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蒙巴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三章 战前整顿
    重整旗鼓振士气,风度魅力令人迷;

    各方工作做得好,成竹在胸迎顽敌。

    蒙巴顿来东南亚战区就职,至今仅仅几个月。这期间他忙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参加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制订一个又一个均未被实施的作战计划。现在,他总算能腾出手来整饬一下归他指挥的部队了。

    这个战区的重点,实际上就是缅甸战场。缅甸失陷后,从那里几乎是赤手空拳溃退下来的几十万英、印、中军队涌入印度。他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至今还未从对日本军队的恐惧症中摆脱出来。1943年底,蒙巴顿带着他的几个助手沿着印缅边界进行了视察,看望了一些部队,得出的结论是:眼下首要的目标是重振士气。

    两年来,盟军方面、特别是在缅甸作战的印度、南非和英国部队吃尽了各种苦头。由于指挥不力和兵力、装备不占多少优势,他们被日本人追着打,溃退了几百英里。在此过程中,他们已成了惊弓之鸟,日本人似乎随时都会从树丛后或山道旁发起攻击;疾病和饥饿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们。蒙巴顿声称,“他们仍能作为一支部队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因为每一支部队都曾不只一次地败在日本人的手下,至今为止他们还没有取得过一次有多大意义的胜利。所以他们认为,日本军人是超人,是丛林战中的战神,目前他们能够在印缅边界地带保持下来,仅仅是由于对方进展过快,后勤给养跟不上。蒙巴顿必须尽一切努力来恢复这些部队的信心,帮助他们认清自己,认清日军。

    他的方法是个人领导艺术和魅力。只要飞机能着陆或吉普车能驶入的地方,蒙巴顿都要亲自去看看。他的技巧是不拘于礼节,而是随随便便、气氛宽松的交谈。通常的作法是:每到一地,他先要召见军官们,与他们进行单独谈话。他详细地询问每个人的过去和偏好,并且总能够找出一些彼此之间的相通之处以显示亲近。谈话时,暗示随行副官默默记下对方的详细情况,下次再见面以前把这些交给自己,使对方常常感到总司令竟如此熟悉他,并佩服蒙巴顿的博闻强记。这套手腕有时并不成功,但大多数情况下都很顺利。军官们为自己和最高司令官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感到又惊又喜。

    与军官们谈完了,他又去看士兵。他认为,士兵与军官不同,对他们不能装腔作势,也不能耍滑头,一定要真诚地对待他们。通常他总是先选好一块林间空地,将自己挂着将旗和印有麾下各部队标志的吉普车开进去,然后跳下车来站在“偶然”放在那里的一只箱子上,大声吆喝着士兵靠拢过去。很快,在他周围总是挤满了各种肤色的来自英国、美国、中国、印度和非洲的士兵。

    “弟兄们,”蒙巴顿底气十足地大声喊道:“弟兄们!可能你们认为缅甸已被人们忘记了。你们错了!它不是被人们忘记了,而是这块战场就从来没听人提起过!”

    顿时,丛林空地上一片笑声,气氛活跃了。这是蒙巴顿每次丛林演讲的开场白,听起来似乎有点儿故作一鸣惊人,但效果奇佳,总是引起士兵们听下去的兴趣。

    他的讲话简短而随便,使人感到他把听众当作知心朋友。他告诉士兵们,日本人也是脆弱的,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丛林居民,而是城市人,并且是目光短浅的城市人。他通常还会提到国王和丘吉尔首相对他说过的话,言下之意是让士兵们相信他能够解决问题,是一位握有实权的指挥官和一位有才干的人。

    一般在时间允许的情形下,他还要向士兵们指出在该地区进行战斗所面临的哪些特殊困难、丛林作战的注意事项等等。听了不知多少遍他丛林演讲的随行人员,还忘不了他要在讲话的最后来贬低一下日本的种族:

    “弟兄们,你们知道日本人为什么擅长于丛林战吗?因为他们还是正在进化的低等种族!他们钻丛林就是明证。现在我们既然也掌握了在丛林山地作战的技巧,那么打败他们就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我们是比日本人更高等的人类。”

    蒙巴顿乐于到部队去讲话,其间,也发生过一些轶闻趣事。在库米拉,一群飞来的乌鸦使他不得不中断讲话。人们向乌鸦扔石块,但乌鸦们很快又飞了回来。“最后,包括两位海军陆战队中将,一位空军中将,一位海军陆战队少将,一位空军准将和三位随从参谋在内的一群人向大树发起了持续的进攻,我则在这种干扰下继续讲话。”在访问第607飞行中队时,来往不断的飞机时时使讲话受到干扰。最后,蒙巴顿只得作罢。“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最终将有足够的物资基础来保证取得胜利,”他抬起手臂指着天空上飞翔的机群说,“我们今天在这里见到的情况比我的任何讲话都更能证明这一点。”

    有一次,一支前线部队刚刚从阵地上撤换回营地,士兵们个个脏乱而疲惫,蒙巴顿又来到他们中间要讲话了。米歇尔·爱德华滋回忆说:“当时,最高司令官衣着整洁,上装辍着将星和作为英王助手标志的特种符号。但是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他似乎并不是刚刚从舒适的总司令部来到这里的,相反,我们感到他是来清洗我们的汗污的。他把军官们挥到一边,也没有像指挥官那样地说一通大话。他让士兵们稍息,然后开始把自己的想法和希望向他们娓娓而谈。这次讲话真是好极了。至少有一位当初持有疑虑的士兵……在离开的时候已经相信,跟着总司令官干是会出现奇迹的。”

