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一章 第聂伯河侧耳听(2/2)

    鉴此,苏军的下一步任务,就是通过连续作战不让敌军在第聂伯河两岸的接近地上组织有效防御,在行进中强渡第聂伯河,并夺取该河中下游附近的战略要地和登陆场。9月9日,为保证强渡第聂伯河成功,为进一步激发全体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最高统帅部向所有南线作战的部队发出训令。训令规定,对胜利地强渡大河并固守登陆场的有功人员,将授予苏联政府最高勋章;对强渡像第聂伯河斯摩棱斯克以下一段这类大河或强渡其他难度相同的大河的有功人员,将授予“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9月18日,自春季以来始终置身前线的华西列夫斯基通过电话与最高统帅斯大林就下一步战役发展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在电话中,斯大林关切地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嘱咐他一定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这使华西列夫斯基颇受感动。他觉得,最高统帅仍是一如既往地在关怀他,而这并不是每个在前线军旅生活中的人都能得到的。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西南方面军各部迅速突击并攻取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以便在最近强渡第聂伯河,夺取并固守住对岸的登陆场。南方方面军各部突破莫洛奇纳亚河并摧毁敌军的防御,然后把敌人牢牢封锁在克里米亚半岛,并向第聂伯河下游挺进,在该地段实施强渡计划。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任务是向基辅方向集中,进而解放这座被敌军占领长达两年之久的乌克兰首都。草原方面军则应向波尔塔瓦一克列缅楚格方向集中,夺取该两据点后直接进抵第聂伯河。

    华西列夫斯基很高兴。显然,这一段时间苏军的攻取与展开行动都相当不错,实际战果也是相当巨大的。现在,整个左岸乌克兰地区基本上可以说已经全部被苏军解放。如果强渡第聂伯河的行动很快完成,对面的右岸乌克兰也就指日可待了。想到这里,他特别兴奋。他叫来副官,让他通知马利诺夫斯基立即到他这里来。待到副官刚一转身,华西列夫斯基又叫住他,说:“不要了,还是我自己到他那里去吧。”

    在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华西列夫斯基把他刚和最高统帅决定的战事安排告诉了马利诺夫斯基。随后,他们来到作战地图前,就西南方面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做了具体的安排。经研究,他们决定,在第12集团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调来实力更强而又骁勇善战的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它将担任主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的艰巨任务。第二天,华西列夫斯基与马利诺夫斯基请来了崔可夫将军,当面给他下达了上述命令,同他共同研究了集团军的部署等一系列有关问题。崔可夫表示,他需要航空兵火力支持及部分弹药补充,只要这些问题按时解决,完成任务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剩下的其他部署,华西列夫斯基交给了马利诺夫斯基去安排,他将立即动身去托尔布欣那里。

    9月22日,华西列夫斯基飞到了南方方面军司令部。在这里,托尔布欣向他介绍了方面军的部署情况。第二天,他们便直接来到前沿位置上的茨维塔耶夫的突击第5集团军和扎哈罗夫的近卫第2集团军。前一天,他们曾企图在一昼夜中从行进间突破德军沿莫洛奇纳亚河西岸的防御地域,但未能获得成功。华西列夫斯基知道,不能把受挫归咎于这两位骁勇善战的司令员。因为,敌人的基本防御地带是设置在高耸在莫洛奇纳亚河谷上的山峦上,而这些山峦又处在亚速海沿岸山地西部支脉上的一片高原上。德军凭险在此构筑有完备的反坦克壕沟网,堑壕纵深达3—6公里,并有防御极好的掩蔽部。守卫这道防线的德军,除了从东线溃退下来的部队外,还有山地步兵第4师。据截获的德军无线电情报说,希特勒已下令必须死守这道防御线,直至战斗到最后的一兵一卒。

    鉴于如此,经过共同讨论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加强该地区的苏军突击力量,把原来分散的突击集中起来,解决该两集团军人员和弹药的不足。为此,华西列夫斯基决定,除了上述两集团军的9个师外,再增派第44集团军的6个师、炮兵第2、第26两个师及近卫m-31火箭炮第13旅和8个火箭炮团。突击时间定于9月26日开始。

    当晚深夜,华西列夫斯基把他对西南和南方两个方面的作战部署向斯大林做了汇报,同时还对南方方面军拟议中的克里米亚战役提出一系列建议。斯大林批准了他提出的作战行动计划。

    9月26日,经过近1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南方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发起了对莫洛奇纳亚河沿线敌军防线的猛烈突击。战斗十分激烈,德军依凭坚固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并数次在航空兵支持下用步兵和坦克发起反冲击。3天后,敌人的反冲击终于被压下去。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44集团军的部队立即全力向前挺进,突破口被大大地拓开了。到10月2日,德军开始全线溃退,坚固的莫洛奇纳亚河防线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左翼西南方面军所属的近卫第1集团军也已经前出到第聂伯河左岸,第6集团军的4个师已经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地段强行渡过了第聂伯河,随后,第12集团军也有两个师沿这里渡过了大河。

