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掉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过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很不好,误差大,甚至连农业上的节气也算不准,这太影响农业生产了。征服宋朝之后以后,忽必烈发现,宋朝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南北历法不一样,更容易造成紊乱。忽必烈决定制订一个统一的新历法。于是,他下令成立了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专门负责编订历法。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王恂请求朝廷把郭守敬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自己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谁想到,郭守敬不仅仅懂水利,搞历法也又一套。工作一开始,他就提出,研究历法一定要重视观测,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可是从开封运来的那架北宋遗留下来的观察天象的大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得到的数据不可靠。于是,郭守敬开始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就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研究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郭守敬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精确的仪器做好了,就要开始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了。
公元1279年,郭守敬请求忽必烈允许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这个大胆的计划很快得到忽必烈的批准。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他们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测点。最北的测点在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另外,他们选派了十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为了准确,郭守敬还亲自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最后,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和王恂根据汇集来的大量数据,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
《授时历》,比以往的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天,同现在测定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三百零二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