    为了便于接近印度籍士兵,蒙巴顿还学会了一些乌尔都日常用语,然后就和印度士兵试着说一说,希望他们能听懂。这一作法在多数场合获得了成功,联络了相互间的感情,但有时也会出岔子。有一次,他用乌尔都语问一位看上去很老的印度士兵:“你在部队服役多少年了?”对方感到不知所云。蒙巴顿又重复了一遍。那位士兵终于听明白了总司令那不规范的问话,反而用流利熟练的英语回答他,“我已经服役12年了。”令蒙巴顿和在场的其他军官感到一阵尴尬,觉得这个老兵的语言能力比自己强。不过,印度士兵们见总司令肯于说一些自己民族的语言,还是很受感动的。特别是他们得知蒙巴顿是英王的侄子,也就是说,身上带着王室的血液,能够放下架子做其他英官做不到也不肯做的事,就更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了。

    在印缅地区的美军部队并不多,但蒙巴顿也得要去看望一下。美国人发现,来到他们这里访问的这位贵族出身的英国上将跟他们想象的大不一样。1943年岁末,刚刚过完圣诞节的蒙巴顿去印缅边境慰问一支美军的侦察分队。美国人对能够亲眼看到这位“据说是迷人的小伙子”感到好奇。他们想,既然蒙巴顿要留下过夜,“这位高贵而听说爱挑剔的总司令一定会需要洗澡的”。前方条件很差,他们费了很大的劲才从一个野战救护所里借来一个白色的澡盆,然后把它安置在一顶帐篷里。蒙巴顿慰问完部队后,晚上到那里满意地洗了个澡,并连连夸赞他们想得周到,说自己洗得很痛快。使美国士兵们感觉,蒙巴顿既不放作高贵态,对生活也不过分讲究和挑剔。“我们发现他友好,懂得战地军人的生活,敏感,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显得宽厚而体贴,对我们这支部队的士气鼓舞很大。”

    中国在印度兰加驻训的部队,名义上也归东南亚战区司令部管辖。蒙巴顿清楚缅甸对中国抗战的价值,也知道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那里作战的主力将主要依靠他们,而他们也乐于充当主力。他需要去看望他们,特别是他们与英国人还存有很深的矛盾和芥蒂。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新编第38师和第22师先后退到了印度。在他们入印之初,伦敦生怕中队的到来会对兴起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产生影响,指示韦维尔对退到印度英帕尔和迫不鲁加尔的这两个中国师实行缴械,声称:“不列颠王国准许中国在缅甸的军队及其装备到印度避难。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按照国际惯例,中队入境前须申报难民身分,由英队予以收容,并在指定地点集中管理。”韦维尔起初打算这样做,遂引起了中国方面的强烈抗议。韦维尔只是考虑到这两个中国师援救英军曾有过功劳,若对其缴械,恐引起英国和印度士兵的不满,才经请示伦敦,免了这一不义之举。现在中队已经进入印度境内,一切都成了既成事实,在美国的推动下,美英首先达成一项协议:作为实施租借法,由英国为中队提供驻地和粮食,而美国则提供军饷和装备、训练。

    由于拟议中的反攻缅甸计划的需要,美国人答应大规模训练和装备中队。从1942年10月开始,每天近20架飞机装载中国士兵入印,有时再搭载一些受训完毕的部队回来。至1943年底,将近10万名中国官兵先后在印度接受过训练,其中大部分暂时驻留在那里,以待今后从西路反攻缅甸。

    中队在印度的兰加驻地,是韦维尔上将掌权时选定的。从地图上看,英国人选择把兰加(一译兰姆伽)作为中国驻印军营地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兰加位于印度北部的比哈尔邦,恒河流域以北,与西藏和尼泊尔毗邻,满目荒凉,人烟稀少。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滚滚恒河恰好把这片不毛之地夹持在中间。以前在这里设战俘营能够有效地防止俘虏逃跑,现在将大量中国部队搁在此地,也能防止他们觊觎印度内地,起到良好的天然绝缘作用。蒙巴顿对此也曾佩服过韦维尔的老谋深算。

    驻印军的薪饷由美国人支付,上等兵每月津贴12个卢比,约合3美元;而一名美军上等兵每月薪饷则高达110美元,约为中国人的37倍。但在当时,一名印度工人的月薪通常不超过4卢比,1卢比可买到30磅大米。对于习惯节俭和精打细算的中国士兵来说,3美元的月津贴已经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不仅与国内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印度也可算得高薪阶层。再说,由美需人员直接掌管财物供给,免去了某些中国官员的克扣和贪污,饮食、被装也都还不错,尽管按西方人的标准还是很低的。

    “在这个囚徒般的兵营里,对中国人来说,看来唯一缺少的仅仅是娱乐。”蒙巴顿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每次去兰加营地访问,都让副官们带一些诸如卓别林、盖博、嘉宝、费雯丽等大明星主演的电影胶片。有了电影看,中国士兵自然非常高兴,军营里放电影,银幕竖在山坡上,正面反面都坐满了人,并不影响效果。蒙巴顿让随从的参谋们,也跟大家挤在一起共同分享艺术的魅力,以示对中国士兵的亲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