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一向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国君的权力竟然衰落了,实权由六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这些大夫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为了争夺到更多地盘,他们还互相攻打起来,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智家的智伯继位之后,很有作为。他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赵家的赵简子专擅晋国大权。当时,赵、魏、韩、智四家对立,大致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或者大家平分秋色;或者一强崛起,吞并诸弱。而智伯果敢勇毅的性格,自然要争取后一种结果,在赵简子在世时,他就积极建功立业,创造条件。
赵简子去世后,他很快便凌驾于韩、赵、魏三家之上,摆开了蚕食鲸吞的阵势。他对三家的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重新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百里土地和人口来归还给国君,因为只有国君强大了,我们晋国才会强大。”三家都知道智伯是心存不良,因为当时国君就在智伯手里,但韩康子、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就把土地、人口让给了他。智伯又向赵襄子要土地,结果赵襄子不答应。智伯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韩、魏两家也只好同意。公元前455年,智伯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赵家在晋阳经营多年,赵襄子凭着武器与粮食的充足,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也没能把它攻下来。有一天,智伯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晋水河,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于是他命人在在晋水河上游筑起水坝,拦住上游的水。这时正是雨季,水坝上的水很快就满了,智伯就命人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与军队都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可是大家都恨透了智伯,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一天,智伯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只能是像城墙一样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呀!”韩康子和魏桓子听了,心里暗暗吃惊。原来这两家的封邑旁边也各有一条大河,晋水既然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当天晚上,赵襄子派人偷偷地出城,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人这么一说,自然就都同意了。当可怜的智伯还沉浸在胜券在握的幻觉中时,魏、韩两家已动手杀掉了智伯看护河堤的士兵,大水反灌智伯的军队。接着赵襄子率军出城正面攻击,魏、韩两军侧翼夹击。智伯的军队大败,智伯本人被杀死,智氏全族也被诛灭。赵、韩、魏三家不但把智伯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后来,他们又把晋国其他土地也全部瓜分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的故事。最后能拥有晋国天下的,并不是强大的智家,而是相对较弱的赵、韩、魏三家,事情确实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意思是过于刚猛凌厉的武功,往往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三板斧过后,赢了就赢了,赢不了就必输无疑。而一味柔弱的武功,就只有挨打的份儿。所以练武要讲究亦刚亦柔、刚柔并济,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完全偏离。这表面上说的是练武的技巧,其实也是在谈做人的道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