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十七、“八·一九”事件(2/2)
    我不掩饰,我们当时对戈尔巴乔夫很有好感,非常赞赏他那充沛的精力,英俊的面容,迷人的微笑,经常深入群众与人民对话的平民作风;也非常高兴地看到通过戈尔巴乔夫的努力,实现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我们对这个人寄予了高度的信任和期待,期待他能够通过改革,改掉日益僵化的官僚体制,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重新焕发出活力,引导苏联人民走向美好灿烂的明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他的“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他的“多一些社会主义”渐进过渡的理论,他的“民主与公开性”的原则,以及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让我们耳目一新,给我们以无比强大的吸引力。我相信,很多中国人当初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戈尔巴乔夫的很多话,都印在一九**年版的高中《政治常识》教材上。很遗憾,这本教材发下来还来不及使用就作废了,因为发生了一九**年事件和东欧演变。

    但是随着一九九○年以后苏联事态的演化,我们对戈尔巴乔夫逐渐产生了疑虑。因为经过五年的改革,苏联形势不但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反而开始加速滑向危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武装冲突、第比利斯的流血事件、波罗地海的独立风潮、旷日持久的矿工罢工,各个加盟国家的主权宣言,战后国民经济的第一次下滑,废除大面额卢布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以及戈尔巴乔夫忽左忽右、优柔寡断的处事方式,特别是对叶利钦等**反苏分子的节节退让,使我们对苏联改革的前途充满了担忧。当然,这种担忧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缓慢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因此到“八·一九”事件发生之时,我们都怀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态看待这件事,既对戈尔巴乔夫本人的命运给予关注与同情,又对紧急状态委员会能够结束混乱、恢复秩序寄予某种期待。

    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很多合理成分,至今仍然被我所接受。任何熟悉本人观点的人都不难发现:我的观点与戈尔巴乔夫有很多接近之处。这一点我从不否认,尽管戈尔巴乔夫已经被作为历史罪人遭到很多人无情的批判与嘲弄。在中国,很多以前以污蔑、诽谤苏联为能事、甚至公然引刀相向的冒牌社会主义者转眼间摇身一变,一个个居然变成为苏联解体痛不欲声、呼天抢地的“苏联卫士”,恨不得把戈尔巴乔夫描绘成一个钻到苏共内部的叛徒、特务、内奸、工贼。是的,这些人就是这样,非常善于痛骂已经倒台的人物,非常善于向落到井里的人丢石头,也非常善于向一堵本已倒塌的墙再踹上一脚。

    遗憾的是,“八·一九”事件不但没有挽救苏联,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八·一九”以后,越来越走向没落的苏联国运,我越来越忧虑,全然冲走了高考上榜给我带来的喜悦。从此,苏联的解体成为我心中最大的遗憾和永远的痛楚。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