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来看很多失败都是偶然的,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这种目的性越强,反而越不容易成功的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俗话说:“世事无常”,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成功。既然如此,何不给自己一个失败的心理准备呢?而在成功之后,也要有失败的准备,不能得意忘形。
唐朝名将郭子仪戎马一生,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他屡建奇功,到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更难得的是他权倾天下而朝廷里没人妒忌,功高盖世而皇帝不怀疑他,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郭子仪忠勇爱国,但从不居功自傲,并且又能宽厚待人。他还处处做士兵的榜样,领兵打仗时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在手握强兵的时候,无论皇帝诏命他何时入朝,他都从未迟延过。他曾经与李光弼的关系不太好,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要借刀杀人,让他去战场送死。郭子仪听到李光弼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泪对李光弼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我现在只想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反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怨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于是两人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时,他的府第在京城最繁华的地段,来往的行人、车马都很多,而郭府的大门总是大开着,不论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出入郭府,没有任何限制。有一次,郭子仪手下有位将军即将出征,特意前来向郭子仪辞行,由于不需要通禀,这位将军就直接来到郭子仪的家中。此时郭子仪的妻子和女儿正在梳妆打扮准备出门,郭子仪则在一旁伺候,十足是个仆人的形象。来拜见郭子仪的将军看到这些,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好在门前不停地踱步。过了好一会,郭子仪才发现了他,这位将军不好意思地说:“郭将军,小人特地来向您辞行。”郭子仪看到他难以启齿的样子,明白他是觉得不应该看到,自己给夫人和女儿梳洗,认为这有辱大将军的尊严。于是,郭子仪哈哈大笑着说:“习惯了,习惯了,平时我都是这么伺候她们的。”
再说这位将军拜别了郭子仪,心里越想越觉得不妥,更让他觉得不妥的是郭子仪家里还开着大门,来来往往的人都看到了,这是明显有辱大将军威严的事。于是,他在临走之前召集郭子仪的弟子们,和他们说了自己看到的“不该看到的一幕”。大家商量着,要一起去说服大将军不要这样不顾身份。他们说:“大将军,您功名显赫、德高望众,但却不知道自重、自爱。不论高低贵贱,什么人都可以在您的寝室里随便走动,我们认为就是伊尹、霍光那样贤德的大臣也不应该这样啊!”郭子仪笑笑说:“我的做法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我现在位高权重,所以进退没有什么余地。如果我还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不和外面来往,一旦有人与我结仇,诬陷我不守臣子的法度,再加上那些贪图功利、嫉贤妒能的人借机煽风点火,那么我们全家就要遭受灭族之灾啊!现在我胸怀坦荡,四门大开,虽然有人想诋毁我,但也找不到什么理由。”弟子们听了,都十分佩服郭子仪的做法,也就不再劝他了。
郭子仪虽官高业大,但并不放纵子女。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因为自己功劳太多而被皇族忌恨担心,所以一再嘱咐他们不可出头,凡事都要躲在人家的后边。郭子仪七十大寿时,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升平公主的丈夫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郭子仪知道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郭子仪回家之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了一顿。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