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华西列夫斯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八章 绝不准后退一步(2/2)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踵而来的就是西南方向铁木辛哥元帅领导的所谓哈尔科夫附近进攻的惨重失败。由此,还严重地累及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的安全,以致整个西南战场的局势迅速恶化起来。

    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西南方向两个方面军对德军的进攻开始了。按原定战役计划,它有两个进攻的突击方向:一个由沃尔昌斯克地域发起,另一个则由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实施。进攻开始时发展得很顺利。苏军迅速地突破了敌人的防御战线,并于3昼夜内向前推进了25—50公里。斯大林对此很感满意,这也使他有了责备总参谋部的理由。一次,他当面对华西列夫斯基半真半假地说:“您看哪,总参谋长同志,铁木辛哥他们干得不错嘛!我差一点由于你们总参的坚持而取消了这样一次进展如此顺利的战役呢。”

    但是,不到一周,确切地说是5天之后,战局便发生了急剧变化。完全出乎人们预料的是,当苏军继续向前推进时,德军统帅部给它的“南部”集团军群制定的由奥廖尔向沃罗涅日方向突击进攻的既定计划也开始实施了。说来真是无巧不成书。与苏军欲消灭德军这“南部”集群的作战目的正好相对应,这里的德军也是以消灭苏军西南和南方两个方面军为直接战略目的。那么,两军相遇究竟何者胜?自然是强者胜。或者也可以说是智者胜或勇者胜。但最权威的说法应是三者兼备为上,即所谓的既“强”又“勇”且“智”。

    原来,在这里发起进攻的正是敌克莱斯特上将指挥的“a”战役集群,仅在5月17日投入攻击的兵力就有11个师之多。只是一昼夜,德军便突破了苏军第9和第57集团军的防御阵地,并向前推进了20多公里。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德军的突击力量仍在不断地增加,各种坦克集群和摩托化步兵师越来越多地蜂拥到苏军侧翼。估计,很快将严重威胁到第9和第57集团军的后方。

    尤其糟糕的是,当时铁木辛哥不仅未认识到这种危险,反而仍然顾前不顾后地坚持他的向前进攻方针。当晚,华西列夫斯基打电话给他的老同事、第57集团军参谋长阿尼索夫,后者向他如实地报告了前线的真实危局。由此,华西列夫斯基断定,德军业已展开的这个进攻很可能就是其大规模春季进攻的前奏。显然,敌人是想先清除巴尔文科沃突出部,然后全歼苏军西南和南方两个方面军。这种分析如果成立,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认为,只有立即停止铁木辛哥集团向哈尔科夫的进攻,并将原用来突击的部分兵力调转头,以解除对第9和第57两集团军的危险。因为在该地区根本没有任何预备队部署,也没有其他可供调用的苏军部队。

    打定主意后,华西列夫斯基立即向最高统帅做了汇报,并如实谈出自己的这番打算。记料,斯大林最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主意。当他与铁木辛哥通话后,后者也没有表现出多么的不安,并且提出,只要再给他增派1个师的预备队,仍然坚持既定方向进攻便绝无问题。所以,他放下电话对华西列夫斯基说:“铁木辛哥元帅正在采取的措施完全能够击退敌人对南方方面军的突进,所以西南方面军仍将继续进攻。”

    5月18日,形势继续恶化,华西列夫斯基非常着急。他再次找到斯大林,建议必须立即停止哈尔科夫方向的进攻,将西南方面军的突击集团转向南面抗击敌人。这次是,斯大林走到电台旁,要求西南方向军事委员会对现时情况作出判断。铁木辛哥元帅再次作出了令人放心的保证。晚上,斯大林又就这个问题与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赫鲁晓夫通话,后者也报告说,尽管克莱斯特集团的威胁在增大,但没有理由终止正在进行的进攻。这样,进攻便仍然继续。华西列夫斯基心急如焚,却一筹莫展:眼看一昼夜的时间又失掉了,怎么才能说服最高统帅呢?

