向南方发动新的战役,他的目标是迅速穿越德国,抢在苏军之前进入捷克斯洛伐克。最高司令部同意他向这一地区挺进,但对是否可以进攻捷克未明确表态,两天后,第3集团军发动了全面进攻,3个军沿着阿尔特米尔河、多瑙河和伊萨尔河一线推进,很快就肃清了沿线的德军。

    但是,苏联红军的进展快得惊人。5月2日,红军攻克柏林,并继续向西穿过梅克伦堡和勃兰登堡,与英军会师。另一支红军到达易北河畔维膝堡的东南方,与美军汇合。在同一天,巴顿的第80师到达萨因河,并攻占了德国的“圣城”——希特勒的诞生地:布劳瑙。5月4日,攻占林茨。就在这一天,布莱德雷来电话告诉巴顿:最高司令部已经同意巴顿的最后一次战役,向捷克斯洛伐克挺进。

    巴顿十分兴奋。第二天,他向部队发布了新命令:进军捷克斯洛伐克。此时,由第1、第2和第97步兵师以及第9装甲师组成的第5军已经调给巴顿指挥,使他的总兵力达到了54万人,这是他指挥过的最庞大的部队。巴顿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进攻行动部署完毕。5月5日上午8时,战役打响了,捷克斯洛伐克处在第3集团军的强大攻势之下。第1师向卡尔斯巴德推进;第97师向比尔森推进;第12军做好了进攻布拉格的准备;里德的机械化大队攻克了克拉托维和普拉西里;第90师打通了雷根山口;第5师打通了另外3条公路,越过特普拉河;第4装甲师也正在向布拉格推进。

    就在5月5日这一天,布拉格的守军基本上瓦解了,捷克的爱国者走出地下状态,自动解放了这座城市。

    巴顿立即打电话给布莱德雷,告诉他夺取布拉格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并要求立即进入该城。但是,按照盟军事先的约定,布拉格处在美军占领区的界线以外,布莱德雷无权做出进入该城的决定。巴顿想故伎重演:他将在5月6日“失踪”,在不与外界接触的情况下进入布拉格。但是最高司令部下达了断然命令:第3集团军必须停止在预定的停上线上。

    1945年5月6日,是巴顿第3集团军战斗的最后一天,他已得知,德军将于第二天无条件投降。对于巴顿来说,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此时,他突然感到一阵空前的孤独和疲劳。

    5月10日,巴顿发出了停止战斗的第98号命令。

    纵观整个西线的反法西斯战争,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第3集团军取得的功绩和创下的记录是无与伦比的。在281天的战斗中,它保持了直线距离100多英里宽的进攻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多英里,占领了81522平方英里土地,解放了13000座城镇和村庄,其中大中城市27座,它给敌人造成的损失是:伤386200人,亡144500人,俘虏956000人,共计1486700人。在解放欧洲的伟大战斗中,巴顿的军事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他的军事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没有出现大的失误。正如他在后来所写道的:“在整个欧洲战争中,除了没有发布一项占领哈默尔堡的作战命令之外,我没有犯过别的错误。在其他方面,我对我的作战行动感到十分满意。在所有的情况下,几乎是在整个作战中,我都处在上级指挥部门的约束之下。然而我感到,如果允许我放手干的话,战争可能会更早地结束,更多的生命会得到拯救。”正是:疆场杀敌多艰险,万水千山只等闲。斗智斗勇建奇功,英雄威名天下传。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