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高薪聘请营销专家来讲课,讲完后总觉得“讲得挺好,也很对,课堂氛围也很活跃,可是好像没多大用”。总觉得理论性太强,对业务实战没有指导作用,听课时候挺“热闹”,听完课后再翻翻笔记——哎,想得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却还是没有得到。
这正是一直以来困扰企业老板们“培训是否有必要”的症结所在——培训到底有没有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培训公司和培训师都有责任。但说到底,企业的采购标准和鉴别能力也有问题。
常常听到培训经理在称赞某一个课程时会说:“这个老师的课程实战性很强,案例非常丰富。”“这个老师的课程非常生动,现场学员反应很热烈。”
这两句话,几乎已经成为行业内公认的选课标准。
于是我们就在培训市场上看到了“实战性”的产品——
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波音公司的两分两合,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品牌之争,健力宝的辉煌与衰落,蒙牛的事件营销成功,当然也少不了再骂骂倒霉的旭日升和春都火腿肠……老师在讲台上洋溢,侃侃而谈,学员在下面像听故事一样听得津津有味。培训结束之后,他们说:“听着是好听,可是我花了两天的时间,问题还是一点没有解决!”
销售人员在听培训课的时候往往带着极强的功利心,他们不想听太多案例,也不关心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的企业走向哪里去。他想听的是:经销商拿了我30万货款不给怎么办?超市不让我进店怎么办?我的业务员不听话,填假报表怎么办?
案例太多,培训就变成了“故事会”,虽然有趣,却未必有用。
同样的道理,培训师也会“识时务”地缔造符合培训经理“课程很生动”审美标准的产品,那就是互动、互动、再互动——
上课第一个节目,先破冰,大家轮流作自我介绍(一个小时过去了)。然后讲师提一个问题,大家分组讨论,讨论完各组答案不一样,好,你们互相辩论!最后讲师把大家的答案一总结,结果出来了(一上午过去了,都是学员在讲,老师呢?只是一个协调者。老师的观点和技能传输呢?没有)。下午上课,先热身——大家唱《成吉思汗》,唱《真心英雄》,唱《感恩的心》,然后再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做游戏——风中劲草、吸管叉苹果、瞎子摸象、沙漠求生(一天的培训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一天下来大家高兴坏了,今天又讨论,又辩论,又唱歌,又做游戏,真充实——可是第二天早上再仔细一想:“昨天都说什么了?好像什么也没有,真郁闷!”
并非是说培训时不要讲案例,理论知识可以启发思维,以案说法可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让学员体会更深。但是案例最好能够和学员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最好结合他们现在正在做的事和正在面临的问题。给总经理级以下的学员大讲国际案例、商战故事、企业战略,只能说明讲师不会讲实际的东西,讲虚的东西好混事。
也并非是说互动不好,销售人员没有一天坐下来听8小时课的习惯,你不互动他会疲劳,吸收效果也不好。但是请记住,互动仅仅是形式,不是内容。如果讲团队精神、户外拓展、心态调整等课程,也许需要多一点互动。而销售和管理技能培训,学员眼巴巴地想从老师这里学几个具体招数解决问题,老师却在不停地互动甚至一味做游戏,这是一种行业标准的扭曲,是一种对学员的欺诈。技能培训应该以技能传承、功力传输为主流,导师应该具备厚积薄发的状态,做挑战者(在实务方法上有足够的实力挑战学员,给学员传授新的技能),而非“挑逗”者(一味“挑逗”学员说话,实际上是消磨时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