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有没有李岩其人?
    姚雪垠在长篇小说《李自成》中所塑造的李岩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在正面人物群雕中别具一格的典型人物。他不仅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大名,史学界也为他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关于李岩的传说流传很广,传说他参加了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和“不当差”的口号,位至中营制将军。但是,对于他的生平活动,明代各种史书的记载均有所不同。首先提到李岩的是顺治二年懒道人所著《剿闯小史》。顺治八年,蓬蒿子又著有《定鼎奇闻》。这两本书都把李岩写成是李自成手下的干将。但它们都是演义式小说,既为小说,自然是可以虚构编造的。但是清人计六奇看到书中对李岩的描写,竟信以为真,经过他的一番精心加工,小说中的李岩被“请”进了《明季北略》。此外,谷应泰于顺治十三年编成的《明史纪事本末》在《李自成之乱》一篇中也提到:“杞县诸生李岩为之谋主。”此后,《绥寇纪略》、《国榷》、《石匮书后集》等野史都有关于李岩的记载。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明史》,由于它记载了李岩的活动,更多的人便相信李岩的存在了。关于李岩的真伪之争,主要集中三点。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李岩的籍贯问题。一派意见认为,杞县根本没有李岩其人。康熙年间编订的《杞县志》中,编者专门写了《李公子辨》,对《明季北略》和《明史纪事本末》认为的“李岩是杞县人”的说法,进行了论驳,指责谷应泰《纪事本末》“妄行采入”

    “不足论”的野史,并从李岩的身世、家世和参加农民革命的经过等三方面否定李岩的存在。更有价值的是与传说中的李岩同属河南开封府的商丘人郑廉写的《豫变纪略》,该书指出:“如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余里,知交甚夥,岂无可闻?而不幸而陷贼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

    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乌有先生也。“少年时参加过明末十三家起义军的郑廉,居然没有听说过李岩的大名,不正说明李岩来历可疑吗?另外,清初地方志保存了大量与起义军有关的材料。参加李自成起义军的许多地主阶级知识份子,一般都有迹可寻,惟独李岩却无影无踪,下落不明。

    肯定李岩的一派则认为:郑廉之言不可信。因为他当时只是罗汝才手下的“芝麻小官”,很可能见不到农民军中的高级将领。《杞县志》等之所以矢口否认,则是由于当时“胜者王侯,败者贼寇”的封建正统观念,使杞人不敢认李岩为同乡。今人曹贵林在《李岩述论》和《再谈李岩》等文中认为,《绥寇纪略》、《国榷》、《明季遗闻》、《明史纪事本末》、《石匮书后集》、《怀流寇始终录》、《罪惟录》、《平寇志》、《明季北略》、《后鉴》、《明史稿》、《明史》、《甲申纪事》、《鹿樵纪闻》、《爝火录》、

    《小腆纪年附考》等等史籍,均有李岩事迹的记载,说明李岩这个历史人物是不能轻易否定的。

    争论焦点之二是李岩的亲属关系。肯定李岩有其人的一派认为,李岩是兵部司马李精白之子,其历史依据是《流寇志》、《明季北略》、《明史》等书都记载着这一段史实。吴伟业的《绥寇纪略》也说:“杞县举人李岩者,初名信,熹庙大司马(即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也”;今人刘弢在《也评〈甲申三百年祭〉》中,在承认李岩存在的前提下,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李岩不是李精白之子,但《明季北略》中记载的“父某,进士”的说法是正确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