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军两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夹击之势,斯利姆中将急电蒙巴顿调更多的部队前来增援。
实际上蒙巴顿的增援计划早已拟就完毕,但协调和实施起来却不无阻力。他在若开战役期间,为了空运部队和补给曾动用过向中国运送物资的美国运输机。但是,这要征得史迪威和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的同意。由于这番手续大费时间,蒙巴顿从德里给伦敦拍了一封电报:“日本取得胜利的危险和我们击败他们的可能性都比若开战役时大。”他说,如果不遭到反对的话,他建议自3月18日起把用于喜马拉雅山运输线上的飞机挪用过来。参谋长委员会立即作出了反应,要求美国方面予以同意。丘吉尔首相还以私人名义给罗斯福总统发电,指出“这场战役利害重大,如果取得胜利,将会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方面同意了英国的请求。蒙巴顿认为他的建议得到同意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早已命令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到3月9日,空援已经开始了,最初有30架达科型运输机参加行动。
史迪威反对挪用“驼峰”运输线的飞机,给蒙巴顿添了不少麻烦,说服他同意颇费了一番口舌。东南亚盟军地面部队总指挥官吉法德上将,也对增援行动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早在3月5日,蒙巴顿就曾要求吉法德开始把救援物资通过陆路运往英帕尔,但是,10天以后,仍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吉法德对英帕尔的危急程度表示怀疑,受到了蒙巴顿的严厉批评,萨默维尔在日记中写道:“将军(吉法德)动作迟缓,我想,正是由于最高统帅蒙巴顿勋爵个人施加压力的结果才使1个师的兵力得以及时赶到英帕尔,避免了被日军歼灭的结局。”后来,蒙巴顿想劝说吉法德以感到疲倦和身体不适等健康原因退休。“但是,他是一位耿直的老绅士,”蒙巴顿回忆说,“他不同意任何一种伪装的理由。”结果经白厅同意,蒙巴顿只好以命令的形式解除了吉法德的职务。
且说牟田口中将的两个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5月上旬,牟田口决定主攻方向完全集中在第33师团一个方面。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的第53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日军在这个方向的主要对手是英印第20师和第17师。
英印第17师自甩开日军第33师团的围追堵截后,庞大的车队向着英帕尔前进。田中信男师团长对该师迅猛追击,但是,每一次接触都被打退。英印士兵终于在4月5日进入英帕尔,而在整个行进过程中,他们的补给品完全是由空投提供的。英印第20师也与此前后,成功地从达木和加包山谷的尽头,边战边撤到英帕尔平原,该师的两个旅驻守在帕莱尔的前面,封锁通往英帕尔的东南方进路,而第3个旅则驻在英帕尔作为预备队。
进攻刚开始,日军就派出重兵向北穿插,占领了一个坐落于伊里尔峡谷和英帕尔—科希马公路之间丛林密布的突出山头。英印第5师赶紧前来助战。一场从4月中旬延续到5月初的激烈战斗,就是在这座具有威胁性的突出阵地上进行的。最后,日军在这座可借以监视整个英帕尔平原的突出山头的南端被击退了。同时,在帕莱尔公路的入口处,英印第20师的官兵也已占了日军精锐丛林部队的上风;那儿的地势峻岭起伏,深谷交错,浓密的丛林绿荫层层覆盖。在这一片绵延25英里的崎岖地区内,只有英印第20师的两个旅兵力,所以要构成一条连续防线是不可能的。于是,英印军就在这一带构筑了一系列切断公路入口处的大小通路和帕莱尔公路本身的工事,同时分兵把守备制高点。在防区内,英印军不断派出战斗巡逻队拦截日军的渗透部队,因而从4月初开始,丛林中就一直未停止过肉搏战。牟田口中将在他的作战地图上把帕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标为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口,蒙巴顿也几次电令斯利姆中将转告那里的部队,一定要死死守住。4月10日,日军集中坦克和重炮向山口发起攻击;11日,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尽管他们展开勇猛反击,将日军逐退,然而,5天以后,日军调来大量增援部队进行反扑,终于在由缺乏战斗经验的印度士兵扼守的薄弱环节上打开了缺口。
