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口水战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苏州隐忧:“东莞模式”走进死胡同?
    那么,东莞谋变之后,东莞与苏州的城市口水战中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说实话,苏州不容乐观,因为今天的苏州有隐忧。

    自从1993年明基首先入驻苏州工业园之后,苏州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台商投资的热土,导致今天的苏州与往日的东莞何其相似。

    也许两地台资在市场定位、经营策略、产业层次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苏州经济的东莞化趋势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在这场与东莞的城市战争中,苏州的阶段性胜利难掩其隐忧:克隆“东莞模式”最终将苏州的发展拖进死胡同。

    先来看一下何谓“东莞模式”?所谓“东莞模式”是这样的:由东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标准厂房,中国内地四川、湖南等省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要素组合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最大的特点有三:外科手术式植入的、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将其总结为“三外模式”。

    外科手术式植入,系指整个制造体系是从外部直接加入到该地区的,而非该地区自己的肌体内自发生长的、与该地区本土的文化、经济有血肉联系的产业体,这种产业体有一个天生特点:像游牧民族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盛就去哪里,而且由于其“蒙古包”是组装式的,迁移起来也很方便容易;外资主导就不用说了,因为中国缺少资金和产业经验,产业投资需要由外资来投入,具体到东莞来说,台资的聚集是其一大特点;外向型,是指其主要的部件等从外部进口,产品也主要是打外销市场。在这一模式中,产业的利润主要由外资收获,地方获得的是税收(由于地方政府大量牺牲自己的税收收益,这一收益在前五年基本很少看到)、租金、对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以及似乎凭空获得了一个产业体系;外来工则赚到少得可怜的工资。

    的确,“东莞模式”有两大特点不容忽视:

    第一,东莞模式的区位优势极为明显,深圳虽为特区,但发展制造业却有诸多掣肘。东莞站在深圳的背后,自然占了不少便宜,共同构成与香港的超级“前店后厂”格局。所以,有人讲,“东莞的成功没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因为它只不过是得了个地利的便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