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四章 策划侵朝
    出访远东谋策略,朝鲜战事突发起;

    出谋划策为帮凶,美军猖狂大出兵。

    布莱德雷担任陆军参谋长期间,至少有6次打算拜访驻东京的远东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力图改变一下他们之间的疏远关系。遗憾的是,由于国防预算和部队实力的争论所困,一直未能如愿。他只能在担任陆军参谋长的最后一天,致函麦克阿瑟对未能访问他的司令部表示歉意,希望就任新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后有暇光顾。

    1950年1月29日至2月10日,以布莱德雷为首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全体成员访问了东京。这是1922年布莱德雷与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分别后28年来的第一次见面。此时麦克阿瑟刚过完他的70岁生日,即使如此高龄,他仍精力充沛、思维敏捷、风姿优雅、卓越超群。另一方面他还妄自尊大,热衷于自我炫耀,轻视上级的意见。在东京,布莱德雷一行与麦克阿瑟及其参谋长阿尔蒙德、驻日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及其参谋长艾伦等就远东战略进行了讨论。参谋长联席会议谈了“非橄榄球”作战计划。即如果俄国人发动全球战争,美国将在欧、亚大陆实施“战略进攻”,而在远东实施“战略防御”,也就是说重点放在欧洲。在远东,这一作战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竭尽全力保卫日本和冲绳,把其作为发动战略空袭的跳板,并作为海军基地,支援海军完成夺取制海权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卫拥有美国海空军基地的菲律宾群岛,作为这一战略的保障条件。表面上,麦克阿瑟对这一应急作战计划的重点未持异议,但他内心并不同意。对麦克阿瑟来说,亚洲——远东才是进行战争的关键战场。在他看来,欧洲似乎是死水一潭,而远东则是硝烟滚滚,比起欧洲的,中国眼下构成的威胁要大得多。所以要是由麦克阿瑟来制订战略,肯定是优先考虑远东,其次才是欧洲。

    布莱德雷觉得麦克阿瑟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在远东问题上的意见几乎完全一致。他们一致认为:美国远东战略的核心是日本;朝鲜的战略地位并不重要,即使出现些“麻烦”,韩队也能应付;台湾对美国的远东战略极其重要,因此,应向国民党政府提供援助,不能让它落入之手;印度支那倒向哪一边影响也非同小可,应继续全力援助盘踞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只是在关于日本和平条约问题上,双方尚有一些分歧。因此布莱德雷感到东京之行收益匪浅,他与麦克阿瑟之;司也加强了了解,建立了全面和睦的关系。

    几个月后,6月11日至24日,布莱德雷再访远东,这次同去的有他妻子玛丽和约翰逊夫妇。途中他们在夏威夷和马尼拉分别逗留了几天,然后到达东京。这次访问,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为签订日本和平条约铺平道路;解除了对韩队防御能力方面的忧虑;找到了关于加强援助台湾的理论根据。

    可就在布莱德雷回到华盛顿的当天,他就收到了关于朝鲜爆发战争的报告。战争的爆发弄得他措手不及。6月25日上午,布莱德雷顾不上长途跋涉的劳累,分别同空军助理部长约翰·麦科恩和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就朝鲜局势交换意见。他们共同的反应是:在未得到更确切的情报之前,应相信韩队能够应付局势的突变。因此,布莱德雷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台湾问题上。这次远东之行,麦克阿瑟提供了一份关于台湾问题的有说服力的备忘录。对此约翰逊十分激动,准备以这份备忘录为依据,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发动一场全面攻势,力图改变美国“不插手”台湾的政策,他希望参谋长联席会议一致支持他的立场。布莱德雷起草了一份给范登堡、柯林斯和谢尔曼的备忘录,同时还提出了一份由国防部长呈交总统的备忘录草案。带着这些文件,布莱德雷出席了布莱尔宫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包括总统在内共14人,他们是五角大楼的8人——国防部长约翰逊、3位军种部长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的4位成员;国务院方面5人——国务卿艾奇逊、副国务卿韦布及腊斯克、希克森、杰赛普。

    在这次关于远东危机的会议上,约翰逊首先发言,大肆兜售国防部关于台湾问题的立场,强调台湾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他还让布莱德雷在会上宣读麦克阿瑟关于台湾问题的长篇备忘录,以及为国防部长准备的呈交总统的信。军方从战略上探讨了台湾较之朝鲜对远东的重要性,认为在朝鲜美国可以依靠韩队,而台湾一旦被占领,将会严重影响美国在日本、冲绳和菲律宾的地位。的确,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正确的,但在朝鲜问题迫在眉睫的时候,来渲染这一论点,既不是时候,也不是地方。

    短暂休会后,接着开始讨论朝鲜问题,这也是召开这次会议的原因。会议认为,韩队并非像国防部所想象的那样坚强有力,局势很可能极其严重,甚至难以收拾。为此,美队已被授权履行其对朝鲜的“义务”,由艾奇逊和柯林斯向战争委员会会议提出以下行动:向韩队紧急运送军事装备;使用美国空军飞机掩护美国儿童和妇女“撤退”,必要时可摧毁北朝鲜的坦克、飞机;在台湾海峡部署第7舰队,以阻击中国的进攻,同时也阻止国民党向大陆发动进攻;命令当时对朝鲜不拥有指挥权或行动权的麦克阿瑟向南朝鲜派出一个调查组,了解事态的发展及所需的东西;增加对印度支那的援助,帮助击退中国为支援胡志明而可能进行的军事干涉;继续进行在联合国作出的努力,实现停火,或者争取其他国家对南朝鲜进行援助。

