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史迪威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六章 纠纷迭起
    热心衷肠献良策,知音难觅坎坷多;

    剜肉补疮雪加霜,一波未平复三折。

    话说1942年5月28日,史迪威乘坐美军的b-25轰炸机离开新德里,经过5个多小时的飞行,抵达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这是他第一次乘坐这种时速可达400公里的新式飞机,感觉“虽然不怎么舒服,但速度快得很,远远超过了运输机”。第二天,飞机继续向昆明飞行。

    现在,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犹如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打进了一个巨大的楔子。从印度东部的美军空运司令部飞往中国昆明,只有向北绕行,飞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当时这被叫做“驼峰航线”。

    这是一条极其艰难和危险的航线。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海拔高度在4500米左右,飞机必须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飞行,这相当于通常飞行高度的两倍。在这样的高空飞行,气候极为寒冷,空气十分稀薄,而且常常遇到强烈的涡旋气流。这种危险的气流,会使飞机失去控制,甚至能把飞机的机翼折断。

    史迪威蜷缩在厚厚的皮飞行服里,身上盖了一条毯子和一件大衣,但仍觉得冰冷刺骨,而且伴随着胸闷、气促,他只好戴上了氧气面罩。第一次飞越驼峰使他感到,在这样的航线上向中国空运物资,实在是大艰难了。

    自3月上旬仰光陷落,滇缅路已被截断。最初,腊戍、畹町、保山等地尚有一些积存物资,可以运往昆明和重庆。不久,日军占领缅北,并推进到中国境内的怒江西岸,腊戍、畹町等地未及抢运的物资,或付之一炬,或被日军夺走。

    为了维持对华援助,设在印度阿萨姆邦的美军空运司令部于5月开始飞越“驼峰航线”,但是当月的对华运输量仅为80吨,与原滇缅路每月运输5000吨相比大为减少。此前,罗斯福曾向蒋介石许诺,为中国战区提供100架dc-3型运输机,可现在只有5架。由于运输困难,美国的对华租借物资在途中大批积压起来。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堆积了4.5万吨,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港,还有14.9万吨无法装船。

    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美国事实上很难立即向中国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而且从中队在缅甸战役中的实际表现来看,如果不对这支军队进行重大改革,即使提供再多的美式装备,也很”难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因此,史迪威决心说服蒋介石,首先对中队进行整编,而后根据可能的条件向这些部队提供美式装备,这样才能使美国的物资援助发挥实际效用,实现同盟国共同的战略目标。

    飞机在昆明机场降落,史迪威原打算马上飞往重庆,但由于天气恶劣,飞机无法起飞。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天气仍无好转,史迪威心急如焚。

    重庆,曾家岩德安里的委员长官邸,蒋介石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踱步。接踵而至的坏消息像一颗颗重磅炸弹,把他不久前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和兴奋炸得粉碎。一脸沮丧的神情比那阴沉的天气还要灰暗。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他曾经着实激动了一阵子。他认为,日本对美、英发动战争,无异于“饮鸩止渴”;而美、英参加对日作战,费不了多大力气,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轻易取胜,他也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他认为,中国与美、英、苏等国结盟,已成为世界“四强之一”,各国均不能不重视中国在亚洲的重要作用,国际地位的提高,自然会大大巩固他在国内的“领袖”地位。他认为,美英“不能不集中全力先解决远东之倭寇”,而要战胜日本,则不能不倚重于中国。这样,美国的援助物资也就会源源不断地落入他的手中。

    然而,开战近6个月来的事实,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日军的凶猛攻势接连不断,步步获胜,美英等国损兵折将,节节败退。香港的1.5万英军挂起了白旗,新加坡的8万英军放下了武器,爪哇的英美荷联军和菲律宾的美菲联军也先后缴枪投降。美英等国居然让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在《联合国家宣言》上领衔签字,却又不让中国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同盟国的重大作战行动和租借物资的分配,中国无法直接参与意见。美英等国执行“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租借物资的绝大部分都给了英国和苏联,分配给中国的份额仅为1.5%,而由于缅甸作战失败,运输更加困难,这1.5%也几近断绝。

    蒋介石愤愤不平,满腹怨气。他原以为可以借用美英的力量对付日本,自己坐收渔人之利;没承想,美英却把中国推到前面,要让他担负牵制日本的主要责任。在多年的国内政治斗争中,他从未做过赔本的生意;在目前同盟国的复杂关系中,他也绝不愿给别人当枪使。

    他坐到桌前,提笔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拐弯抹角地向美国总统施加压力。他说,由于同盟国的失败和对华援助的减少,中队的士气还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低落过,他本人也第一次对形势感到了悲观。除非美国提供大量的对华援助,否则,中国人对同盟国的信心将彻底动摇,中国的对日抗战也将会“全面崩溃”。他甚至警告说,中国的亲日派分子正准备推翻他的统治,以便单独与日本媾和。

