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曾国藩学习领导艺术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五章 把握示弱诚信表征(1)(2/2)

    推诚为用根植于儒家思想,灵魂深处流淌着儒家“忠”、“信”、“笃”、“敬”的血液。他说:

    夷务本难置措,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一字入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务因小利害而变。

    他认为,外交本来很难办理,只有依靠忠、信、笃、敬。笃,是笃厚,是宽恕;敬,是慎重,谨慎;信,就是不讲假话。他认为领导应该从“信”字上入手,一旦说定的话,不要因为小事、小利改变。当时外交人才缺乏,很多人不懂外交,却以为自己很懂外交,而说出的话,往往不符合实际。一些自称知道外交的人,自诩精明能干,而在实际外交上却把情报报告给外国人,私下里与外国人结交;有的则故意卖弄玄机,被外国人取笑。这些都是不忠、不笃、不敬的表现。正如他说的:

    鄙意与洋人交涉,不知者多横施议论,不中竅郃,知之者又多自诩精明,或暗输情实,交欢于外;或卖弄机械,为彼所笑。欲求轻重适当,内不失己,外不生衅,实难其选。

    针对这样的客观实际,曾国藩要求处理外交事务做到“轻重适当,内不失己,外不生衅”。既不失重,也不过轻,保持好度,对内不让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对外也不引起衅端。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讲究信义,讲求争斗。

    与外国交际,最重信义,尤贵果决。我所不可行者,宜与之始终坚持,百折不回;我所可行者,宜示以豁达大度,片言立定,断不宜若吐若茹,稍涉犹豫之象,启彼狡辩之端。

    哪些东西是可行的呢?比如外国人觐见皇帝礼仪问题,长期以来清政府都要求外国人跪拜,外国人不肯,往往闹得不可开交。有些外交使节来中国,因为不肯行跪拜之礼,接见被取消也是常有的。曾国藩认为这样的礼仪应该取消,容许按照他们的礼仪行事。有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又比如,有些国家请求中国派遣使者去考察,这本来是好事,中国可以出去了解外国,但是清政府害怕、不敢。曾国藩认为可以派遣人员出国。对这些事情,他认为应该豁达大度,片言立定,而不要犹豫不决。对那些不能做的事情,要坚决拒绝,与之抗争。这也是信的表现。他认为: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