牟田口意识到这是夺取胜利的好机会,于是逐渐加强攻势。4月19日夜间,山本支队的所有坦克连续3次发动猛攻,但均被粉碎。然而在22日,日军还是终于楔入英印军的阵地。5月8日,日军又多次企图扩大占领帕莱尔公路入口处周围一带的山地,但都被英印第17师的一个旅挡住。然而,牟田口却认为胜利已经在望,攻进英帕尔已在指顾之间。他又调集了一批增援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胜利,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后撤。无可否认,此时日军已接近于突破对方的防线。但是,12日在空军的配合下,英印部队在一次反击战中,又收复了大部分丢失的阵地。随后,蒙巴顿指示斯康斯军长,把第20师遭到严重减员的一些部队撤出战斗,而将该军兵员足额的第23师派去接防。危机过去了,战线又一次稳定下来。
与此同时,沿铁定公路及周围地区和锡尔恰尔一比申普尔小道一带的战斗也进入了最。日军敢死队在一次夜袭中,成功地炸毁了一座山涧之上连接小道的吊桥。接着,又以一个旅团的兵力攻打比申普尔。斯康斯军长不得不把第17英印师的部分部队从英帕尔调来。4月19日,这部分增援部队在千钧一发之际及时到达,在比申普尔西北与敌展开激战,并将其阻击住。
4月末,日军该旅团又在比申普尔南面展开进攻,并在一些地段取得突破。进攻中,该旅团投入了全部兵力,动用了全部轻重武器,甚至出动一批零式战斗机轮番扫射,但是,它们很快被蒙巴顿的空军抑制住。这时,该战线还破天荒地出现了几起日本士兵过来投诚的事件。他们供认,作战顽强的日第33师团一个前锋联队的3000人中,已有2000多人伤亡。然而,也有迹象表明,具有相当规模的日军部队,正向这里赶来增援,英帕尔以南地区的局势仍不容乐观。
其实,当比申普尔的战斗趋于激化时,日军就从原来进攻科,希马的部队中调来一些强大的战斗部队。这也正中蒙巴顿的下怀他认为英帕尔战役主要不应在英帕尔打,那里的地形不利于防御者,而应把日军远远地从离英帕尔近在咫尺的比辛布尔和帕莱尔逐步向南吸引。在日军沿英帕尔公路南下途中,他们占领了设在康拉顿比的英第14集团军的一个补给站。日军在那里遭到了拥有坦克支援的第17英印师一个旅的攻击。5月中旬,该旅开始包围康拉顿比,这时,已经由蒙巴顿从若开地区空运到英帕尔前线的第5英印师前来接替该旅,后者就转而投入比申普尔战斗。第5英印师得到第7英印师(该师也从若开地区空运到英帕尔前线)的增援,发起一次坚决有力的进攻,于5月21日几乎完整无损地夺回了该补给站。
雨季到来了,飘泼似的阵雨越下越猛,也越来越频繁,地面逐渐变得泥滑难行。由于日军几乎没有空投力量,只得靠丛林中的小道进行陆路运送补给,在盟军空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能从缅甸后方运到前线的物资微乎其微,日军官兵仅以在当地抢夺来的一些稻谷充饥,而在居民稀少的地区则只能靠野菜和逮住的野兽填一下肚皮。况且为避免盟军飞机轰炸扫射,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不仅不能举炊,甚至也不敢晾晒一下衣物。看来,蒙巴顿关于雨季作战有利于盟军的观点得到了证实。蒙巴顿认为,除非日军能在最后的全面出击中大获全胜,否则,雨季的阵阵雷鸣就预告了对方的失败。在他看来,这场挫败了敌人企图的大规模消耗战,已接近尾声。在每条可能前进的道路上,日军都被挡住了。他的司令部开始制定自己的进攻计划,不但打算解除英帕尔之围,而且还准备全歼牟田口中将的日本第15军。
蒙巴顿受伤的眼睛直到4月底才有所好转。这期间,眼伤带来的疼痛和不便,并且还要时常到难于行动而又充满危险的战地四处奔波,再加上对战役结局的担心,使他看上去有些憔悴。虽然他的朋友、缅甸流亡总督多尔曼·史密斯认为蒙巴顿“仍充满了自信”,但韦维尔总督却感到,“在日本人的问题上,以及在和伦敦及美国人的交往中,蒙巴顿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种似乎是漫不经心的自信”。诺埃尔·科沃德在英帕尔战役最激烈的时候曾和蒙巴顿在一起,他在蒙巴顿饱经日晒和充满热情的脸膛儿后面“觉察到了他眼中的一丝紧张”。
尽管从总的态势看,英印军队在英帕尔方面还处于守势,但蒙巴顿和斯利姆还是开始着手反击了。第一次主动进攻实际上是在5月15日开始的。那天,英印第17师的第48旅楔入日第33师团的后方,并在铁定一英帕尔公路上第33号里程碑处修筑起工事。日军暴跳如雷,把一切可用的部队包括后勤部队都一股又一股地投入了反扑。4天以后,日第15师团也上来一部分加入反扑,但还是被击退了。随后,英印第48旅向北推进到莫伊朗,他们经过激烈的战斗,在那儿设下了另一个立足点,威胁着日军第33师团的后路。
