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何时辟战场,几种意见争短长;
蒙氏追随丘吉尔,筹划预案应各方。
从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起,苏德战场就成了大战爆发以来的主要战场。当时,苏德战场上集中了75%的法西斯德国及其附庸国的军队,其中有德国的153个师和仆从国的37个师。
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和摩尔达维亚,苏联红军与德军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异常残酷的交战。而与此同时,西欧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地面军事行动。德军仗着机械化装备的优势和训练有素,锐不可当,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苏联的大片国土,使苏军陷于被动。斯大林迫切需要英美军队在西欧发动进攻,减轻德国对自己的军事压力。
在英国,关于苏军是否能够抵挡得住德国的进攻以及能够坚持多久,人们议论纷纷。但无论如何,在全力支持俄国人这一点上,英国公众中几乎没有任何人持有异议。像丘吉尔一样,蒙巴顿在政治观点上也是极端的,他在写给女儿帕梅拉的家信中这样说:“布尔什维克杀死了我在俄国皇室中的大多数亲戚,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把他们作为盟友来欢迎。但是,我们决不能让纳粹获胜,是吧?”只有在打败共同的敌人——纳粹德国这一点上,他们才不得不结盟。
丘吉尔十分清楚打败德国的决战地点是在欧洲大陆,所以即使在英国最困难的时候,也先后任命凯斯、蒙巴顿等人建立联合作战总部和组训登陆部队,以准备重返大陆。但他认为,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
“第二战场”一词是俄国人喜欢用的一个概念,这个名词意即强调了苏德战场的主战场地位,强调了苏军的作用。英美的政治家和军队将领们很反感使用这个词汇,而俄国人却不理会那一套硬是经常在与对方的来往电文中使用它,英美抗议无效也只好默默地接受了这个词汇。但是,接受了这个词汇不等于在解释它的内容上没有分歧。按英美的说法,盟国空军轰炸德国、英美海军在大西洋同德国海军作战,以及后来盟军在北非、中近东等地进行的战役,都算是对德战争的第二战场。而按照苏联政府的解释,第二战场就是欧洲战场,更准确地说,是法国北部的战场,因为这一战场的开辟能直接威胁德国本土的心脏地区,可牵制德国约60个师及其仆从国20个师,从战略上可成为俄国战场的补充。
针对苏德战争一爆发,斯大林就要求英队反攻法国的主张,1941年夏,丘吉尔认为俄国人对军事战略“一无所知”,“不懂得登陆战役的特点”,“不懂得大部队在敌岸登陆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而俄国人讥讽他,“每个隔岸观火的人,都自诩是战略家”,指责英美“在拉芒什海峡彼岸,或者说在大西洋彼岸静观苏联人民同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血流成河,而不让实力剧增、日益强大的英国和美国的武装力量冒险”。
历史经验证明,德国在两线作战总是失败。俾斯麦、毛奇和施利芬都害怕两线作战。希特勒遵循他们的遗训,力图各个歼灭对手,战争爆发以来,他在初期也达到了这一目的,在基本控制了西欧以后才开始进攻苏联。
在当时情况下,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是否可行?苏联政府认为,根据德国发动进攻以来的军事战略态势,当时德军大多数兵力都已用在东线,在西欧(法国北部)和北欧(北极地区)开辟第二战场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做既可大大改善苏联的军事形势,还可以改善英国的军事形势。斯大林称,他十分了解建立第二战场的难处,也估计到这将付出巨大的牺牲,然而为了与共同敌人作斗争的事业,为了英国本身的利益,必须尽快地建立第二战场。
1941年7月,斯大林致函丘吉尔,向英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上述要求。丘吉尔立即拒绝苏联关于马上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指出:“现在对法国实施重兵登陆,势必意味着流血与失败。”9月3日,斯大林又致函丘吉尔:“德国人认为西线的危险是虚的,并且深信现在和将来在西线都不会出现任何战场,可以不受惩罚地将全部兵力从西线调到东线。”对斯大林的激将法,丘吉尔不为所动,再次回信告诉斯大林,英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单独开辟第二战场是根本不可能的。
同年12月7日发生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在对日本宣战的几乎同时,也向德国宣了战。有美国参战,盟国是否能够开辟第二战场已经不成问题了,唯一的问题仍是什么时候这样做。
在苏联政府频频的外交努力下,性急的美国人准备响应斯大林的呼吁,以英国为基地进攻西欧的德军占领区。1942年5月,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首席顾问哈里·霍普金斯,答应苏联政府在当年开辟第二战场,在西欧登陆的兵力规模不少于100万人。在英国国内,某些舆论和政界上层人物,也敦促丘吉尔赶紧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支持苏联。他们认为,1942年的夏季对俄国战线来说可能是决定性的,英国必须先派遣8至10个师的兵力越过英吉利海峡,在西欧海岸登陆,以牵制和减轻德国对东线形成的强大压力。尽管这些登陆部队有可能全军覆灭,但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如果俄国的战线垮了,盟国的整个战争前景也就渺茫了。
丘吉尔对上述看法不以为然,他以自己对制度长期研究的经验,认为苏联的体制和多年形成的社会结构适于战争,能够经受得了残酷战争的捶打,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像波兰和法国那样,向希特勒举手投降。用不着急不可待地为俄国去两肋插刀。同时,他根据自己的情报系统侦察,认为整个法国海岸都“大炮林立,布满了铁丝网、坚固火力点和岸防地雷”,面对德军在法国西海岸筑成的一道所谓“大西洋壁垒”,他本人“必须要关心美、英两国的青年,不能让他们的鲜血染红大海,不能让他们的尸体堆满海滩”。当然,无庸置疑,做为一个老牌政治家,丘吉尔希望在长期战争中削弱纳粹德国的同时,削弱苏联的力量。
对英国的无动于衷,斯大林派代表质问丘吉尔:“如果说英国人在德国狂轰滥炸之下能在7天内从敦刻尔克撤走30多万部队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同样多数量的部队再运送回大陆开辟新战线呢?”丘吉尔回答道:“撤退和进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撤退是以保存力量为目标,进攻则是为了取得和发展胜利,我们不可能像敦刻尔克撤退那样,连私人游艇都动员起来去进攻敌人。”
他嘲讽俄国人的“奇谈怪论”,是让德国人打昏了头,居然能进行这样愚蠢的类比。
蒙巴顿在如何确定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上,是紧紧追随丘吉尔的。蒙巴顿在开始时即坚持认为,盟军在1942年7月以前不可能集结起一支大规模的登陆部队。他从接管联合作战总部的时候起就存有这样的印象。具有不同特殊功能的登陆器材是反攻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指望一些粗制滥造的船只和不具备两栖战经验的士兵是不可能的。为了执行特殊使命,需要有各种登陆艇,每条艇的操纵人员都要受过专门训练。需要有大型和小型登陆艇,载人的和载武器的,配备重型和轻型武器的,装载火箭、探照灯、坦克或枪支的,可以用来攀登峭壁、架设桥梁或梯子的,等等。为了制造这些不同种类的登陆艇,需要有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工业部门,而在1942年春天的时候,二者都还处于初期阶段。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现在就集中仅有的少数登陆舰船用于进攻法国,就不能用它们来训练将来掌握新一代舰艇的人员了,实际上会妨碍今后的大反攻。
关于未来登陆反攻选择的突破口,蒙巴顿也有独到之处。众所周知,1944年6月英美军队胜利实施了诺曼底登陆,这次宏伟的战役,其规模之大、企图之广、实施之巧妙,都是战争史上没有先例的。其实,还在诺曼底登陆实施的两年多以前,蒙巴顿就已经选择了这个地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