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相国是沛县丰邑人,由于执法公平,担任沛县掌管人事选拔任用的官员。
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多次利用自己的职权袒护他。高祖当了亭长,经常得到萧何的帮助。高祖作为官吏到咸阳服徭役,县里的官员们每人都送给他三枚礼钱,唯独萧何送给他五枚。
秦朝派来监察泗水郡的御史和萧何一起办事,萧何经常能处理得十分妥贴,便被委任掌管泗水郡卒史的事务,政绩考评为第一。秦朝的御史要回朝廷报告,将萧何调往朝廷任职,萧何再三请求,才获准不去。
在高祖起兵当了沛公时,萧何经常担任县丞,督察事务。沛公到达咸阳,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藏金银绸缎财物的仓库中去分东西,只有萧何先进宫去收取了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法令书籍保存起来。沛公被封为汉王,让萧何担任了丞相。项羽和诸侯在咸阳烧杀抢掠一通后走了,汉王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的险要关塞,各地的户口数量,经济状况的强弱,百姓的种种疾苦,就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图书档案。萧何向汉王推荐了韩信,汉王让韩信当了大将军,具体情况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
汉王率兵向东平定三秦地区,萧何作为丞相留下来占领巴、蜀地区,镇守安抚,发布政令,让百姓供给军粮。汉王二年,汉王和诸侯进攻楚国,萧何守卫关中,侍奉太子刘盈,治理机构设在栎阳。萧何制定了各种法令制度,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和地方行政机构,总是先向汉王报告,汉王总是批准,允许施行。如果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情况下先施行,汉王回来后再报告。他在关中统计户口,征收赋税,通过水路和陆路运送军需供应军队,汉王几次损失军队逃走,萧何经常出动关中的兵员,随时补充汉王兵力的不足。汉王因此把关中的事务全托给了萧何办理。
汉王三年,汉王和项羽在京索一带对峙,汉王多次派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君王自己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尉问您,这是对您不放心。为您考虑,不如把您的兄弟子孙能够打仗的全派到军队中去,君王必定更加相信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主意,汉王非常高兴。
汉王五年,已经杀死了项羽,平定了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也评定不下来。高祖因为萧何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酇侯,得到的领地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多的打过一百多次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城野战,夺取地盘,功劳有大有小。现在萧何没有汗马之劳,只是靠文字写作,提点建议,不参加作战,反而比我们得的封地多,这是为什么?”高祖说:“各位知道打猎吗?”大家说:“知道。”高祖说:“知道猎狗的作用吗?”大家说:“知道。”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捕杀野兽兔子靠的是狗,但发现野兽踪迹,向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却是人。现在你们各位只能捉到奔跑着的野兽,功劳的性质和猎狗相当,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的性质和猎人相当。况且你们只是自己跟随着我,多的一家有两三个人。现在萧何全家族几十个人都跟着我,他的功绩是不能忘掉的。”大家都没有人敢说话了。
列侯们全都接受了封赏,在排列他们地位的先后时,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上负过七十处伤,攻城野战,夺取地盘,功劳最多,应当排第一。”高祖已经对功臣们力排众议,多封给了萧何领地,到排列地位先后时,没有理由再驳倒他们,但心里还是想排萧何为第一。关内侯鄂千秋上前说:“大家的意见都不对。曹参虽然有攻城野战夺取地盘的功劳,这只是暂时得利的事情。皇上和楚国对抗五年,经常损失军队,几次只身逃走,但萧何经常从关中派军队前往皇上所在的地方补充,没有皇上的命令征调,却多次有几万军队在皇上兵力匮乏时到来。楚、汉双方在荥阳对峙了好几年,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萧何在关中通过水路和陆路运送,供给粮食,不使前线缺粮。皇上虽然多次失去了崤山以东地区,萧何经常保全关中等候着皇上,这是千秋万代的功业。现在即使少了曹参这样的人几百个,对汉朝来讲有什么损失?汉朝有了他们,也不一定就非靠他们才能成功。怎么能让一时的功绩凌驾于千秋万代的功绩之上呢?萧何应当排第一,曹参排第二。”高祖说:“对。”于是便让萧何排第一,容许他带着剑穿着鞋上殿,拜见皇帝时可以不快步行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