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谋求自立自强本体(4)
自从有了地方督抚权力后,曾国藩即将修政事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军事与吏治一同办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安排有能力、有德行的领导者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极快地恢复行政秩序,稳定民心;政府提供耕牛、种子等,鼓励农民耕种,恢复农业生产;上奏朝廷,请求减免一些遭遇战争、水旱灾害严重的郡县的钱粮;设立粥厂、登记灾户,赈济受灾群众;发展水利,比如他到直隶后,着手修理永定河;发展文化事业,举行科举考试,1864年底,他千方百计筹措款项维修好江南宫院,举行了中断十多年的第一场乡试,稳定了士子之心;处理历史遗案,在直隶一年的时间就处理历史遗案1万多件;当然还有他最重视的练军。他的这些工作,对战后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深感深人才对于国家自强的重要。没有贤能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话。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处于弱小的阶段,稍微有力量的外国都可以来欺侮的时候,启用贤才,修明政治,尤其重要。1858年10月9日他在写给左宗棠的信中强调:
夷务果有翻局,不愿听其所要,是极好机会。然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所谓无竞维人也。若不得其人,则毛羽未满,亦似难以高飞。昔在宣宗皇帝,亦尝切齿发愤,屡悔和议而主战守,卒以无良将帅,不获大雪国耻。今欲罢和主战,亦必得三数引重致远、折冲御侮之人以拟之。若仅恃区区楚材、目下知名之数人,则干将莫邪,恐亦未必终不刓折。且取数太少,亦不足以分布海隅。阁下以为何如?
他认为要改变外交被动的局面,不听从外国的摆布,必须推进国家的强大。国家的强大必须获得人才,没有人才,就像鸟儿没有的羽毛,不能高飞远翔。中国自道光以来,主战仍然是正论,道光也想报仇雪耻,但是苦无良将;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要以战争来决定胜负,不与洋人和好,曾国藩认为也需要人才。这种人才应该能够担当大任,人才的来源也应该很宽,不仅仅是几个楚地人。要有一大批的人,正直廉介,军队也能够战斗,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制夷的目的。
与外国通商是一项重要的外交事务。同治元年五月薛焕担任通商事务大臣,他提出改革南洋通商管理体制。南洋通商大臣,是道光年间设置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长江流域以及江浙闽粤一带对外通商事务。薛焕建议改革注意制度,设置长江通商大臣,将南洋通商各口事务,隶属将军、督、抚监督理。薛焕的这一建议得到朝廷允同。朝廷下旨:
曾国藩威望远著,为外国人所慑服。长江通商事务,该大臣经画,自能措置合宜。惟因曾国藩办理军务,在江面布置,昕夕不遑。若再任通商事务,非所以示体谅。现在江面肃浪,如何妥为兼筹之处,即着酌量情形,迅速具奏。薛焕所称南省宜以督抚兼领。其驻扎之地,须离洋人稍远,办理方可顺手。倘李鸿章驻镇以后,能否兼顾无误,曾国藩从前曾经议及,并着一并详筹奏闻等因。钦此。
对于这一改革措施,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通商管理人才的问题。他分析认为,长江深入腹地,路远事繁,应当分别办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自从外国轮船进入湖北以来,洋人踪迹,几乎遍及沿江各个郡县,有的在僻壤传教,有的在深山中采购茶叶。一句话说得不好,嫌隙立即产生,影响全局。负责关卡的工作人员因为洋人的凶横,对洋人毫无办法。督抚因为洋务不是他们的职责,也不肯深究。如果按照薛焕的建议,由总督担任通商钦差大臣,那么势必至于睚眦小忿都要总理衙门解决。道途太远,后患很长。因此,他认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