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草堂今日(2/2)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是杜甫《水槛遣兴》中的名句。清嘉庆十六年,根据杜甫诗意,在草堂西北角建有一座水槛,以后又多次修葺。槛外一弯碧水,流入荷花池;槛南“一览亭”,倒影池中;池中游鱼,时时跃出水面。这里细竹葱翠,圆荷娇艳,绿波荡漾,啼鸟欢快,风物秀丽,春光常在。清人谭光祜所作的一副对联:“此地经过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之涯。”用来表现今天水槛的风光,依然十分传神。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根据杜甫诗意,草堂还筑有一条花径,直通东邻草堂寺。在花径的入口处(草堂和草堂寺的交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草堂影壁”。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系清末周善培所书,圆劲有力。这里繁花似锦,香气馥郁,高楠落阴,翠竹丛生,小桥流水,绿树红墙。花径北侧的浣花祠,供奉着浣花夫人的坐像。旁边盆景园,是四川盆景最集中的地方。

    今天的草堂,基本上保留着清代草堂建筑的格局和风格,既不同于一般的祠宇,也不是普通的园林,而是具有园林特色的纪念性建筑。大廨、诗史堂、工部祠这三幢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轴线上,经回廊与东西陈列室相连,浑然一体,造型古朴,布局典雅。四周种满了花木,树以楠木、香樟、银杏、杉柏等高大的乔木为主,花则有腊梅、桂花、海棠、桃李、玉兰、丁香、石榴、杜鹃、栀子、美人蕉……疏密相宜,浓淡相间。而翠竹尤多,几乎所有建筑,都在竹树的掩映之中。更有溪流小桥,将景物衔接。由于建筑大多为开敞式,与四周的花木水石,相互辉映。整个草堂绿阴广被,清香四溢,小溪萦洄,碧池潋滟,鸟语青瓦,花偎红墙,人凭画栏,竹映雕窗,曲径通幽,随处逢胜。将传统的祠宇建筑的典雅,与古典园林的秀丽,完美地融为一体。并将诗人的志趣、诗歌的意境,从中表现出来。

    虽然杜甫在草堂实际居住时间不长,但在成都这几年,毕竟是诗人自安史之乱后,定居时间最久、生活最安定的几年,成都几乎成了他第二个故乡,一旦离开,真有“却望并州是故乡”的感触,并在诗中屡致思念之意。也许诗人不会想到,当初简陋、狭小的茅舍,以后竟成了占地三百亩、规模甚大的祠宇园林;当初人迹稀少的幽居之处,以后竟成了熙来攘往的游览胜地。生前寂寞,身后荣盛,连诗人一度居住过的草堂,也是这样。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