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时,户部侍郎魏谟被任命为宰相,兼管户部。这时皇上年纪很大了,还没有立太子,群臣都不敢提这事。“谟入谢,因言:‘今海内无事,惟未建储副,使正人辅民,臣窃以为忧。’且泣。时人重之。”后来魏谟以宰相之职充西川节度使。“谟为相,议事于上前,他相或委曲规讽,谟独正言无所避。上每叹曰:‘谟绰有祖风,我心重之。’然竟以刚直为令狐绹所忌而出之。”
魏谟的身上确有魏征的很多遗风,虽然他最后被罢相,但他的人格是成功的,他的精神是高大的。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则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都是讲家族富贵的不可延续性,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鲁迅先生从遗传学的角度说过这样的话:历史又偏偏不争气,汉高祖的父亲并非皇帝,李白的儿子也不是诗人。不只如此,还有很多名人的后代都不怎么出息,甚至成了人渣,龚自珍的儿子龚橙是引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之一。与此对比,魏征的家风是怎么称道都不过分的。这其中没有多少高深的道理,只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常识而已,可是人就是这么奇怪,越是常识的东西越容易忽略。现代人活得更实在,拼命给后代攒钱留大房子留豪华车,就是不知道最好的传家宝是忠厚、诗书、俭朴这些精神性的东西,所以中国向来多富少贵,很多有名望的家族中走出的只是大款,而不是贵族。仔细想来,家庭走不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和封建王朝走不出由盛而衰的周期律是同样的道理。所谓家风,岂是小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