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传》终于完稿,即将付樱欣喜之余,还想在这里补叙一点写作的经过和甘苦。
我也许孤陋寡闻,总觉得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领域,像胡适先生这样一位名震一时的风云人物至今没有一部较详尽而完整的传记,实为憾事。曾见过台湾学者毛子水先生撰写的几篇胡适传,包举一生,文字简约,却也难免粗略。李敖先生的《胡适评传》规划十大册,写的颇为详尽生动,可惜只见到第一册,其中偶有戏谑笔墨,难免轻浮之诮。胡颂平先生所编胡适年谱(简编和长编)收集整理了相当详尽的资料,为我们作传记的人提供了许多方便。至于胡适本人的《四十自述》、《我的信仰》和口述自传也都是没有完成的自传。于是,我便决心来写一本完整叙述胡适生平思想事业并且比较详尽的传记。经过几年的资料准备,访问胡适的故里亲朋,为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开设胡适研究课程,并编写了年谱、书目及几本专题资料之后,于去年炎夏动笔,今年炎夏杀青,预计在胡适诞辰95周年的时候大约可以奉献给读者这一本《胡适传》。
我国从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一些优秀的传记往往也是上等的文学作品。这是我们史传文学的一个好传统。这本《胡适传》也把文学性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力求写得具体一点、生动一点、可读一点。成绩如何,当由读者来评判。
作为史传,我所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真实性,一切以事实为准的,力求据事直书,作一信史。材料主要采自胡适本人的著作、日记、书信、自传及当时报刊和当事人的记载,至于亲朋、故旧、门生的传闻、回忆和纪念文字,则准情酌理,旁稽参校,务必令人确信可靠者方才选用,一切溢美、谀颂、应酬及诬谤、诋毁等不实之词自当摒弃勿用。然而,做到一个信字并非容易。即以胡适晚年亡命美国、客死台湾的一段来说,海峡两岸隔绝30余年,近来书刊资料虽间接有所流通,毕竟难于齐集,因而事多疑阙,便只好从简以求信。至于笔者识见受的限制,必须努力去克服,就更不待说了。
史传之有褒贬评赞,自古而然,也是今日史学工作者的职责。评论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八个字,须以传主行实为脉络肌肤,做到理由事生、浑然一体、不谀不诬、公允精当。笔者有志于此,对胡适一生的思想业绩,褒其所当褒,贬其所当贬,惟求按实而论,析理居正,作客观公允的评价。但实际做起来也绝非易事。这本《胡适传》与公允精当的要求肯定还有不小距离,这不仅与笔者的识见和能力相关,也说明克服忌讳和偏见的不容易。像台湾的某些胡适传记及论胡文字,满纸褒扬,而无一字之贬,难称公论;尤其是政治的偏见,更显出长期僻处孤岛的某种小家器识。我泱泱五千年文化的中华学人自应具有更恢宏的气度。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