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四、“全盘西化”与“充分世界化”(2/2)

    胡适的这种民族自卑观念曾有多次表述,而最典型的莫过于《介绍我自己的思想》那篇文章,中说:

    东方人在过去的时代也曾制造器物,做出一点利用厚生的文明。但后世的懒惰子孙得过且过,不肯用手用脑去和物质抗争,并且编出“不以人易天”的懒人哲学,于是不久便被物质战胜了。天旱了,只会求雨;河决了,只会拜金龙大王;风浪大了,只会祷告观音菩萨或天后娘娘;荒年了,只好逃荒去;瘟疫来了,只好闭门等死;病上身了,只好求神许愿;树砍完了,只好烧茅草;山都精光了,只好对着叹气。这样又愚又懒的民族,不能征服物质,便完全被压死在物质环境之下,成了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8

    尽管这里抨击的求神、迷信、逃荒、瘟疫、破坏山林等等都是事实,我们民族文化的落后、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是事实,但是胡适不分析造成这种愚昧落后的复杂社会根源,却笼统轻浮地嘲骂我们整个民族“又愚又懒”,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民族”,这就太出格,会伤害中华子孙的民族自尊心。

    但是,胡适常使用一些过分苛酷的言辞,似乎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其实多是愤激之词,骨子里是要提倡一种反省责己的态度,反对国人浮躁懵懂的“夸大狂”倾向,并不能因此认定胡适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他曾致书吴稚晖,说“先生对东方民族的悲观我深感同情。五六年前,我也曾发‘中国不亡,世无天理’的感慨。此次绕地球兜了一个小圈子,——不曾观看印度洋、红海一带的不长进民族,——更深信一个民族的兴亡强弱决非偶然徼幸的事;回头看看咱们这个民族,实在只有低头叹气1这是何等的民族自悲和虚无倾向!

    然而胡适对民族前途还是抱有希望的,他其实并不完全同意吴稚晖的悲观论调和虚无主义,故又说:

    然而我终不忍不作一点“好梦”。我深信有一分努力,终有一分半分效果,也许有五分十分的效果。“白吃辛苦”不算什么,我们自己看得见与看不见收获也不算什么。9

    在胡适看来,世界上一些幼稚的民族,根行浅薄,往往当不起环境的逼迫,往往成为环境的牺牲,而像我们这样“向来有伟大历史的民族,只要有急起直追的决心,终还有生存自立的机会”,“这是使我们对于前途最可乐观的”。10 这样的认识与态度显然不是民族虚无主义者所能具有的。

    -----------------------------------------------------------

    1见1935年1月10日出版的上海《文化建设》月刊。列名的“十教授”是:王新命、何炳松、武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墉、樊仲云、萨孟武。

    2载《独立评论》第139号,1935年2月24日出版。

    3见《独立评论》第142号,1935年3月17日出版。

    4见《独立评论》第142号《编辑后记》。

    5《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原载1935年3月31日天津《大公报·星期论文》,《独立评论》第145号转载;后收入《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2月出版;本节引文据1937年4月3版,第552~557页。

    6原载1935年6月30日天津《大公报?星期论文》,后收入《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下面的引文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4月3版,第561页。

    7见《胡适文存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31年6月3版,卷一,第47页。

    8同上书,卷五,第638~639页。

    9见《胡适来往书信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上册,第468~470页。(三版注)

    10《读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3月6版,卷二,第84页。(三版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