    对于史迪威,蒋介石心中的不满正与日剧增。他之所以请美国人来担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并不是想让他们来指挥中队,而是要获取美国的援助。他让史迪威去指挥远征军,无非是想让他去和英国人周旋,同时也取悦于美国。没想到,史迪威竟把他的假戏真做,一门心思地去和日本人打仗,对于争取美国援助远没有他所希望的那么热心。

    蒋介石和史迪威,一个在重庆,一个在昆明,两地相隔约700公里,但两个人各自的想法和打算,似乎比这地理上的距离更加遥远。这预示着两个人的重新会面,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严重分歧。

    6月3日下午,乌云散去,天空放晴,史迪威在昆明滞留了5天之后,终于飞抵重庆。第二天他支撑着虚弱的病体,立即会见了蒋介石。

    史迪威脸色蜡黄,白眼球也变得十分昏暗。那天上午,一位名叫门德尔松的医生为他做了检查,确诊他患了黄疽症,病因大概是来华之前注射了变质的黄热病血清。那些变质的血清大量吞噬了他体内的红细胞,导致持续发热和全身不适。尽管如此,史迪威仍振作起精神,向蒋介石汇报了缅甸作战的“全部情况”。

    他认为,蒋介石长期高高在上,很少去视察部队,他手下那些唯唯诺诺、昏庸无能的将领们只给他说好听的,因而使他陷入了“无知和昏庸的自鸣得意之中”。只有让他了解前线作战的真实情况,认清中队存在的问题,才能促使他采取断然有力的改进措施。他在写给史汀生的一份报告中说,一旦蒋介石了解了中队在缅甸战役中的真实情况,或许会“吓得他决心对中队实行真正的整顿”。

    蒋介石和宋美龄微笑地注视着史迪威,似乎很急切地想知道他对缅甸战役的看法和对将来的打算。

    “英国人只关心保卫对他们具有战略意义的印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决心坚守缅甸。”史迪威从对英国人的抨击引出了话题。“他们不屑于同中队合作,以致延误了许多重要的战机。”随即,他把话锋一转,开始对中队特别是对一些高级指挥官提出了严厉批评。

    他说:“中队的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都是很好的。他们作战勇敢,不怕艰苦,服从命令,遵守纪律。营、团级军官虽然表现各异,但大多数是很不错的。师和军的指挥官是个大问题,他们当中只有很少人是称职的。”在被认为“称职”的高级军官中,他赞扬了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和新38师师长孙立人,接着他便指名道姓地斥责了杜聿明、甘丽初、暂编55师师长陈勉吾和96师师长余韶等人。

    蒋介石虽然对史迪威把“缅战失败之原因……完全归罪于我高级将领”心存不悦,但仍然强作笑颜,热情地问这问那。

    史迪威十分坦率同时也尽量委婉地把批评的锋芒对准了蒋介石。他知道蒋介石是容不得别人对他进行批评的。但他认为,“以前没有任何人敢对他说真话,因此,只能由我把真相告诉他”。他说:“在缅甸战役期间,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信件和指示,下达给各个指挥官,结果使他们无所适从。大元帅本人也给各个指挥官写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指挥很敬重大元帅的经验和能力,他们竟然都把那些意见和建议都当成命令,机械地遵照执行,以致造成了指挥的混乱。”

    蒋介石听完宋美龄的翻译,仍然在笑着,但那笑里已经显露出尴尬和做作。

    史迪威看了一下蒋介石的表情,继续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三点建议。第一,必须对军队进行整编。中队过于庞大,以致现有的装备难以满足需要。因此,应该合并一些步兵师,使各部队达到满员,然后把现有的全部装备发给那些能够作战的部队。第二,必须撤换一批无能的高级军官。如果不清除这些人,无论再提供多少物资援助,军队还得照样打败仗。被撤换的军官,可以送到训练班去培训,对他们进行野战训练,同时提拔一批有能力的军官。第三,必须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在以后的作战中,应当挑选可以信赖的人担任前线总司令,给他以总的指示,然后让他全权掌握部队和指挥作战,其他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要横加干涉。

    史迪威认为,武器装备不足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只要采取了上述措施,即可以用现有装备组织起一支精干有力的作战部队,“顶住日军的进攻,直到同盟国聚集起强大的进攻力量,赢得战争的胜利。”

    说完,史迪威把一份用英文打印好的谈话纪要递给了宋美龄。宋美龄草草地浏览了一遍,用惊奇的语气说道:“哎呀!这不就是德国顾问向他建议的那些东西吗?”