6月初,日本驻缅方面军司令河边正三带病视察了帕莱尔第33师团阵地,听取了师团长田中信男的战况汇报,并亲自向他宣布东京大本营将他由少将晋衔为中将的提升命令。归途于6月5日在东枝会见了牟田口军司令官。河边正三认为本次战役已呈胶着状态,没有什么获胜的希望,继续拖下去只会给日军带来不利。牟田口则态度坚决地说:“英帕尔之战关系重大,决不能半途而废!方面军司令官阁下,应支持我们继续进行下去。”
河边正三,是日本陆军中军人兼政客、处事圆滑的人物。他早先是大正天皇的御前侍卫官,后来又做过昭和天皇的军事幕僚,同时也是一名颇有造诣的棋士。从内心讲,他不大看得惯那些咄咄逼人的少壮派军官,认为他们阅世浅,晋升快,并且总在露骨地觊觎更高的地位。但是,在此帝国前途不妙、人心已愈来愈涣散的时刻,又不能不依赖这批战意坚决的少壮派将领来苦撑局面,再说牟田口还是东条英机赏识的人物,他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于是,还是同意牟田口把英帕尔之战继续打下去。
帕莱尔在英帕尔的东南方向,是牟田口主攻部队的集结出发地域。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决定变更主攻正面,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雨季已真正开始了,倾盆大雨冲刷着大地,小径车道变成了溜滑难行的泥浆带,丛林就像一座蒸汽弥漫的绿色地狱。日军穿过尸体狼藉、散发着恶臭的丛林向前推进。6月10日,日军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遇,随即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由于日第33团连续几个月的苦战,全部驮牛和大部驮马已经累病而死,或被当作充饥物吃掉,靠人背肩扛的弹药已经几乎用尽,官兵们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在丛林里一面和饥饿、疾病搏斗,一面在连绵的阴雨中作决死的战斗。至22日,竟奇迹般地突破了英印军队的堵截,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缘。日军官兵们,“遥望英帕尔市街,祈祷着作战成功”。
但是,此时的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一部,已精疲力竭如强弩之末,它们的实际战斗力与当初渡过亲敦江进入印度时相比,下降到30%以下,没有力量再进攻了,更没有击退对方的反攻之力。它们在英帕尔平原的边缘地带正面临着溃灭的危机。
这就是牟田口廉也中将有勇无谋的冒险结果。如果一支军队经过一系列苦战,面临的却是上门去送死,或者溃逃,那么又何必派去呢?他低估了对手的军事和物质实力,过于相信精神的力量。这一点,他没有英国人稳健。蒙巴顿注意提高部队的士气,更注意物资、器材和技术方面的东西。而且,无论是前次若开战役,还是这次英帕尔之战,英印军的基本态势是“以守待攻”,起初虽然被动,却不失战略上的稳健之举。按照西方人的观点,战斗的胜负取决于后勤补给。此话是有道理的。当英印士兵打仗时能得到充足的弹药、食物、甜酒甚至换洗的衬衣,而日军士兵却啃野菜、嚼稻谷;当英印第17师的一个营重新占领吐特姆以掩护师主力向英帕尔撤退,而在吐特姆遭包围时,士兵们在高地上唇干舌焦、口渴如焚,又找不到水源,蒙巴顿立即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去空投贮水袋,士兵们感到上级是惦念他们的,从而顽强地坚守在那里。忍饥挨饿的日本下层官兵得不到自己上级的关怀,牟田口也没有办法解决部队的给养供应,仅靠执行纪律和精神力量来支撑起来的士气,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他的第31师团在科希马前线,果然出了问题,此处暂且不表。
单说日军抵进到英帕尔平原的边缘地带,英军早已有所准备。此前,那里所有的后勤部队和皇家空军地勤人员都接到蒙巴顿司令部的通知,要仿照若开战役中的后勤掩蔽所的模式,由驻英帕尔平原内的各单位,分别用坦克和铁丝网建成起一处处环形工事,等待日军来自投火网。不过,已经被打得残缺不全的日军第33师团确实再也无力进攻了,田中信男中将默默地等待着牟田口军司令官撤退的决断。而蒙巴顿和斯利姆中将,也忙于调兵遣将,在严阵以待的同时,部署着展开反击的方案。英帕尔正面的战事,暂时平息了下来。
通常所说的英帕尔战役,除围绕英帕尔一地进行的一系列战斗外,还包括在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和乌科鲁尔地区英日双方展开的激烈战斗。那里的攻防战是整个英帕尔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与英帕尔方面的战火几乎同时点燃的,欲知详细情况,且看下章分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