    情况一个小时比一个小时严重。到5月19日下午,敌军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合围苏军的威胁已相当明显了。只是在这时,铁木辛哥才下令停止哈尔科夫战役,调转突击部队对付正在形成合围之势的克莱斯特集团。但是,为时已晚。由于各部队在夜间才开始执行命令,极为宝贵的时间再次损失了。及至翌日拂晓及以后的几天中,德军的强大坦克突击集群已经重创苏军第9集团军,并将其赶过了顿涅茨河。随后,敌人迅猛突入第6和第57集团军及博布金将军集群的后方,很快就合围了这些部队。

    到5月23日,第6、第57、第9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博布金所部完全陷入敌军重兵合围之中。经过一个半月的苦斗,只有很少一部分突围出去了,绝大多数都无法冲出重围。在给德军以大量杀伤后,苏军大部战死,余者全都被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有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参谋长阿尼索夫少将、军事委员(旅级政委)波品科大校、第s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基中将、军事委员弗拉索夫大校、集团军群司令博布金少将等一大批高级军官和士兵。据有关史料提供的说法,此一役,苏军死伤及被俘者,总计达25万人之众,损失坦克600余辆,还有大量其他兵器。

    总参谋部闻得这个消息,华西列夫斯基总参谋长不禁为之失声……

    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也懊悔莫及。

    然而,苏军西南战线的危急并未到此结束。铁木辛哥元帅调转回师的突击集团也遭到德军的顽强阻击,在经受巨大损失后,不得不被迫退到奥斯科尔河地带固守。

    6月28日,得势猖狂的德军的巨大进攻真正开始,这就是他们的夏季攻势。敌军从库斯克到罗斯托夫的广阔战场上,分两路猛烈突击,其中一路就是保卢斯指挥的最强大的第6集团军,其直指方向正是原西南方面军与勃良斯克方面军之间的薄弱结合部。该部德军依靠其强大的坦克集群,横冲直撞,直取前方。这里,是数百里一望平川的草原,没有那些曾把它阻挡于莫斯科城前的大片森林,没有高山,没有丘陵,没有沟壑。坦克集群旋风般地向前驱驰,扬起了40里之内都清晰可见的蔽天尘埃。它们疯狂地驶过无数的城镇和乡村,所留下的仅是死神光临的痕迹。

    到7月2日,勃良斯克方面军所在的沃罗涅日地域局势也日益严重恶化。敌军两天内即疾进80公里,而且推进的势头仍未见减。苏军这一方向上的所有预备队都使用上了,但仍止不住德军的强大攻势。为了阻止敌军占领沃罗涅日这一重要城市(它是由西北通向斯大林格勒的门户),最高统帅部决定,再增加两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交给勃良斯克方面军指挥,同时又把强大的坦克第5集团军也拨给该方面军,并派华西列夫斯基亲临前线,负责这里剧烈战斗的协调和指挥。不久,由于南方方向也出现了麻烦,华西列夫斯基又被紧急召回大本营。

    就这样,在这段极为紧张艰难的日子里,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新上任的总参谋长和大本营代表,总是在最高统帅部和前方战场之间被扯来扯去,疲于奔命。

    在整个南线克里米亚陷落、西南方向濒危、沃罗涅日失利的同时,苏军西北方向也由原来的看好形势转向恶化。在那里,原来对德军杰缅斯克集团形成合围的列宁格勒方面军的两个集群,在企图内外夹攻该部敌军时,外线较为有力,而内线则相当薄弱。所以经过激烈奋战后,内线苏军仍有被德军合围的危险。在这危急时刻,苏军第2集团军司令弗拉索夫竟率部投敌,致使局势大为逆转。最后,在内线与敌奋战的第33集团军没能突出重围,司令员叶弗列莫夫中将身负重伤,饮弹自尽,为国捐躯。其所部将士也战死沙场,无一生还。诚可谓壮而且烈,感泣鬼神。

