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这是一种“历史的眼光”,它要求既尊重历史,“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又要把历史文化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去评价其是非功过。这是一种历史主义的科学观点,并吸取了清代汉学家们的治学经验,和复古派“保存国粹”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了。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胡适在《宣言》中提倡“比较研究”,反对学术上闭关自守。他说:“向来的学者误认‘国学’的‘国’字是国界的表示,所以不承认‘比较的研究’的功用。……附会是我们应该排斥的,但比较的研究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有许多现象,孤立的说来说去总说不通,总说不明白,一有了比较,竟不须解释自然明白了。”6 他主张“打破闭关孤立的态度,存比较研究的虚心”,向西方学习科学方法,博采欧美学术的成绩作参考比较的材料。这种见解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今天也不失其参考的价值。
自从胡适号召整理国故以后,几年之内几乎形成了一种运动,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开创了以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国故学的新局面。在具体实践中自然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弊端,原因自然很复杂,而与胡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些弊端也是分不开的。他和新潮社的人们提出整理国故时正当五四运动的**,胡适在这时候竟说什么“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未免过甚其词,蛊惑人心;他又给青年人大开“国学书目”,演说《中学国文的教授》,要求青年学生读大量的古文,写作文言文。7 这就难免在客观上引诱一些幼稚青年脱离现实斗争,踱进研究室去钻故纸堆。这却是胡适始料所不及的罢。
-----------------------------------------------------
1毛子水的《国故和科学的精神》发表后不久,《国故》第3期(1919年5月出版)即发表张煊的《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于是《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10月出版)又发表毛子水的《“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
2胡适的这封信原附载于《新潮》第2卷第1号毛子水的《“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一文的后面,后收入《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12月版,卷二,题为《论国故学——答毛子水》。
3《新思潮的意义》作于1919年11月1日,原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同年12月1日出版;后收入《胡适文存》卷四。
4《胡适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一版,下册,第445页。
5《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作于1922年11月5日至16日,18日改定(据《胡适的日记》),原载该刊第1卷第1号;后收入《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11月版,卷一。引文据1929年3月6版,第12~13页。
6同上书第23~24页。
71920年胡适演说《中学国文的教授》(稿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出版,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一),主张中学古文教学的时间为国语文的三倍,要求中学生“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选读《老子》、《论语》到桐城派古文二三百篇,还必须“自修”读完史书、子书及文学专集等15种,约计1050卷。胡适自己也承认古文功课“竟比从前增多了十倍”!1923年初,胡适又给青年学生开一个“国学书目”,多达158种,仅其中“文学史之部”所列78种书,估计总数在一千册以上,胡适还说是“最低限度的”。连梁启超也说“叫人从何读起?”(《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原载《读书杂志》第7期,1923年3月4日出版;后收入《胡适文存二集》卷一)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