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唐诗无讳(2/2)
    这样的诗能在杜甫笔下出现,并非偶然。在唐代,因言语触犯君王、从而得罪的人不少,但因文字惹祸的似乎还没有。中唐刘禹锡因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方才应召入京。当时正是春天,刘禹锡作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以千树桃花,比喻十年来由于趋炎附势而官运亨通的朝中新贵。当时有些嫉妒刘禹锡声名的人,将此事告诉执政,大肆中伤,但结果也只是以出为连州刺史了事,并未办罪。唐太宗的雄才大度,带来了唐王朝前期空前的强盛繁荣;而国家的强盛繁荣,又使唐王朝能有恢宏的气度,对外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对内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安史之乱后,王朝虽已开始衰败,但此风幸而犹在。洪迈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覆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容斋续笔》)这在杜甫诗中表现得格外突出。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杜甫为庆贺唐朝军队收复长安,作《洗兵马》,在抒写收京喜悦的同时,直指当时扈从诸臣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攀龙附凤,窃踞高位。肃宗在返京之后,理应励精图治,建中兴之业,却重用李辅国,专宠张良娣,听任二人干预朝政,败坏纪纲,致使叛军未能及时歼灭,留下无穷后患。对此,诗人也在诗中直截了当地指出:“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李辅国)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忆昔二首》其一)最后一句,竟将当今皇帝怕老婆的**,也明明白白地点了出来。这种大不敬的言语,对后世作家来说,是不可想像的。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的同时,又定诽谤妖言之罪。但秦王朝寿命极短,没等到大兴文字狱,就已灭亡了。汉宣帝时,杨恽因过免为平民,居家大治产业,接待宾客。友人孙会宗作书劝诫,杨恽在答书中有怨怼之词,并作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以喻朝廷荒乱,自己虽尽忠效节,反被弃逐。宣帝看了,十分恼火,以大逆不道之罪,将杨恽腰斩了。这大概要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狱了。不过宣帝杀杨恽之时,尚无因文字起狱的想法。有意识地通过文字罗织罪名,似乎始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春,罢吕夷简、夏竦,进用杜衍、范仲淹、韩琦诸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赞道:“举擢俊良,扫除妖魃。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大奸即指夏竦。其师孙复一见此诗,即道:“子祸始于此矣。”后夏竦借事诬其诈死,投降契丹,请开棺验尸,赖杜衍等人力保始罢。但累及妻子,二十年后才得昭雪。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以不满新法,作诗“讥讪朝政”,被捕入狱,险遭不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另外像余靖因作蕃语诗被贬,蔡确由《车盖亭诗》得祸,王观以赋《清平乐》落职,均以文字获罪,载之史册,班班可考。到明、清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统治者气量的日益狭小,文字狱也愈演愈烈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