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瘡、牂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集中围攻叛乱中心益州。此时,叛军内部发生分裂,由益州来援高定的雍闽,为高定部属杀死,孟获代其为王。诸葛亮乘其内部矛盾,一举攻下越儁,杀高定,孟获南逃。马忠击灭朱褒后,与诸葛亮军会合。五月间,诸葛亮渡过泸水(今川滇交界处雅砻江口以下金沙江),跟踪追击。
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但有勇无谋。诸葛亮采用马谡提出“攻心为上”的策略,俘虏孟获后,又复纵之,再战再俘,终使其诚心归降(传说七擒七纵)。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于是,南中益州、永昌(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越儁、牂柯四郡俱平。秋,蜀军于滇池会师。诸葛亮欲任命孟获等首领为官,有人认为不妥,诸葛亮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诸葛亮遂任命孟获等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吏。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诸葛亮班师后,并没留驻大批军队,而是继续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后来南中发展成为蜀汉*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的财政和军事之需。并并征调善弩勇士为军。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平定叛乱后。整顿军备,练兵习武,等待机会大举北伐。
北伐曹魏,统一中国,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既定目标。荆州丧失后,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不具备,但诸葛亮并没放弃北伐的计划。这时北伐,虽然不可能统一曹魏,却能够起到以攻为守的作用。
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叡即位。消息传来,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曹魏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建兴五年(227年)春,领兵二十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
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政府人员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成都的政治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流传千古的名篇——《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一些文集将此篇《出师表》命名为《前出师表》,另收录一篇《后出师表》。其实,《后出师表》乃后世无名氏伪托诸葛亮所作,并非诸葛亮所作。
《出师表》除了陈述北伐目的,表明统一中原的壮志外,主要是劝说刘禅认清蜀汉在三国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励精图治,从执法、用人、纳谏等方面交待刘禅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实际上,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张。诸葛亮希望这些思想和主张,能够在他北伐时得到贯彻执行。
于是诸葛亮率领军队离开汉中北进,驻军于沔阳。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参见诸葛亮攻魏之战)。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佯从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攻郿(今陕西眉县北),以牵制魏军主力。魏明帝曹叡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而诸葛亮亲自率领诸军攻打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蜀军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分明。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今甘肃甘谷)、安宕(今甘肃镇原)三郡相继降蜀,天水将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的进攻,使魏国朝野震恐。
于是魏明帝曹叡集步骑5万,亲自坐镇长安督师,并派左将军张郃领兵迎战蜀军。诸葛亮闻张郃率大军西来,即派马谡为先锋,扼守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今天水东南)。马谡自幼熟读兵法,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
马谡到街亭后,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诸葛亮对整个战役的作战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的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张郃乘机猛攻蜀寨,断绝其水源。蜀军因为缺水,军心离散,被魏军杀得大败。马稷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蜀军自街亭溃败,唯王平约束部众相互掩护撤退,使魏军不敢追击。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不宜再战,只好放弃到手的陇西三郡,强行迁徙西县一千余家,撤军回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挥泪斩马谡,杀将军李胜,罢免将军黄袭,提升王平为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于是给后主上书说:“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于是后主把诸葛亮贬为右将军、仍行丞相职权,原来的所有兼职一律不变。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而是抓紧励兵讲武,准备新的北伐。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乘吴、魏在石亭交战,魏军主力东进,关中兵力薄弱之机,第二次出兵北伐,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守将郝昭也已有准备,蜀军攻城不克,诸葛亮遣郝昭同乡蕲祥劝降,遭拒绝。诸葛亮以蜀军数万而陈仓守军仅1000余人,且判断东线魏军来援需时,遂实施强攻,以云梯、冲车攻城。魏军用火箭射云梯,用绳连石磨砸击冲车,梯、车俱被焚毁击坏。蜀军又构百尺高的井栏(木楼)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以土填壕,准备直接攀城,魏军于城内再筑重墙。蜀军又挖地道攻城,魏军以地道反地道,在城内横挖地道,实施堵击。双方昼夜攻守相拒20余日。魏大将军曹真遣部将费耀救援陈仓。魏明帝也遣左将军张郃前往阻击蜀军。张郃日夜兼程,未到陈仓时,诸葛亮已因粮尽撤退。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诸葛亮回军与之交战,大败魏军,斩王双。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为巩固汉中,开拓疆域,充实军资来源,遣陈式进攻祁山以南前已归蜀、街亭战后又被魏军收复的武都(今甘肃成县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救援,诸葛亮自率主力至建威(今甘肃成县西)阻击,郭淮被迫退走。蜀军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留兵据守,自己返回汉中。
