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城市是什么?
毫无疑问,城市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对市长来说,城市是责任、是充满建设性和挑战性的未知数;对城市fans们来说,城市则是他们的热爱、玩具和经久不息的话题。
干脆这么说吧,城市是城市人的末梢神经。
为什么会有城市口水?
城市口水就是城市人得了末梢神经综合征。
那么,是谁刺激了城市人的末梢神经,使得城市人对各自所在的城市那么在意呢?
于是回到了那个永久的命题:城市与人的关系。
城市中有人,人身上有城市的影子。城市人如同候鸟驮着季节一样,将城市背在身上,上班、下班。
城市不仅是人群集聚之地,不仅是建筑物、林荫大道与公园的展示和组合,也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城市人将爱、尊严、生活方式和宿命别无选择地放在城市上,因此城市口水从城市人主观上来讲,那叫一个如影随形。
二
在今天,人们比先前任何时候都清楚地意识到,每一个城市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彰显出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因为恰恰是这种不同赋予了巴黎为巴黎、纽约为纽约、圣彼得堡为圣彼得堡、南京为南京的自我认同的力量。而构成一个城市独特的自我认同内涵的,恰是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这个城市的性格。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而且在很漫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信息交流落后的状态,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和风俗习惯,并巩固流传下来。所以,中国人的“老乡”观念,“区域”概念特别突出,比如大学里都会有同乡会,比如“宁波帮”、“温州帮”等。可以说任何一个地方人的性格,都与那里的气候地理、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性格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具体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文化对人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靠近海洋的城市,由于与其他地区交流和对话的机会比较多,因此更容易兼容和接受外来文化。而靠近内陆的城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相对会比较封闭保守。
关注城市,实际上是关注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而状态又取决于方式,有什么样的生存发展方式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生存发展状态。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说过:“人类是有领域感的动物,他们会利用空间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所谓交易,其实就是对资源的利用。如果连“领域感”都还界定不清,怎么进行资源的“交易”?
城市如人,是有性格、魅力或者说野心、气质的。比如,关于中国城市,我们经常可以作出如下感性的判断———
北京:在北京出头难,因为人才太多了,个个都是精英,所谓“居长安大不易”;
上海:如果考虑到中国大部分戏剧艺术都诞生在上海的话,你会意识到这是一种已经养成的传统,它是由奢侈品、舶来品促成的,跟唐代的长安类似;
大连:当许多城市煞费苦心设计自己的城市标志物的时候,大连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足球,随着大大小小的足球在这座城市的广场、公园被树起来,这个城市的男子汉的魅力也被张扬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
杭州:在心理感觉上,杭州只是一座小城,在这里至多只会发生一些琼瑶式的缠绵故事;
南京:虽然南京有了马达轰鸣的巨型工厂、昼夜繁忙的空港车站、五彩缤纷的街市霓虹、行色匆匆的人流车流,但是留在人们脑海中南京的气质却仍是那么历史而又感伤;
苏州:苏州是一座建筑密度很高的城市,但是它的建筑物的高度却可能是全国最低的。因为苏州人看重的不是高度而是精致;
武汉:武汉人把那些冒充的、次等的东西叫做水货,其实从很多方面看,他们是喜欢水货的。武汉扫不尽的地摊,透露了它的农民色彩,一个区域性的大集市本色;
成都:在成都人当中很难找到什么“工作狂”,他们宁肯少赚钱甚至不赚钱也要玩。如果你一定要他们工作,则他们便很可能把工作也变成了玩;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