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之辨,并非始于杜甫。重骨轻肉,自六朝以来,在社会风尚、艺术评价方面,一直占着主流地位。王羲之说:“凡字多肉微骨,谓之墨猪书也。”(《字书》)杜甫论汉代书法,也说:“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南齐谢赫论绘画六法,第一是“气韵生动”,第二是“骨法用笔”(《古画品录》)。但到了唐代,新的历史文化环境,要求在艺术领域出现一种能体现盛唐风貌的新风格。颜真卿的字、韩幹的马,都变瘦劲为肥厚,正是对传统审美观的突破,开创了一种更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艺术风尚,故深谙艺术之道的苏轼,对颜书韩画,作了极高的评价。从这上面看,杜甫的审美趣味,与颜真卿、韩幹、苏轼等人大不相同。不过,骨肉之辨,不仅可看出杜甫的审美趣味,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杜甫从不曾将马看作一头普通的牲口,仅仅供人坐骑而已。马在他的笔下,始终是一种象征,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
六朝重骨轻肉的审美趣味,和当时的人物品藻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世说新语》载,王羲之曾叹支遁“器朗神俊”,言祖约“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复见如此人”,称刘惔“标云柯而不扶疏”,见陈泰“垒块有正骨”;而当时人又认为阮裕“骨气不及右军(王羲之)”,嘲笑韩康伯“似肉鸭”“将肘无风骨”。神韵超逸、风骨隽朗集中体现了人的内秀外美;而大腹便便的形象,则常使人同脑满肠肥连在一起。前人认为杜甫咏马重骨,实是将马拟人化,是从品鉴人物上着眼的。如明末王嗣奭说,《天育骠图歌》中“卓立天骨森开张”这一句诗,“分明描出豪杰模样”。杜甫批评韩幹画马,“非失于肥,盖取姿媚以悦人者,于马非不婉肖,而骨非千里,则‘骅骝丧气’矣”(《杜臆》)。至于清初金圣叹所言,则更加直截了当:“从来佳士,必不以肉重也。”“画肉不画骨,箴贬世人不少!”(《杜诗解》)不过,人们的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并不尽同。俗马多肉,自有俗眼赏识,脑满肠肥常被看作是富贵特有的象征。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始终是失志之士对世俗轻薄势利的慨叹。“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凡马空多肉。”“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李鄠县胡马行》)这几句诗,写出了英雄未遇、磊落自负的光景。看到这些,对杜甫重骨轻肉说也就能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