    10月9日,经过战斗间歇补充后,南方方面军主力开始了旨在夺取美利托波尔城的攻坚战斗。该城是通往克里米亚半岛和第聂伯河下游地区的咽喉要地,因此德军准备誓死固守。据说,希特勒在电报指示中曾以3倍军饷来悬赏死守该城的德军各部队。战斗一直在绵绵的秋雨中进行,一方强攻,一方死守,其激烈程度甚至不亚于去冬在斯大林格勒城廓的厮杀。德军照旧是不断地反冲击,致使许多居民点数度易手。到13日,从预备队中调来的克列伊泽尔的第51集团军硬是从城南(扌契)入了城垣。随后,逐街逐楼展开的艰苦巷战开始了。克列伊泽尔把部队化整为零,成立了许多突击分队,逐一地围攻德军据守的每个据点。德军知道,元首悬赏给他们的那3信军饷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到了,于是,一部分人干脆躲在残垣废墟中待死受俘。待到最后一段残垣中抵抗的敌军被消灭后,美利托波尔获得了解放。

    事后,华西列夫斯基曾在第28集团军的指挥所里审问了一批德军俘虏。其中一名营长供称,当战斗刚开始时,他所部的340人中就已有280多人被炮火杀伤,到最后,他的营连他在内只剩下18个人。德军步兵第111师师长说,仅在10月20日一天内,他的师的伤亡就高达4/5。

    与南方方面军攻打美利托波尔的同时,西南方面军主力对第聂伯河下游突出部上的扎波罗热地域的进攻也开始了。除了担任主攻的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外,左右两翼配合作战的分别是第3和第12两个集团军。

    10月1日拂晓,突击正式开始。头两天,近卫第8集团军的进展还较顺利,但随后的几天中,德军凭借其“虎”式坦克及威力巨大的“斐迪南”式火炮,向苏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冲击,致使先此占领的第一、二道堑壕又被敌人夺回。到9日,崔可夫的部队经过战术研究和经验总结后,再次对敌军发起了进攻。在战斗中,苏军士兵终于找到了对付敌人“虎”式坦克的办法。这就是,在战术上要避实就虚,先让德军坦克通过苏军的战斗队形,随后分工明确,自动枪手集中火力攻击坦克掩护下的德军步兵;反坦克手则用反坦克弹或燃烧弹等对坦克的薄弱部位——侧面和尾部——实施攻击。这种新战术,终于有效地控制住了敌人颇有威胁力的反冲击。随着后来此种战术在全军的推广,所谓“虎”、“豹”新式坦克不可攻破的神话终于被打破。

    但是,到11日,近卫第8集团军及其侧翼部队仍然未完成攻克扎波罗热的既定任务。这里的敌军凭险固守,兵力也相当多,他们也摸准了苏军一般都是白天进攻的特点,所以把部队分成不同梯队,白天严密布防,晚上则以追待劳加以修整补充。为此,华西列夫斯基指示马利诺夫斯基亲自到崔可夫的指挥所坐镇,研究是否可以利用夜战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和有效性。后来,经多方研究论证,夜间突击的方案形成了。

    13日21时50分,整个苏德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夜战行动——参加的有3个集团军、1个坦克军又1个机械化军——开始了。

    当时,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大地经过一整天的炮火轰鸣终于沉静下来。突然,整个西南方面的炮火,包括“喀秋莎”和火箭炮一齐向敌军阵地猛轰了过去。暴风雨般的炮弹划破了沉寂的夜空,呼啸着倾泻到酣睡中的敌军阵中,很多德军还没来得及弄清是怎么回事儿便已做了死鬼。22时整,担任突击任务的各坦克集群同时打开了前灯,黑夜顿时化作白昼。坦克冲入敌群,搭载的步兵分队立即跳下战车,向睁不开眼睛的德军猛烈射击。随后,各主力部队全部掩杀上来,声势之浩大壮观,直使天地震颤。苏军这突如其来的迅猛攻击打得德军方阵大乱,待他们明白过来这是强大的夜间攻击时,多数官兵都已成了苏军的俘虏。

    全部战斗只用了10个小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扎波罗热终于被攻克。除战死者外,守敌全部被俘。缴获的敌军辎重装备和各种武器弹药,几乎堆满了第聂伯河左岸的突出部地域。

    至此,从扎波罗热上至洛耶夫的700公里长的地段上,苏军西南、草原和沃罗涅日三大方面军一线排开。不仅第聂伯河左岸德军用以阻击的各大屯兵场和战略要地全被攻克,许多集团军还乘胜利的余勇强渡了这条大河,并在大河右岸占领了若干个登陆场。此外,南方方面军则占领了广大的克里米亚地峡地区,从而彻底切断了克里米亚半岛上敌军与第聂伯河下游的联系。