后主于是给诸葛亮下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八年(0年),魏明帝见武都、阴平二郡为蜀军所占,决定兴师伐蜀。八月,命大司马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大将军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至城固(今陕西城固)赤坂(今陕西洋县东),令骠骑将军李严率军2万增援汉中,镇北将军魏延及关中都督吴懿率轻骑兵出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西入羌中(今甘肃临夏及青海循化、贵德一带),连结诸戎,扰魏后方,牵制魏军。蜀军在阳溪(今甘肃渭源东北)击败魏后将军费曜及雍州刺史郭淮部。魏军进军途中,天降大雨,持续30多天,各处山洪暴发,道路阻绝,兵士死亡甚重,军资大量损失,诸军前进受阻。谋臣华歆、杨阜、王肃向魏明帝上书,建议知难而退,以图再举。九月,下诏令诸军还师,伐蜀之役遂告中止。
建兴九年(1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两年准备,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用木牛作为运输军事物资的工具,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魏明帝命大将军司马懿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上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诸葛亮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司马懿依险防守,蜀军欲寻决战不成而后撤。司马懿率军尾随至卤城(今甘肃天水南),又登山筑营,与蜀军相持。五月,魏军诸将请求出战,司马懿乃命张郃包围祁山之蜀军何平部,攻而不克;自率军攻诸葛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等将迎击,大破魏军,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000张,司马懿退保营垒。六月,连天阴雨,军粮运输困难,蜀都护李严为推脱责任,假传诏令,诸葛亮撤军。司马懿遣张郃追击,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蜀军于高处设下埋伏,弓弩齐发,射杀张郃,诸葛亮回师汉中。
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因军粮不继撤军后,在斜谷口设置粮站,积极进行战备,经三年整训。于建兴十二年(4年)二月,率军10万出斜谷,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同时遣使约吴协同攻魏。并以流马装运军事物资。四月,诸葛亮至郿,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葛亮转进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司马懿遣雍州刺史郭淮抢占北原,蜀军攻而不克,两军遂相对峙。诸葛亮经常担心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统一中国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为解决此问题,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吴军。七月,吴军撤走。八月,司马懿遵照魏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宣帝纪》)!
当月,诸葛亮诸葛亮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后主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省探望病情,并询问了许多军国大事。几天后,李福去而又返,诸葛亮病情已经恶化。诸葛亮对李福说:“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蒋琬)其宜也。”李福又问:“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诸葛亮说:“文伟(费祎)可以继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李福再问后面的接替者,诸葛亮不再回答。李福走后几天,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
待到蜀军退走,司马懿察看蜀军营地的各项工事,叹道:“天下奇才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死后,军中大将姜维和杨仪依诸葛亮生前部署,秘不发丧,整军从容撤退。司马懿闻迅来追,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走生仲达”(《晋书·宣帝传》)。蜀军从容*斜谷后,才下令发丧。
诸葛亮的北伐,是蜀汉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为维护鼎立局面、扩大统治势力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严格说来,蜀、魏双方都不存在诸葛亮所说的“有道”与“无道”的区别,但从当时蜀汉偏居益州一隅的情势看,诸葛亮的北伐却又是必要的。诸葛亮以益州与土地四倍于己、人口五倍于己的曹魏抗衡,又遇到司马懿这样的名将,其北伐无功,也属情理之中。但我们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就抹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他为蜀汉统一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
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传到成都,官民哀恸,奔走哭泣。蜀汉北伐大军回到成都后,后主刘禅后主下诏祭奠他说:“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遗言死后要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依着山形建造坟墓,墓穴只要能容纳棺材就行,穿着平时的衣服,不必在过中放置殉葬的器物。蜀国依照诸葛亮遗嘱将他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以提醒后人不要忘了北伐曹魏,统一中国。
当初,诸葛亮上书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死后,果如其所言。足见诸葛亮身居相位,却能严格要求自己。
景耀六年春,后主下诏为诸葛亮立庙于沔阳。是年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参见魏灭蜀之战),至汉川,祭祀了诸葛亮,下令军中不得在诸葛亮墓地周围放牧樵采。
诸葛亮仪表非常出众,《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身长八尺”。《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说:“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当世之神仙也”。虽未必确实如此,却也说明诸葛亮的外表肯定不错。但相传他的夫人黄氏却相貌极丑,别号阿丑,但却非常有才。据《襄阳记》记载,黄承彦沔南名士,对诸葛亮:“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诸葛亮同意,于是娶之。时人以此为笑,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早年无子,其兄诸葛瑾将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他。诸葛乔后来虽然做了驸马都尉,诸葛亮对他依然管教很严,外出打仗时,常让他承担艰苦的运输任务,可惜诸葛乔25岁时就死了。诸葛亮晚年又得一子诸葛瞻。诸葛亮死时,诸葛瞻才8岁。后来,魏灭蜀时,诸葛瞻驻守涪城(今四川绵阳),与邓艾作战,以身殉职。其子诸葛尚,当时年仅10岁,闻父亲阵亡,也冲入敌阵战死。所以后人称赞诸葛亮祖孙三代是“三世忠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