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口水战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一招先,吃遍天”及无锡的嫉妒(2/2)
    在如此柔美的一座园林城市里,很难相信这里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工业基地,苏州的gdp总量居全国第四,几大主要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均列长三角15城市之首,令人侧目。

    当然,让苏州人引以为自豪的不仅于此,强大的财政收入使苏州及下属县市有相对充足的经费投入卫生、环保事业,并因此而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等一大把荣誉称号。但gdp增长速度、每年的引资额和政府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仍是苏州的重要谈资。并且中国政坛出现苏州现象:一个地级市成为省长摇篮。

    据《南方周末》报道:苏州的干部走向全国之前,已经在江苏省内各级党委政府大量任职,执掌诸多重要岗位。频繁的领导更替对于苏州市及下属各县级市的干部来说,早已见怪不怪。到省上开会,台上坐的领导和台下坐的干部一见面就笑了——许多都是苏州出来的,甚至过去就是上下级关系。

    区位优势是苏州的第一个“撒手锏”。苏州紧邻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上海,就好比广东的深圳和东莞紧邻香港一样。苏州正好落在上海100公里都市圈的范围内,当浦东开发和外资大举投资中国的浪潮掀起时,苏州当仁不让地成为外资投资上海的敲门砖和大后方。199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到苏州洽谈工业园地址的时候,从上海乘汽车,居然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漫长的旅程对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说是最大的忌讳。新加坡无法再把园区的地址往西迁了,更不要说距离还多40公里的无锡了。于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在苏州城的东面扎下了根,并彻底改变了苏州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

    当李光耀在苏州建立了新加坡工业园之后,苏州的地位就不同于其他地区了。虽然只是一个地级市,却有了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经济权限,创建之初的新加坡工业园更是享有特区的待遇。苏州也成为少有的几个能牵动中央神经的城市。当众所周知的工业园矛盾激化的时候,中国高层毫不犹豫地向新加坡保证,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的发展。正因为当初有这样的政策扶持了苏州的起步,使得苏州终于能够“笑傲江湖”。

    苏州和无锡比,比来比去就是比园区经济的优势。苏州是“一招先,吃遍天”。

    2001年是“全国学苏州”年。她那绚丽的“羽毛”,让无锡平生几分嫉妒。2001年,苏州的gdp达到了1780亿元,名列全国第六。吸引外资达72亿美元,只比上海少1个亿。但经济强市,并不意味着苏州已经是城市强人。一个城市的实力,还取决于她作为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在这方面,苏州一直意难平。这也是让无锡不服气的地方。

    原来苏州所包括的那些令人羡慕的经济指标,其实是包含了五个县级市的“大苏州”。昆山、吴江、常熟、张家港、太仓,这五个虎虎生威的城市,只要少了一个,苏州的排名就会大大地倒退。在苏州的gdp、吸引外资、自营出口额三大指标中,分别有67%、60%、50%是代管的县级市创造的,而无锡相应的比例分别为42%、34%和25%。苏州并没有摆脱“小马拉大车”的局面。让无锡窃喜的是:昆山、常熟和张家港似乎都不满足于经济上的富足,他们或是希望升格成为地级市,或是希望摆脱苏州的影响。未来的苏南,苏州能否傲视群雄?还是未定的答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