    至此,整个第聂伯河会战胜利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苏军此间前后的强渡第聂伯河行动,并不是像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春“百万雄师过大江”那样的情况,这是我们中国读者应该明确的。实际上,包括强渡大河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会战,是指从这年9月至11月初的一系列以夺取第聂伯河一线广大地域为目的的作战,各地段上的战斗和渡河行动都是在行进间展开并完成的。而且,它是按各方面军,甚至是各集团军的具体推进情况而独立进行的。除了朱可夫负责协调上游两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下游两方面军外,总体的推进并不强求一律和一致。苏军最高统帅部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下述几方面的实际考虑。

    首先,参加这次会战和渡河的作战部队计有4个方面军的强大集群,在北部是沃罗涅日方面军,接着依次是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从渡河宽度上看,上起洛耶夫,下至扎波罗热地域,总长度达700多公里。而且,这还不包括后期挺进的上游中央方面军部队和下游南方方面军部队。他们所面对的德军包括其“中央”集团军群、“南部”集团军群及“a”集团军群。这是当时德国法西斯在苏德战场上全部兵力的80%左右。

    其次,由于各个方面军的展开情况和作战位置不同,只能是哪些部队条件成熟便先行强渡,因为这次渡河之前和之后的作战主要是先清除大河左岸的敌军防御据点,然后再夺取右岸的登陆场。这样做,则既可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使其在各个地域分兵把守,又可以利用敌军的顾此失彼而同时掩护两邻友军的推进和渡河。

    最后,这种安排也是从尔后进行的解放基辅和收复克里米亚半岛作战的实际出发的。因为,实施突击进攻基辅方向的作战必须提前进行,它的攻击出发地域,也必须直接建立在刚刚占领的第聂伯河右岸的登陆战之上。而收复克里米亚半岛的行动展开,则必须先行切断第聂伯河下游和岛上敌军的通道和联系,即由南方方面军先行占领克里米亚地峡的广大地域,从而造成完全孤立岛上敌军之势。因此,该方面军部队的任务并不是急于渡河,事实上,他们的渡河也是在很晚以后才进行的。

    由此可见,就整个第聂伯河会战的情况来说,它是由联系在一起的3个步骤来完成的,即先行清除河岸左侧的德军防御体系,消灭或击溃在这一地区负隅顽抗的敌军有生力量;然后在行进中利用一切机会和可能实施强渡;最后则是渡河完成后夺取敌军重兵把守的登陆场,并使之尽可能地扩大纵深,以便抵挡住敌军的任何反突击性战略争夺。

    在长达700多公里宽的广阔地域上强渡像第聂伯河这样又深又宽的大河,而且要求在行进中消灭强大敌军的梯次抵抗,勇敢地夺取并牢牢稳固住对岸的各个登陆场,这其间所要克服的人为和自然等方面的困难和障碍,应该是不难想见的。但是,英勇的苏军将士靠英勇无畏的精神、高昂豪壮的士气和军事指挥的高超艺术,还是克服了这一切困难和险阻,光荣地完成了最高统帅部交付给他们的任务。当第聂伯河的艰苦作战完成后,整个左岸乌克兰地区便全部获得解放,这块苏联南部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再度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苏联元帅朱可夫在回忆这次作战的结果时写道:“由于胜利地强渡了第聂伯河并在强渡中表现了英勇果敢精神和高超的技能,由于粉碎了敌人在第聂伯河上的防御,大约有2500名士兵、军士、军官和将军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称号。”

    本书传主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也曾不无自豪地在《毕生的事业》一书中写道:“夺取第聂伯河的会战……战果辉煌。在很宽的地带上强渡第聂伯河这样又宽又深的大河,实际上是从行进间实施的,而在对岸夺取登陆场时又遇到子法西斯军队的猛烈抵抗。强渡该河并夺取登陆场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应归功于红军的高昂的士气、战士的集体主义和军事首长杰出的指挥艺术……苏军在5个月中通过几乎不间断的进攻,粉碎了敌军118个师,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而对于德国,战局却是在越来越快地继续恶化,这预示着法西斯集团已经开始瓦解。”

    10月20日,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已经决定,对各主要作战方向的苏军部队作了统一的番号变更。实际上,从苏军不断更改的番号和称号上,也可以直接地反映出他们在苏德战场上节节进击、不断胜利的行动轨迹。其主要如下:

    中央方面军——改为白俄罗斯方面军;

    加里宁方面军——改为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

    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改为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

    沃罗涅日方面军——改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

    草原方面军——改为乌克兰第2方面军;

    西南方面军——改为乌克兰第3方面军;

    南方方面军——改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