    叶弗列莫夫将军及其所部将士的高尚精神与节操,适与可耻复可恨的叛将弗拉索夫等辈对比鲜明,形同霄壤。如此正气与卑邪,卒令后世思之不尽。

    1942年春季和夏初全线各方向战场上的一系列失利与挫折,致使最终出现法西斯德军威逼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地区的严峻局面。这不仅使苏军经于1941年冬莫斯科城下苦战获得的战略主动权得而复失,而且更造成了苏联南部广大地区直接暴露于敌军威逼之下。

    面对此种严峻又严重的新的战场格局与敌我态势,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总参谋部颇感压力巨大,斯大林经与国防委员会、大本营及总参谋部合议,遂向全军发出了“绝不准后退一步”的权威性第227号命令。

    这道命令是斯大林以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军最高统帅的名义于7月28日发布的。它严肃地分析了当前苏德南部战场的危险形势,批驳了此间甚为流行的一系列关于对敌战争的错误观念,阐明了保卫苏联南部地区,尤其是斯大林格勒这座作为苏南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和政治中心的著名城市的重大意义。最后,该命令也极为严肃地提出了建立铁的秩序和纪律的要求。它写道:

    我们的祖国正在经历艰难的日子。

    目前,敌人不顾遭受到的惨重损失,已经把越来越多的新兵力投入战场,他们正在向苏联的腹地一步步地进逼。他们不断地占领新的地区,蹂躏、毁坏我们的城市和村庄。他们奸淫妇女,抢掠财物,残杀人民……

    现在,我们已失去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也丧失了粮食储备的优势。继续后退就意味着自杀,就意味着断送我们可爱的祖国。

    从现在起,我们每放弃一寸土地,都将极大地加强敌人的优势,极大地削弱我们的防御,削弱我们自己的祖国。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杜绝诸如‘我们还可以无休止地退下去’,‘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粮食取之不尽’之类的论调。这种论调是自欺欺人的,是有害的,错误的,它会削弱我们自己的斗志而助长敌人的势力。因为,如果我们不制止继续地退却,我们就会没有粮食,没有燃料,没有金属,没有原料,没有工厂,没有铁路……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说:该是停止退却的时候了。

    是的,绝不准后退一步!

    这应该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口号。我们必须坚守每一块阵地,坚守每一寸苏联领土,尽最大的力量去保卫它,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们的祖国正处在困难之中。我们应该停止退却,然后打退并粉碎敌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将在所不惜……

    那么,我们现在到底缺少什么呢?我们的连、营、团、师、坦克部队和飞行大队缺少制度和纪律。这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缺点。如果我们要想扭转局势,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就应该在我们的军队里建立起最严格的制度和铁的纪律……

    今后,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没有上级的指示,绝对不许后退一步。这一要求,应成为每一个指挥员、红军战士和政治工作人员的一条铁的纪律和法规……

    斯大林的这道命令,曾在随后印发给所有的作战部队,从高级指挥首长到中下级指挥人员和每一名士兵,几乎人手一册。

    第二天,即7月29日,苏联红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向全军将士宣传该项命令的指示。尤其要求每一名员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坚决做到在作战中“绝不准后退一步”的要求。同时,总参谋部也发出训令,要求各驻部队的参谋人员在战斗中如实地检查对这一命令的执行情况,遇有不遵纪守法者,一律严加惩处。

    此间,联共(布)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还大力组织了对这一命令的学习和宣传活动,很多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著名作家和其他知名人士,甚至一些联共(布)中央委员,都直接奔赴前线各部队,深入到各个作战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自然,这种学习和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后,“绝不准后退一步!”这一命令,竟成为每个指挥人员和战士的口号和座右铭,更是战斗行动守则。他们知道,今后必须在战斗中死守阵地,为胜利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这首先是在未来最艰难的地方——斯大林格勒方向上。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