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终结者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七十九章 战略反攻(2/2)

    “大帅用三辅水师封锁陇水和渭水?但据下官所知,三辅水师只有四艘楼船和十几条艨艟?”屯骑校尉皇甫鸿疑惑地问道。

    身边的四个北军校尉中最有可能成为大帅的就是皇甫鸿,有战略眼光,还有政治头脑,不足之处就是太讲义气!

    官场上是不能讲义气的!

    “皇甫校尉,到时你就知道了!”

    留点悬念!

    “公达,你宣布命令!”

    “末将遵令!”

    “长史孙大人亲率特种队,屯骑校尉皇甫大人、射声校尉武大人和北部都尉王(国)大人各率本部人马,带上二日的干粮和水,长史孙大人为统领、皇甫大人为副统领,随猎人邓豹从小路翻越陇山,赶往秦亭,于七月初四卯时一刻(五点十五分)动对叛逆火风的袭击!”

    清晨是守夜的人最松懈的时候!

    “末将遵令!”

    “其余众将随大帅从陇关出关,攻击叛逆零虎,端掉叛逆零虎的大营,然后携带重装备赶往秦亭扎下大营!”

    “末将遵令!”

    把六月、七月的双饷给大家,奖励抚恤的条例也告诉每个士卒,鼓舞士气。

    军市就不开放了,让大家憋足一股火,兽性大!

    “大帅,天眼送信来了!”张成高兴的拿着密信走进账来。

    禀报大帅:我部在渭水上邽河段上现叛逆的浮桥,是否攻击?末将孙威。

    攻击就会暴露水师的踪迹!王国闻讯后会不会撤走?

    命令:我军后日卯时一刻动攻击!你们后日戌时三刻(晚七点四十五)攻击浮桥,本帅率大军解决北岸上的叛逆!征西将军刘云天。

    ----------

    秦亭。

    秦人的祖先看到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富,土地肥沃,宜耕宜牧,东靠陇山,南临渭河,地形险要,就定居此地,后来建造了一座都城,名为秦亭。后来,秦人依靠这里的地理优势,逐渐强大,穿越陇山,进入关中,统一七国。

    时过境迁,昔日的秦邑如今成了二百多户的村庄。一个月前,叛逆逼近陇县城,庄里的百姓随难民过了陇关。

    秦亭如今是白马羌渠帅火风的军营,这里距西面的县城十里,距南面的陇关十五里。

    蛐蛐在草丛里欢叫,山林沉睡在黑幕之中。

    一群黑衣人翻过木栅栏,像猴子灵巧般的溜进了营寨。

    辕门内,二个羌人抱着军械靠在石头上打盹,其余的人和衣躺在枯草上酣睡。

    “扑哧、扑哧!”打盹的两名军士猛然睁开眼睛,一阵刺疼传来,口被捂住,但脑海一阵空白,身体一软,歪倒在地。

    扑哧、扑哧……

    “快,你们四人打开辕门,向孙大人信号,其余的跟着本官!”军司马邹兴低声命令。

    “末将遵令!”众人低声应道。

    夜色朦胧中,长史孙嵩、屯骑校尉皇甫鸿、射声校尉武虹和北部都尉王国率领二万五千大军急向辕门扑了过来。

    羌人还在沉睡,军营中央高悬的油灯在微风中摇曳,时而传出几声战马的嘶鸣。

    十个换班的羌人睡眼惺忪的走来,一个瘦子起床后还没来得及上茅厕,忙跑到树旁脱掉裤子,掏出家伙正准备方便,“咻”的一声,一支弩箭贯穿咽喉,“啊”还没有出就栽倒在地上。

    咻咻……一阵弩箭飞来,一阵低沉的惨叫过后,军营又恢复平静。

    白马羌渠帅火风,三十多岁,魁梧、强壮;三年前的大雪灾,族里冻死了大批牲畜,受过王国的资助。这次受王国之邀,二话没说,他奉父亲之命就带着一万族人从岷山脚下不远千里前来汉阳郡助恩人一臂之力。因族人没有攻城的器械,被王国派到秦亭驻守,防止关中的官军进来,一个月过去了,无事可做,大家也逍遥快活。

    “禀报渠帅,官军从北面杀过来了!”小帅虢儿**上身,手持狼牙棒跑了进来,慌忙大喊。

    “什么?”火风猛然坐起,将怀里两个**的姑娘猛地推开,女人出两声尖叫,拿起地上的衣服遮住胸前,慌忙退了出去。

    “难道是从城里冲出来的官军?快派人堵截!”火风说道,套上亲兵递上的盔甲,接过大刀。

    “末将遵令!”虢儿应了一声,跑了出去。

    杀呀……突然外面火光一片,响起了震天的喊杀声,咻咻的厉啸声在空中飞舞。

    “渠帅,汉人太多了!我们快冲出去吧!”虢儿又跑了回来。

    “快向南面跑,汇合零虎渠帅的队伍!”火风跑出大帐,看见大营火海冲天,族人狼奔豕突,被汉人追杀,大势已去,翻身上马,怒吼着带着一群亲兵向南面飞奔而去。

    零虎军营。

    “禀报渠帅,从黑夜中突然冲出四、五万汉军,大家猝不及防,辕门已被攻破。”

    “什么?快派人报告大帅,火风渠帅的大军难道都死绝了?”零虎怒吼着穿上盔甲,提起板斧。

    “回禀渠帅,火风渠帅的大营火光一片,也遭到官军的突袭。”

    “快集合队伍,向西冲!”

    “末将遵令!”

    杀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