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支配下,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接受训练,是为了拿到高分、考上大学,而非主动发现学习的乐趣。我们从刘亦婷的学习动机中便根本看不到主动学习,把知识当成乐趣的内容,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她在日记本里大喊:“学习负担太重了”。从中我们能感觉到刘亦婷学习的乐趣完全在于分数,而非知识本身、学习本身。其实,在应试型教育模式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刘亦婷如出一辙。教育学者卜卫、刘晓红做过一项关于孩子学习目的的调查,兹引如下:
独生子女的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分类 学习需要变量 同意的百分比
个人表现需要 得到教师的重视 30.9%
(22.3%) 希望同学们佩服自己 28.7%
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 29.8%
让别人看得起自己 48.1%
发展需要 能挣更多的钱 27.9%
(10.6%) 不努力学习会受到家长的惩罚 19.5%
升学时,能上好学校 56.0%
为将来开创一番事业创造条件 65.8%
将来能找到适合我的工作 50.9%
将来能找到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 43.4%
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竞争 59.5%
很好地发展自己 65.8%
证明我的价值和能力 43.1%
认知需要 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 33.2%
(6.5%) 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 36.3%
喜欢所学科目 30.0%
报答父母或 报答父母的爱 76.7%
社会需要 为社会服务 56.9%
(5.4%) 满足家长对我的期望 64.4%
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66.2%
认知需要是学习需要中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是积极的人格特征,有这种学习需要的学生学习主动、把求知当成快乐,但遗憾的是,它所得到的百分比最低,只有30%~37%。
(引自《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
塞缪尔·约翰逊说过,“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自然意向,任何头脑健全的人都会为获取知识而不惜一切。”罗素也说过,“知识是使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可由于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这些学生并不能从知识中找到快乐,他们的学习动机中掺杂了太多求知之外的功利因素,所以,这种学生往往到了成年以后,到了大学阶段,也无从知道自己究竟对什么知识感兴趣,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我们看到,刘亦婷便是典型的案例,即便她读了哈佛大学,她也没能发现,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记者问刘亦婷:“在哈佛学了4年,究竟最喜欢做什么事情?”
刘亦婷这样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说,每个人喜欢的东西很多,你怎么知道你真正喜欢的是哪个东西?你怎么知道你以后是不是不喜欢了呢?比如说,我有一段时间喜欢做陶器,但是过了那阵子又不喜欢了。兴趣也会由于外界的因素而变化,一样东西如果我老是做不好,慢慢地就不会喜欢了。所以,我觉得人应该寻找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每一个人肯定有一样东西比别人都做得好,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你只要是那一行的状元,不管是哪一行都叫做成功,而且由于你做得好,别人给了你信心以后,你反而更愿意做这件事情了。可惜,如果你现在问我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我现在还没有找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