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章 在舍得中寻找机会,把握事业机遇(5)
    第三章在舍得中寻找机会,把握事业机遇(5)

    相传由于秦始皇的赏识,当初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在一次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而到了临死前,李斯对二儿子说:“我想与你再次牵着黄犬,一同出老家上蔡的东门去追赶狡兔,这已是不可能的啦!”由此可见,李斯曾经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可惜他贪恋权力,虽然知道有危险却迟迟不肯离去。

    后来在赵高的算计下,他又多次不合时机地进谏,惹怒了秦二世。可怜的李斯到此时还不明白,形势已经对他很不利了,竟然还要与他人联名上奏劝告秦二世。李斯不合时宜的事做得多了,当然命就保不住了。

    时机总会出现在一刹那间,往往就是在我们犹豫着不知该前进还是后退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所以,英国著名的政治家狄斯累利说:“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当好的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然而当坏的时机来临时,如果没有想办法避让的话,更意想不到的事就会接二连三地来了。

    6.智者创造机会

    有一家小企业要跟一家大企业合作,麻烦的是本市还有一家比他们实力更强一些的小企业也要与这家大企业合作。怎么才能竞争过那家小企业呢?后来这家小企业的老板,一边要员工们准备迎接大企业的检查,一边在机场就将检查团直接接到企业里了。一番谈论下来,合同很快就签好了。可怜的另一家企业,还在那里苦苦地等待。所以说,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世上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永远不会在现实面前低头,如果暂时还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就会自己去创造这个机会。

    有着铁人之称的王进喜有句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王进喜在玉门油田的时候,很多钻机因为没有钻头而停钻,因为当时没有国产的钻头,靠进口又来不及。王进喜便组织青年突击队,从废料堆里找到许多旧钻头,他们架起大锅煮去旧钻头上的油污和泥沙,修一修、配一配,拼装成可用的钻头,竟然还用了半年,一共打了5口井,不仅给国家节省了开支,又不耽误生产,他的这个经验在全油田得到推广。1959年,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他得知东北发现了大油田时,异常兴奋,就找到当时的石油部领导,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石油相当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血液。在旧中国,外国人给中国扣上“贫油国”的帽子。虽然李四光等地质学家从理论上认定中国有较多的石油资源,但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进行钻探和开采仍是难而又难。王进喜正是在这种为国争气的背景下,投入到石油大会战中的。

    王进喜刚到大庆时,脚下荒原一片,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没有公路,吊车、拖拉机不足,设备在火车上卸不下来。他带领全队30多个人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打井需要水,可当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为了抢时间他决定用脸盆端。有人说这是“瞎胡闹”,没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他说:“有,就在中国。”于是,他们就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水,保证了按时开钻。王进喜就这样与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困了就躺在钻杆上睡一觉。他们的1205钻井队,也因此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

    是呀!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不是我不行,是我没有机会而已”,这句话是失败者的理由,而不是成功者的理由。王进喜与唐骏的经历都告诉我们,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