    宋美龄提到的德国顾问,就是德国前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赛克特上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后,曾经领导了德国国防军的重建工作。30年代,他作为退役军官两次应邀来华,担任蒋介石的高级军事顾问。当时,他也认为中队过于臃肿庞大,曾建议蒋介石在大量裁减冗兵的基础上,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史迪威并不认识赛克特,但是这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将军,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却形成了对中队共同的看法。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中事制度的弊端十分明显地摆在世人面前,只要不是出于某种政治原因对此视而不见或拒绝承认,任何一个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得出这一结论。

    蒋介石夫妇收下他的谈话纪要,热情地邀请他去黄山别墅度周末,但对他的建议却未置可否。史迪威清楚地意识到,要蒋介石立即接受他的计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劝告对他们来说是太激进了,实行起来是很痛苦的。”但他仍然希望这些积极的建议“能发挥些作用”。

    回到住地,史迪威被折磨人的黄疽症沉重地击倒在病床上,他未能赴蒋介石之邀,出席黄山别墅的周末聚会。门德尔松医生一再劝他离开此地,去休养一段时间,但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拒绝了这一建议。他必须推动蒋介石尽快采取行动,为了美国,为了中国,也为了同盟国的共同利益。

    史迪威浑身疲乏无力,一连十几天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大脑一刻也没有休息,反复思考着中队的整编计划和夺回缅甸的作战方案。现在,中队有380多万人,编成了300多个师,分散在全国的12个战区。5年的连续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本来就十分落后的经济,使得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装备不足,供应困难,战斗力极为低下。尽管当时在华日军只有37个师团,70多万人,但国民党军队仍然连遭败绩。因此,适当减少军队编制,把有限的武器、弹药、装备、给养和美援物资集中起来使用,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要实行这一计划确实是十分艰难的。史迪威亲眼目睹过1929年“编遣会议”之后,中国各派军阀势力围绕着裁撤军队问题爆发的大规模战乱。现在虽然十几年过去了,但那种“兵为将有”的军阀制度依然盘根错节。每个将领都把自己的部队当成升官发财的资本,蒋介石也把军队视为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工具。因此,要让他们裁减军队,就如同拿刀子捅他们的心窝。不过,史迪威觉得,以美国的租借物资为交换条件,或许能迫使他们采纳整编军队的计划。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蒋介石毫无反应和表示。

    6月15日,病中的史迪威第二次会见了蒋介石。这次,他从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谈起,重新提出了在印度装备和训练中队的计划。当时蒋介石虽然已经同意让杜聿明率第5军军部和新22师撤往印度,但仍准备让他们在利多稍作休整,便经酉藏撤回云南。史迪威根据两个月前即已呈交蒋介石的“在印度组织训练中队计划书”,建议把已经和即将到达印度的中国部队留在该地,并利用美军飞机向中国空运物资的回程,继续向印度运送部队,以便在那里组建2个军6个师共10万部队,就近取得美式装备。蒋介石对把中队置于他的控制地区以外甚不放心,但是在印度堆积的数万吨美国租借物资,确实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他不得不同意了史迪威的这一建议。同时,他又十分急迫地催促史迪威,加快向中国空运物资的速度。

    史迪威对蒋介石的态度感到厌烦,他丝毫也不重视中队的整编问题,却不顾“驼峰空运”的实际困难,只把眼睛盯着美国的物资援助。“他们还是老一套的心理,似乎有了飞机、坦克、大炮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史迪威有些激动地对蒋介石说:“中队的软弱固然有缺少武器装备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并不在此。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彻底地重新整顿陆军部队。”

    在所有场合从不离蒋介石左右的宋美龄,看出了史迪威的不满。她走过去,坐到史迪威身边,似乎很真诚地说:“你的计划是很好的,但是很多中队还存有地方派系色彩,平时裁军尚且会酿成风潮,在目前战争条件下,采取这种断然措施,大元帅不能不考虑政治上的某些影响。”史迪威回答说:“这些问题,以我在华多年的观察,当然心里有数。但是,现在有美国站在大元帅一边,支持他,我们不应因为一些小小的顾虑,而轻易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蒋介石和宋美龄窘迫地笑一笑,表示出无可奈何的神情。

    尽管史迪威对可能遇到的阻力早有预料,但蒋介石顽固拒绝的态度仍使他大为失望。不对庞大臃肿的中国部队进行整编,他的全部对日作战计划都将无从下手。他深深地感到:“中国政府掌握在一个无知、专横、顽固的人手中,他用恩威并施的手段维持其统治基础。这个政府与某些家族和财团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旦脱离这种联系,它就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面对危急的情况,它除了硬撑下去之外,拿不出其他办法来。”

    在以后的几天里,史迪威的身体逐渐好转,但心情却愈加困惑和苦闷。他不由得想到:“我下一步该怎么办?是袖手旁观,还是辞职而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