    会议也讨论了派美国地面部队入朝支援韩国作战的可能性。布莱德雷、约翰逊、佩斯和柯林斯都坚持认为,至少在眼前,美国在朝鲜的军事行动应限于海空军方面,而不应贸然动用地面部队。在会上,约翰逊还提出了一个颇具先见之明的建议,即发给麦克阿瑟的命令“应尽量详细,不要授予他太多自行处置的权力”,“不应将真正的总统权力授予麦克阿瑟将军”。杜鲁门觉得言之有理,补充说:“我还没打算任命麦克阿瑟为驻朝总司令。”

    6月26日,关于韩队的报告愈来愈令人悲观。为此杜鲁门当晚在布莱尔宫召集了第二次会议,与会者基本是原班人员。但这次,大家都意识到问题比原来想象的要严重,韩队已全面溃退,重整旗鼓的希望几乎已经落空。据报告,北朝鲜的苏制坦克已开到了汉城的郊区。艾奇逊建议,美国应加强军事力量,命令其海空军部队向“三八”线以南的韩队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援;明确命令第7舰队遏制进攻台湾,增加对美远东沿海防线南翼菲律宾的援助。

    与会者都同意这些措施,杜鲁门更是强调美国必须全力支援韩国,言下之意是向朝鲜部署美国地面部队。但布莱德雷和与会的军方人士都不打算投入地面部队。布莱德雷提醒说,倘若美国向朝鲜投入地面部队,就必须进行动员,至少要动员几个国民警卫队师加入现役。柯林斯赞同这一意见。于是布莱德雷建议先等几天再采取这一重大步骤。杜鲁门和艾奇迹对此表示同意。约翰逊说:“但愿那些已下令采取的行动能足以解决问题。”最后,会议讨论了如何向国会领导人介绍情况及总统第二天发表公开声明的一些细节。

    会后,布莱德雷匆忙返回五角大楼,于22点至0点15分同麦克阿瑟及其助手们进行电传打字会议。向麦克阿瑟等电传了会议精神,在朝鲜和台湾暂时只运用美军的海空力量。

    6月27日,布莱德雷身体很不适,医生劝其卧床休息。但应总统要求,他两次前往白宫,就总统当天要发表的公开声明提出意见,并出席了总统向国会领导人所作的情况介绍会。中午返回家中后,他持续在床上躺了48小时。尽管因病卧床,但他始终保持着与办公室的电话联系。28日,艾森豪威尔前往沃尔特·里德医院作定期身体检查。途经五角大楼时,同柯林斯、海斯利普、李奇微和格伦瑟等陆军高级将领进行了会谈。艾森豪威尔还口述了一份给布莱德雷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艾森豪威尔指出必须对朝鲜问题采取坚定的立场,否则就会出现十几个朝鲜;强调诉诸武力的实质是不允许半推半就的,要根据法律,竭尽全力,全面动员,作好充分准备。必要时,甚至不惜使用原子弹。总之,艾森豪威尔认为五角大楼的行动不够迅速,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美国必须立即进行全国动员。一周后,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同总统共进午餐时,再次重申了这些看法。艾森豪威尔稍后又会见了约翰逊,对其行动迟缓表示失望。

    根据华盛顿的命令,麦克阿瑟派约翰·h·丘奇准将前往南朝鲜执行调查任务。他向麦克阿瑟报告说,需要投入美军以恢复原“三八”分界线。

    6月29日下午,当布莱德雷返回五角大楼时,参谋长联席会议已经决定向南朝鲜投入有限的美国地面部队,其主要任务是,作为作战和勤务部队,保障通信联络畅通,确保守住半岛南端的釜山港及空军基地。参谋长联席会议没有打算在更北面的“战线上”使用地面部队。当天下午16时45分至18时16分,在白宫举行的会议上,总统批准了这些决定。接着,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五角大楼再次开会,拟订向朝鲜派遣美军的详细计划,并向麦克阿瑟下达了命令。这些命令包括授权他对朝鲜“三八”线以北的军事目标进行空袭,但“特别注意不要接近满洲和苏联的边境”。

    与此同时,麦克阿瑟亲临南朝鲜进行调查,他冒险驱车北上,直抵混乱的前线。6月29日深夜至30日,麦克阿瑟向华盛顿发了一份电报说:“向朝鲜战区投入美军地面部队是守住目前防线的唯一保证,并能夺回近期失去的地盘。”他打算立即派去一个团级战斗队,然后再派2个齐装满员的师,“以便尽早发动反攻”。

    柯林斯(当时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处理朝鲜问题的执行者)对不断恶化的朝鲜局势和麦克阿瑟的大胆建议深表关切。柯林斯根据早些时候的授权和指示,批准将这个团级战斗队部署在釜山以保卫港口。麦克阿瑟对此很不满意,他打算将这个团级战斗队派往前线。他说“时间就是关键”,“必须毫不含糊,当机立断”。柯林斯接到电报后,无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通过陆军部长佩斯电告总统关于麦克阿瑟的请求。杜鲁门批准只投入1个团一级的战斗队,关于派2个美军师的请求,未明确表态。接着,柯林斯就给麦克阿瑟发了下述电报:“你向作战区域派一个团级战斗队的建议已被批准。至于进一步增兵问题,以后另行通知。”而后,柯林斯才用电话告诉范登堡、谢尔曼和布莱德雷他采取的上述行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基本看法是,朝鲜的严重局势将会迫使美军断断续续地投入地面部队,这是一种最坏的作战方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