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一章 的由来——瓷器(2/2)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我国精美的瓷器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瓷器向国外输出的历史最早开始于8世纪。在此之前,著名的“丝绸之路”早已沟通了中外商贸及文化交流,我国被誉为“丝国”。*8世纪后,伴随着瓷器的外销,我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

    中我国陶瓷输出的地区最初主要是亚洲地区。*十七世纪,西欧皇室和宫廷开始兴起收藏中国瓷器之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之后,瓷器也成为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这一时期,欧洲流行的罗科科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轻倩、自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殊途同归。这也促进了包括瓷器在内的、有“中国风格”的物品流传整个欧洲社会。据不完全统计,17世纪中国每年输出瓷器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有一百万件。中国瓷器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至于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最后确定下来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